摘要:建筑行业作为全球碳排放量占比超过三分之一的关键领域,其ESG(环境、社会及治理)表现与可持续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与新型城镇化的质量。2025年,在政策推动、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多重作用下,中国建筑设计企业的ESG实践已从被动合规迈入主动创新
建筑行业作为全球碳排放量占比超过三分之一的关键领域,其ESG(环境、社会及治理)表现与可持续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与新型城镇化的质量。2025年,在政策推动、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多重作用下,中国建筑设计企业的ESG实践已从被动合规迈入主动创新的关键阶段。然而,行业内部发展不均衡的特征依然显著,呈现出“政策强引领、技术快突破、实践存落差”的阶段性特点。
一、政策框架与标准体系日趋完善
2025年,中国建筑设计企业的ESG发展首先得益于政策体系的全面升级。国家层面将品牌强国战略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明确要求建筑领域通过强化品牌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地方政府积极跟进,例如重庆市已出台强制性政策,规定2025年城镇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星级绿色建筑占比需达30%以上,既有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面积新增70万平方米。此类“硬约束”政策促使设计企业将ESG理念前置于方案设计阶段,从源头融入低碳理念。
标准体系建设同步推进,《居住建筑节能7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78%(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等技术文件的实施,为绿色设计提供了可操作的量化依据。值得注意的是,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已被纳入强制核算体系,要求新建项目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不低于70%,这一规定从材料源头推动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化。在评价体系方面,ARCHINA建筑中国升级的WMAA体系中,ESG相关指标权重显著提升,“十大践行ESG社会责任品牌企业”等奖项的设立,形成了政策引导与市场激励的双重机制。
政策执行呈现“梯度推进”特征:超高层建筑、政府投资项目成为ESG标准执行的先行者,要求新建超高层建筑需达到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而中小型民营项目仍存在标准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反映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尚待解决。
二、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实现多点突破
在技术应用层面,2025年中国建筑设计企业展现出显著的创新活力,绿色低碳技术正从单点尝试走向系统集成。材料革新成为最突出的突破领域,工程木材(Mass Timber)等新型低碳建材得到规模化应用,其单位生产能耗仅为混凝土或钢材的四分之一,且具备生物固碳特性。Arcadis凯谛思设计的Residential Tower项目,通过40层模块化木结构塔楼实现全生命周期固碳,相比传统混凝土结构减少45%碳排放,证明了低碳材料在高层建筑中的可行性。
数字技术赋能是另一重要突破方向。美的楼宇科技等企业开发的AI能耗监控平台(如MDV云眸系统),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动态优化算法,实现了建筑能耗的精准管理。在蔚来合肥新桥产业园项目中,该技术使运行能耗下降约12.6%,展现出“数字孪生+绿色设计”的协同效应。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徐伟指出,建筑节能需要“用真实数据说话”,这种数据驱动的设计理念正在重塑行业ESG实践模式。
被动式设计与可再生能源整合技术日趋成熟。温哥华The Curv公寓作为60层超高层被动式建筑,通过40%三层玻璃与60%超级隔热墙体的组合,实现能耗降低90%的突破。光伏幕墙等建筑表皮技术取得实质性进展,Castellana 66办公楼通过集成光伏幕墙设计,年减碳超100吨,同时封存9,000吨二氧化碳,验证了建筑表皮的能源生产潜力。这些技术创新不再局限于示范项目,正逐步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化解决方案。
三、国际化与本土化实践协同演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2025年中国建筑设计企业的ESG实践呈现出鲜明的国际化特征。在乌干达恩德培市政公路项目等“一带一路”工程中,太阳能路灯安装、排水系统升级等绿色设计元素成为标准配置,体现了中国企业将ESG理念融入海外项目的自觉意识。这种国际化实践不仅提升了中国建筑品牌的国际形象,也促进了本土设计标准与国际规范的对接融合。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企业开始深度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Arcadis凯谛思获任202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可持续发展世界工程日官方合作伙伴,标志着中国设计力量在全球ESG领域话语权的提升。企业80%的项目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相契合,表明国际ESG标准已深度融入设计决策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企业正在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ESG路径。不同于西方偏重环境指标的评价体系,中国设计企业更注重ESG的“协同价值”。在Triodos银行总部项目中,通过可再生木材、光伏幕墙与精密气候调控系统的整合,既实现了BREEAM卓越级认证,又满足了文化建筑的精神需求,展现出技术指标与人文价值的平衡。这种本土化探索丰富了全球ESG实践的多样性。
四、现存挑战与发展机遇并存
尽管取得显著进展,2025年中国建筑设计企业的ESG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成本约束是最突出的障碍,被动式建筑等先进技术虽全生命周期效益显著,但初期投资较高,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中小型项目中推广困难。评价体系碎片化问题依然存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项目的ESG标准不统一,给跨区域经营的企业带来合规成本。
中小企业能力不足构成明显短板。大型设计集团凭借技术积累和资金优势,已建立较为完善的ESG管理体系;而中小型企业普遍缺乏专业人才和数据采集能力,ESG报告披露率较低,与“品牌建设精耕时代”的要求存在差距。这种行业分化可能加剧市场集中度,形成“马太效应”。
数据可信度成为ESG实践深化的瓶颈。虽然美的楼宇科技等企业通过AI平台实现了能耗数据的实时监测,但全行业层面尚未建立统一的数据溯源与核验机制,ESG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可比性有待提升。正如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会长李江指出的,建筑节能需要“高效设备为基石,智能化技术为抓手”,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ESG管理水平的提升。
面对这些挑战,行业也迎来转型机遇。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品牌强国”战略下ESG表现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成本不断下降,工程木材预制化等技术通过规模化应用正逐步降低边际成本;消费者和投资者对ESG的关注度提升,形成市场倒逼机制。ARCHINA建筑中国评选活动中ESG奖项的设立,正是顺应这一趋势,通过品牌激励推动行业ESG水平整体提升。
五、未来展望:从合规到价值创造的转型
2025年的中国建筑设计企业ESG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随着“双碳”目标推进和品牌强国战略深化,ESG将从成本中心转变为价值创造中心。未来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数字化与ESG深度融合,AI、BIM等技术将全面赋能环境绩效监测、社会价值评估和治理效率提升,形成“数字孪生+ESG”的全新模式;二是ESG标准国际化,随着中国设计企业海外业务拓展,将更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本土经验与国际规则的互认互通;三是评价体系精细化,从单一环境指标转向“环境-社会-治理”多维度平衡,从短期绩效评估转向全生命周期价值衡量。
对建筑设计企业而言,ESG能力将成为品牌影响力的核心要素。那些能够将ESG理念转化为设计创新、将政策要求转化为市场机遇的企业,将在行业转型中赢得先机。正如ARCHINA建筑中国评选所倡导的,通过品牌建设与ESG实践的协同推进,中国建筑设计企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为全球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ARCHINA
来源:建筑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