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辅导填高考志愿的网红,想蹭战争的流量,居心叵测令人痛心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7 16:37 1

摘要:最近,某个在互联网上具有相当大数量追随者的人,说出了一个惊人的言论,让人甚至惊掉了下巴。他说,当未来某日需要对着某地扣动扳机的那一刹那,他会捐款5000万,当然他说最后越说越有劲,他说他总共要捐一个亿。说此话之时,嘴角上扬,透露出自己对战争无限的憧憬与仰慕。这

副标题:社会百态24-有些人注定会成为战争的炮灰,却一心幕战,您猜到底是为什么?

(本文共计 310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10 分钟)

最近,某个在互联网上具有相当大数量追随者的人,说出了一个惊人的言论,让人甚至惊掉了下巴。他说,当未来某日需要对着某地扣动扳机的那一刹那,他会捐款5000万,当然他说最后越说越有劲,他说他总共要捐一个亿。说此话之时,嘴角上扬,透露出自己对战争无限的憧憬与仰慕。这种打心眼里视人命如草芥的言论,将其曾经在人们心中塑造的为底层学生谋福利指明路的形象顷刻改变。那一瞬间,至少鄙人难以相信他是一位指导学生家长填写高考志愿和考研辅导为目标的企业从业者。

战争史残酷的

该说不说,这位也常常被人称为网红“老师”,就这样无视生命的人,又如何去做好一位老师呢?

回过头来,咱们仔细思考一番,其作为一个指导学生与学生家长填高考志愿的团队领导,这些年吃到了足够的互联网红利。但是随着全球科技向前发展,一些新兴事物的兴起,导致当初形成的产业链条发生了改变。所以如今,在这个风口,通过所谓“幕战”的话语企图对一些具有普遍性认知的民众进行呼啸与粉丝收割,这其实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

对于战争,我们每一个单独的个体,从内心中都应该选择尽量避免,而不是去鼓吹战争本质是残酷的,是两伙原本就根本不认识的人,因为某些人之间的利益纠葛而被迫选择的去伤害对方,最终导致互相伤害的行为。

为什么我们身边始终有着大量幕战的人?为什么他们有一部分人叫嚣着要用枪炮对向自己的同胞?但是很显然,这群人最终注定会成为既得利益群体手上的炮灰。如今,以这位“网红老师”言论事件背后所概括的类似情况,是否与教育失策与长久以来的引导有关?这样的引导,是否也是另一部分居心叵测之人转移矛盾的手段?

足够多的铺垫,让我们用简短的十分钟,从历史的角度剖析幕战之人的心理状态,看清其内在逻辑。

·“暴力浪漫化”万万不可

大概二十年前,彼时有这样的一个声音,说咱们过去拍摄的很多战争电影不应该拿出来播放。因为这些电影,大多没有描写出战争的可怕与残酷,而是将战争描写得刺激且有趣,将战争中的敌方描述成一群低智商的人。这样的影视作品拿出去传播,没有人会惧怕战争,甚至还会有人仰慕战争。

两群陌生人互相憎恨对方吗?

然而,战争本质到底是什么?是血泪交织出来的伤痛记忆,在和平年代,不忘记当初战争的残酷,这是非常重要的。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最近一百年来,文艺作品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载体。战争,这一个原本非常残酷且令人恐惧的事件,却被某些文艺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浪漫化”。这些文艺作品强调其英雄主义、兄弟情谊和热血的一面,而刻意模糊了血腥、恐惧、创伤和死亡。同时,我们继续看这些作品,基本上都能通过树立一个“外部敌人”或“内部叛徒”,迅速强化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和个人身份的认同感。叫嚣对抗“叛徒”,然而实际上,在被扣上“叛徒”标签之前,这位“叛徒”还是他们眼中的“同胞”。我们把话说的直白一点,这是一种划清界限、表明立场、寻求集体归属感的最低成本方式。

·暴力情绪的最简化表达

暴力情绪的最简化表达方式是什么?站在街头去挥舞旗帜?捏着拳头拿着喇叭撕心裂肺地呼叫?这些方法都可以瞬间收获大量的拥趸,当然,认知匹配是“追随”这个社会学行为的必要条件。

所以,我们进一步思考,长期以来,人们都生活在宏大叙事的教育氛围下。但对于部分民众而言,这种复杂的且又充满屈辱与奋斗的历史情感,可能被简化为一种强烈的同时亟待解决的“未竟事业”情绪。

