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里约热内卢的夏夜,小马拉卡纳体育馆的灯光把郎平的影子拉得老长。主场观众那欢呼声震耳欲聋的,60岁的女教练郎平呢,就低着头在那摆弄战术板,聚光灯下,她的白头发闪着银光。记分牌上明晃晃地写着14:13呢,中国女排在决胜局眼瞅着就要到赛点了,对手可是连着两
2016年里约热内卢的夏夜,小马拉卡纳体育馆的灯光把郎平的影子拉得老长。主场观众那欢呼声震耳欲聋的,60岁的女教练郎平呢,就低着头在那摆弄战术板,聚光灯下,她的白头发闪着银光。记分牌上明晃晃地写着14:13呢,中国女排在决胜局眼瞅着就要到赛点了,对手可是连着两届拿奥运冠军的东道主巴西队啊。郎平一抬头,替补席上的朱婷就瞧见她眼神里那种熟悉的犀利劲儿,就跟1981年大阪世界杯的时候,“铁榔头”扣球时露出来的锋芒一模一样。这后来被媒体叫做“奇迹之夜”的短短七秒啊,可把一位传奇教练这四十年来精神上的成长都给浓缩进去了,也把中国女排精神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变化给映照出来了。
1981年大阪体育馆的木地板上,18岁的郎平哪能想到自己的名字以后会跟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永远连在一起呢。在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决赛第五局,比分14:15落后,这可是特别关键的时候啊。她那小斜线扣球就跟重锤似的砸到日本队的场地里,接着跟队友双人拦网就把比分给反超了。
等裁判吹响终场哨的时候,这个身高1.84米的主攻手都连续扣杀了七个小时了,膝盖上的绷带都渗出血了,在地板上弄出深色的印子。解说员宋世雄在广播里那叫一个激动,扯着嗓子喊:“瞅这‘铁榔头’!劲儿老大了,哐当一下就砸地上,跟开花似的!”就这么个后来在中国响当当的名号,最开始就是在那种天天都累到极限的训练里冒出来的。
那时候中国女排训练馆的墙上啊,贴着“三从一大”的标语,啥叫“三从一大”呢?就是训练得往难了整、往严了来,得照着实战的样儿,运动量还得大。郎平在自己写的书里就说:“教练一个劲儿地把球往我这儿砸啊,一直砸到我倒在地上起不来。有一回从早上八点一直干到下午三点,我就感觉这胳膊都不是自个儿的了,可还得接着练呢。”这种训练模式,那可真是够狠的,是从日本那个“魔鬼教练”大松博文那儿学来的理念,不过中国女排在这上面又加了更厉害的意志。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时候,郎平带着中国女排把东道主美国队给打败了,拿了冠军。五星红旗升起来的时候啊,好多中国家庭都围在黑白电视机跟前,激动得眼泪哗哗的。那时候的“女排精神”,就是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中国人特想证明自己的那种集体的想法,郎平那一记记扣球,就像是最有劲儿的呼喊。
1985年郎平退役的时候,25岁的她没要北京市体委副主任那个官儿,自个儿掏钱去美国留学了。在新墨西哥大学的课堂上,这个世界冠军得从ABC开始学英语呢,课余时间还得靠打沙滩排球挣学费。她在自传里就写了:“那8年在海外的日子啊,把我这个‘世界冠军’一点一点地踩到地上,踩得实实在在的。”这种“归零”的事儿啊,就给以后中西方体育理念融合做了个铺垫呢。1995年她第一次回国当教练的时候,带回来的可不只是技术,还有那种更开放的想法。
2005年的时候,美国女排的训练馆里出现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情况。郎平穿着那种休闲样式的运动服,用特别流利的英语跟队员们唠嗑。年轻队员扣球失误了,她没板着脸批评,反而是笑着说:“没事儿,下次注意手腕咋转就行了。”队员们都很亲切地叫她“珍妮”,而不是“教练”或者“指导”啥的。这种轻松自在的氛围啊,和咱们中国传统的训练模式比起来,那差别可太大了,结果国内舆论就开始质疑她了,有人说她把“中国灵魂”给注入到美国队里去了。
郎平却觉得是美国女排改变了她。“美国那些队员啊,大部分都是大学生,她们打排球是因为喜欢,可不是当成任务来做的。”她发现西方体育理念里“享受过程”这个核心的东西,和东方“为荣誉而战”的精神一样,都很有力量。有一回训练的空当,她看到美国队员因为要参加期末考试得请假,一开始她特别不理解,后来慢慢就懂了:“排球可不是生活的全部啊。”这种想法的转变呢,就让她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和平大战”里表现得特别冷静。美国队把中国女排打败的时候,她可不像当年的中国教练那样着急上火,而是真心实意地祝贺队员们打得好。
