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话 | 乌拉山下的昼与夜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7 20:32 1

摘要:钻探工徐晓恩和他的两名队友结束12个小时的值机工作时,太阳已经爬上乌拉山的山梁。他们踩着碎石路往驻地走,偶尔开口说话,声音总是不自觉地提高——因为机器轰鸣声过大,长时间处在高噪音之下,听力不同程度地有些受损。

今天

让我们一起来听

乌拉山下一群地质人的故事

乌拉山下的昼与夜

点击播放按钮,聆听音频朗读

钻探工徐晓恩和他的两名队友结束12个小时的值机工作时,太阳已经爬上乌拉山的山梁。他们踩着碎石路往驻地走,偶尔开口说话,声音总是不自觉地提高——因为机器轰鸣声过大,长时间处在高噪音之下,听力不同程度地有些受损。

回驻地时,他们遇上了探测组的刘旭和陈磊。这两位穿着勘探服、登山鞋,手里提着地质锤和铲子,头上扣着宽檐遮阳帽。几天前山上探到一处金矿露头,他们今天要去确定钻井平台的位置。

驻地建在一处高坡上,两排钻天杨像卫兵一样从路边延伸到门口。集装箱搭建的简易房整齐排列,面积小的住人,面积大的是装备物资库,存放着近12万延米的岩心样本。

徐晓恩回到宿舍,脱下沾满泥浆的工装,将湿透的皮鞋晾在门口——每间宿舍门口都摆着这样一双鞋。简单一番洗漱后,他去食堂吃早饭。经过隔壁房间,他把脸贴到窗户上问:“你又熬夜了?吃了没?”

“不是要开新钻孔吗?钻眼复测差了十几厘米,这不行,一厘米也不能差……还真忘了吃。”说话间,杨彪从里面走出来,脸上胡子拉碴,头发也乱蓬蓬的,戴着近视镜的双眼泛着血丝。他是项目组负责人,是基地学历最高的两个人之一,博士毕业。见识过大都市的繁华,2011年,他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决然地来到这里。这期间,他们创下了此地最深钻孔施工千米的记录,参与和组织岩心钻探近7万米,提交了金资源储量20多吨。

杨彪和徐晓恩一起走向食堂,早已经过了吃饭的点,饭菜都有些凉。但他们毫不在意,现在的条件已经提升了数倍,以前都是租住在牧民家的闲置房子里,甚至住过羊圈牛圈,谈不上水电暖,吃泡面和压缩饼干是常态,按队员们的话说:“现在是天堂级别。”

两个人走出食堂的时候,遇到了钻探机长王江陵。他们各自走回房间,徐晓恩补觉,杨彪继续核对图纸,王江陵则要为即将召开的钻探技术研讨交流例会做准备。这样的例会每周举行一次,自从他当机长以来一直没有停过。和杨彪一样,王江陵也是一个爱钻研爱创造的人,也愿意为探测队培养钻探人才,这种例会是很好的一种形式。20多年来,他带出了8个机长、18个班长……

徐晓恩的两个队友在树荫下互相理发,不讲究什么发型,只要精神就好。

接下来的时间里,小院静悄悄的,没有任何喧嚣和嬉闹,一如沉静而神秘的远山。

午后时分,钻探组新购置的一台全液压钻机和一台挖掘机被运送过来,搁置在大门外一侧的草地上,像两头蓄势待发的钢铁巨兽。队员们纷纷围上来,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

“总算不用再当人肉运输机了。”不知是谁低声说了一句,引来一阵会心的笑声。

队员们太清楚过去的艰辛:老式钻机重达六七吨,在崎岖的山路上寸步难行。每次上山,都得把它大卸八块,然后靠人力将零部件一件件扛上去。那些看似轻巧的钻杆,每根都有30公斤重。一次钻探需要两三百根,意味着每个人要背着30公斤的器材,在陡峭的山路上往返十几次。

从今以后,人与山的对话方式将彻底改变。

暮色四合时,晚霞将西天烧得通红。刘旭和陈磊拖着灌了铅似的双腿迈进基地小院,工装上覆着一层细密的尘土,在夕阳下泛着金红色的光。大门口一侧的篮球场上,几个年轻队员正在挥汗如雨地较量,他们跃动的剪影被拉得老长,在蒸腾着热气的地面上忽长忽短地变幻着。拍球的击打声、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与远处乌拉山的沉默形成奇妙的呼应。

月亮升起来,北斗七星清晰可见。

大山无言,天地清幽。

如水的月光洗净了白日的尘埃,静静地流淌在院中旗杆的五星红旗上,也照亮了大门口的两个大字:报国。

在寂静的戈壁上,在苍茫的乌拉山下,这两个字红得耀眼,像是地心深处涌动的金矿,在月光下默默诉说着一群地质人的故事。

监制 刘颖余

主播 吴丽蓉

作者 王海滨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