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哲学人物:蒋信、顾应祥、舒芬、徐樾、颜钧、季本、薛侃、聂豹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7 16:56 4

摘要:蒋信(1483—1559)明学者。字卿实,号道林。人称正学先生。常德(今属湖南)人。嘉靖进士。曾官户部主事、兵部员外郎、四川水利佥事、贵州提学副使。并建正学书院、文明书院,聚髦士讲学。初从王守仁游,未得其良知之教,后从湛若水学。为学主“万物一体”,主张:“理气

蒋信(1483—1559)明学者。字卿实,号道林。人称正学先生。常德(今属湖南)人。嘉靖进士。曾官户部主事、兵部员外郎、四川水利佥事、贵州提学副使。并建正学书院、文明书院,聚髦士讲学。初从王守仁游,未得其良知之教,后从湛若水学。为学主“万物一体”,主张:“理气、心性、人我,贯通无二。”(《明儒学案·楚中王门学案》)认为“六经具在,何尝言有个气,又有个理。凡言命,言道,言诚,言太极,言仁,皆是指气而言。”“只就自心体认,便见心是气。生生之心便是天命之性,岂有个心,又有个性。”(《桃冈日录》)“此气充塞,无丝毫空缺,一寒一暑,风雨露雷,凡人物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与一片精灵知觉,总是此生生变化,如何分得人我。”(《明儒学案·楚中王门学案》)针对北宋张载气质、天命之性的区分指出:“若然则气质者果非大和之用,而天命者果超然于二气五行之外乎?”(《桃冈日录》)指斥先儒“性是理,理无不善”是“气质外别寻理”。还强调“不当于心外更求知”(同上)。有《桃冈日录》,合著有《新泉问辨录》。

顾应祥(1483—1565)明学者。字惟贤,号箬溪。长兴(今属浙江)人。弘治进士。累官刑部尚书。少尝从王守仁、湛若水游,拜王为师,然其学“务在笃行实践,不欲空谈性命”(徐中行《顾应祥行状》)。晚年作《传习录疑》,转向批评阳明心学,对湛若水以及阳明后学王畿等人亦多有批评。认为“《传习录》可疑者多,两浙士子,人人皆讲致良知,其实何尝致也”(引自《千一录》卷十五)。其学术兴趣颇杂,“九流百家”无所不观,尤精于算学、历法,有《测圆海镜》、《弧矢算术》、《重修问刑条例》等有关算学、历法之书。另有《人代纪要》、《静虚斋惜阴录》、《崇雅堂诗文集》。

舒芬(1484—1527)明学者。字国裳,号梓溪。进贤(今属江西)人。正德进士。授翰林修撰。因疏杖谪福建市舶副提举。复原官后由疏争下狱夺俸。世称“忠孝状元”。以倡明绝学为己任。推崇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认为“太极不离乎阴阳五行之中”,“以阴阳动静分体用”(《太极绎义》)。视太极为一物,歧阴阳而二之,主张有天之太极、人之太极、物之太极。“自乾男坤女而论太极,则太极万有不同。又自物而论太极,则与人太极又相远矣。”“天之太极主乎动,圣人之太极主乎静。”(同上)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有万品”说,认为人对太极禀受不同,人性也不同,“韩子性有三品之说,优于荀、杨。然自予言之,虽谓性有万品可也,岂特三品而已哉”(同上)。为学贯串诸经,兼通天文律历,尤精《周礼》。有《太极绎义》、《易问笺》、《周礼定本》、《东观录》等。

徐樾(?—1552)明哲学家。字子直,号波石。贵溪(今属江西)人。嘉靖进士。历官部郎,官至云南左布政使。师事王守仁,继为王艮弟子。强调心为万物之本,主观的心包括一切客观事物:“六合也者,心之郛廓;四海也者,心之边际;万物也者,心之形色。往古来今,惟有此心,浩浩渊渊,不可得而穷测也”(《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一》),此心自朝至暮,能闻能见,无间昼夜,自然明觉。“人者天地之心,得其心则天地与我同流”,能与天同流者,“能自信天命之真,而自安其日用之常,是则浑然与天地合德矣,是谓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而允执之矣”。认为封建伦理道德等为先天的人性,即良知,求心自得“致良知”,即知天命。并认为“孔孟之学,尧舜之治,举求诸心焉而已”(同上)。

颜钧明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山农。吉安(今属江西)人。学于王艮,又师徐樾。在下层社会中讲学时,“无贤不肖皆赴之”。后曾因触犯权贵,被捕下狱。认为“人心妙万物而不测者也”,“性为明珠,原无尘染”。主张“平时只是率性所行,纯任自然”。力图达到“君仁臣义民安堵”(《明儒学案·泰州学案》)的政治目的。

季本(1485—1563)明学者。字明德,号彭山。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正德进士。官御史、苏州同知、南京礼部郎中、长沙知府。后罢归,载书居于禅寺,讲学二十多年。曾历游山川,考古黄河故道,索海运旧迹,别三代春秋列国疆土川原,涉淮泗,历齐鲁,登泰山,逾江入闽而后归。对哲学、经学、地理等,都有研究。少师王司舆,后师事王守仁。为学贵主宰而恶自然。认为“理者阳之主宰,乾道也;气者阴之流行,坤道也。”(《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三》)“圣人言学,不贵自然”,“自然者,必以理为主宰可也”,指斥佛老之学“惟任自然而不知其非者矣”(《说理会编》)。承袭王守仁“知行合一”说,强调“虽若以知行分先后,而知为行始,行为知终,则所知者即是行,所行者即是知也。”(同上)发挥王守仁“心之感应谓之物”的观点。提倡“圣人之学,只是谨独”。“谨于独知即致知也。谨独之功不已,即力行也。故独知之外无知矣,独知之外无行矣。”(同上)有《易学四同》、《四书私考》、《说理会编》。

薛侃(1486—1545)明学者。字尚谦,号中离。揭阳(今属广东)人。正德进士。师王守仁于赣,率宗族子弟往学,四年后而归。世宗时,授行人司司正,以疏触帝怒,下狱,后削籍为民。属闽粤王门学者,对于推动阳明学在岭南的传播有很大功绩。归家后,常与王门弟子聚会讲学。提出“良知自存自照,浑无方体,无涯限。若着个良知,亦是障”。认为不可执意追求良知,主张“无著则应用自通”(《明儒学案·粤闽王门学案》)。有《研幾录》、《图书质疑》、《中离集》、《云门录》等。

聂豹(1487—1563)明学者。字文蔚,号双江。永丰(今属江西)人。正德进士。官至太子太保。曾拜会王守仁,后自称王门弟子。推崇王守仁“良知是未发之中,廓然大公的本体”之说(见《困辩录·辩诚》)。认为“心”本为静默的“寂体”,“心主乎内,应于外而后有外。外其影也,不可以其外应者为心,而遂求心于处也”(《双江论学书》)。强调只有求内,以“洗心退藏为主,虚寂未发为要”(同上),通过“养本体”即“动静无心,内外两忘”的涵养工夫,以达到“良知”。倾向宋儒的“主静”说,认为“今日工夫只是主静”(同上)。有《困辩录》、《双江论学书》。

来源:思想与社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