这段海外的经历啊,让她对“女排精神”的本质有了新的看法。她在意大利摩德纳当教练的时候呢,把咱中国那种刻苦训练的方式和欧洲的战术理念给融合到一块儿了,就这么着,带着队伍拿下了阔别27年的联赛冠军。摩德纳的市民啊,那是用特别热烈的方式在庆祝胜利呢,可郎平呢,却在更衣室里琢磨起来了:“体育这玩意儿,到底意义在哪啊?”她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要是没经历过出国之后那种啥都没有的生活,没经历这些起起伏伏的,我这人的人生啊,可不会有第二次重新出发的机会。”她这种反思啊,就给她后来回国当教练的时候提出“大国家队”的理念打下了基础。
2013年的时候,在中国女排的训练馆里,53岁的郎平正在给20岁的朱婷纠正扣球动作呢。朱婷这小姑娘啊,是从河南农村来的,刚进国家队。面对着郎平这个传说中的“铁榔头”教练,紧张得球都发不好了。郎平可没批评她,而是弯下腰把滚到脚边的排球捡起来,说:“别怕,就把每个球都当成最后一个球去打。”这个小细节啊,朱婷后来可是提了好多次呢,她说:“郎导那可是我的恩师啊,要是没有她,大伙可能就看不到现在的我了。”就是这种既有老女排那种严格要求,又带着国际视野和人文关怀的执教风格,才让处在低谷的中国女排慢慢缓过劲儿来。
郎平推行的“大国家队”理念啊,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少争议呢。每年集训的时候都调动20多个人,这就把传统的那种固定阵容模式给打破了。她弄来国际化的康复团队,给队员量身定制科学的训练计划呢,战术板上都贴满了用来记对手习惯的胶布。这些小细节啊,其实就是她对女排精神的现代版理解:“不是非得拿冠军,而是哪怕知道赢不了,也得拼了老命去干。”
2016年里约奥运会之前,中国女排的状态就跟坐过山车似的,时好时坏。小组赛打完,只排在第四,没办法,就得去跟强大的东道主巴西队过招了。四分之一决赛的时候啊,就看出郎平指导的厉害了。第一局那是15比25,输得那叫一个干脆。到了第二局呢,她可就大胆地调整阵容了。让张常宁把杨方旭给换下来,魏秋月替下丁霞,后来又把颜妮和刘晓彤派上场了。解说员都惊了,直喊“换人换得太神了”。可没多少人知道啊,这些决定都是她赛前就准备好的12套方案里头的。在比分18比21落后的节骨眼上,郎平指导小声跟刘晓彤说:“注意拦网的手型,就照咱们练过的来。”这小细节,一下子就让人想起35年前,她自己在训练的时候被教练纠正动作的事儿了。
决胜局打到14比13的时候暂停了,郎平指导在战术板上刷刷地画线路呢。队员们看到她手指上贴的胶布,那可是这么多年扣球留下来的印子啊。她声音稳稳当当的,但是很有力量,说:“把巴西队发球的节奏记在脑袋里,每个球都好好打,别留下遗憾。”最后啊,朱婷的后攻让这场特别精彩、特别激动人心的比赛结束了。郎平去拥抱队员的时候呢,大家就看到她眼角的皱纹里啊,有年轻时候那种坚定的劲儿,也有经历了好多事儿之后的那种淡定从容。
2019年大阪世界杯夺冠之后,郎平在新闻发布会上讲:“我那时候才20岁呢,这都过去38年了,真没想到我还能站在这儿。”她这话呀,无意中就和送给女儿白浪的签名排球对上了。那排球上写着“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呢。从1981年的“铁榔头”,一直到2021年的“郎指导”,她的人生就像画了一道特别美的弧线,把改革开放刚开始时候那种充满激情的岁月和新时代那种有理性的传承给连起来了。
在北仑训练基地的墙上,“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这个标语特别显眼。郎平有时候就会指着这个标语跟年轻队员说:“女排精神可不是保证赢球的什么咒语,它是输球之后能重新站起来的那种勇气。”这种精神的传承啊,就像她当年在美国学到的那种快乐理念和老女排拼搏精神融合在一起一样。既保留了“铁榔头”那种强硬的劲儿,又多了些人文关怀的温暖。等朱婷这些新一代的队员接过接力棒的时候,她们传承的可不只是打球的技术动作,更是一种能跨越时代的精神力量。这股力量啊,就是郎平花了四十年的时间,在岁月这个大球场上打出的最美的弧线。
来源:素言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