由此,喊打喊杀成了一种看似“最直接”并且“最解气”的情绪出口,它绕过了对战争残酷性和复杂性的理性认知,变成了一种情感符号。

·信息茧房

那么,问题来了,为这一现象推波助澜的行为又是什么?答案当属互联网上的信息茧房。

互联网算法会根据用户偏好推送内容,由此形成“信息茧房”。读到此处,您可以先思考一下,是否有直接看到那位网红“老师”幕战的言论?总之在下没有直接看到过,鄙人倒是看到了不少批评其言论的文章与视频。这说明什么?大数据早已经将素来愚钝的本人隔绝在他那些“幕战”言论之外,在此不多做解释了。

在一个充满类似言论的环境中,激进的观点会不断得到强化和共鸣。更重要的是,很多发表此类言论的人,在潜意识里将自己置于“围观者”或“评论员”的位置,而非潜在的“参与者”。他们认为战争是发生在新闻里或者屏幕前的事情,自己只需摇旗呐喊,而无需承担任何实际后果。

这种距离感极大地削弱了他们对战争残酷性的真实感知。

然而鄙人想说,那些为战争鼓吹和呐喊的人,注定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炮灰。

·复杂问题简单化解决的幻想

当我们把捏成拳头的手放下来;

当我们把手中喇叭的电源关掉;

当我放下挥舞良久的旗帜;

当我们缓缓早已酸麻的双臂。

重新去审视当前咱们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很多问题客观存在至今,是极其复杂的统治、历史与文化问题。承认其复杂性并寻求长期、艰难、智慧的解决方案,需要很高的认知成本。

然而,“武力解决”在表面上提供了一个一劳永逸的或者说最简单的方案。这种思维回避了战后的治理、国际关系巨变、经济封锁、无数家庭破碎等一系列更棘手的难题。所以,简单地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这无疑是幻想。

·坦克有没有后视镜?

坦克有没有后视镜呢?这不重要。

枪炮有没有长眼呢?这显然不可能,但是手持枪炮的人是长眼的。

有的人,利用自己的行为与言论,早已经编织出一张大网,将人们蒙蔽在“幕战”的鼓里。

长期以来,教育已然成功地让一代代人记住了心中的目标,但在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路径上,公共讨论的空间是相对相对有限。对于为什么要实现这个目标,且由此出现的战争的真正代价是什么,这些需要深度思辨的内容,却被常规性地忽略掉。

所以,这也就导致部分人只记住了目标,却缺乏对实现手段的深刻理解和敬畏。

咱们这个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同时有“鹰派”与“鸽派”。而“鹰派”言论的市场化与流量化却是很多社会氛围下客观存在的现象。在今天的媒体环境中,极端言论往往比理性温和的言论更能吸引眼球且制造流量同时还能收割粉丝。所以,一位深谙大众心理和流量密码的公众人物,其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迎合其目标受众中普遍存在的情绪。这与其说是官方的直接引导,不如说是市场机制与既有民众情绪形成的一种“共谋”。长期以来宏观的叙事基调下,无数自媒体和网红在这个基调上,为了自身利益进行极端化的演绎和消费。

所以,安静下来,学会思考,这是多么重要的品质。

·土壤

社会学中有一个观点,即当一个群体内部出现难以调和的矛盾时,塑造一个强大的外部敌人或“内部的他者”,可以有效转移公众视线,将内部的不满情绪导向外部,从而巩固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愿世界和平

当内部面临经济下行、社会压力增大等困难时,固有的外部议题更容易被民众情绪性地放大和激进解读,而某些舆论也乐于见到这种解读,因为它确实能起到缓解内部压力的客观效果。

所以,对战争残酷性的认知理应是清醒且人道主义的。那些看似热血的好战言论,背后往往是对历史情感的简化表达和对复杂问题的幼稚理解,也是“信息茧房” 和 “围观者”心态所造成的责任缺失,也是寻求身份认同和群体归属感的心理需求。

故,部分公众人物和媒体,便为了流量和利益,对这些情绪进行迎合与放大。

最终,那些在网络上叫嚣战争最凶的人,如果真的不幸面临战争,他们及其家人确实有很大概率成为“炮灰”。真正的决策者和既得利益者,往往深谙战争的代价,反而最为谨慎。在充满激情的氛围下,思考才是一种可贵的冷静和悲悯,在任何时代,这样的冷静都是珍贵的,不应被视为异类。

来源:省愚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