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年AI的不断发展,相信很多同仁做学术科研时,早已离不开AI了。但七哥发现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会正确使用 AI。有同仁拿AI来生成初稿,却发现文章逻辑混乱;有同仁也收藏上百条所谓的高效提示词,但后面发现一个都用不上,全放在收藏夹里吃灰......
这几年AI的不断发展,相信很多同仁做学术科研时,早已离不开AI了。但七哥发现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会正确使用 AI。有同仁拿AI来生成初稿,却发现文章逻辑混乱;有同仁也收藏上百条所谓的高效提示词,但后面发现一个都用不上,全放在收藏夹里吃灰......
看完斯坦福大学教授Jeremy Utley在访谈中谈到的“如何正确使用AI”的视频之后,真的深有感触。感兴趣的同仁可以去看原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779vmyPVY
他提出,我们输出的内容不够好,问题的根源不在 AI,而在于我们自己不会用 AI,同时它也总结了五个高效使用AI的核心原则,即让 AI 帮你提问、建立合作关系、培养 AI 元技能、坚持实践并记录、以及多问、多想、多创造。换句话来说,AI的价值不在于替你做事情,而在于教你如何思考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接下来,七哥就围绕斯坦福教授谈如何正确使用AI的五个核心原则,来分别进行阐述重点信息。
1、让 AI 帮你提问
Jeremy Utley 提出,大多数用AI的方式是“我来问,AI来答”,但其实这样的方式往往会受到自己的思维限制,真正高效的方式是让AI来问你问题,让AI先了解你的背景、目标和困境,再给出定制化的建议。他在 TechRadar 的分享中推荐了一个提示词,我印象非常深刻,提示词如下:
Hey! You're an AI expert. As an AI expert, would you please ask me questions? One at a time until you have enough context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Then make two obvious and two non-obvious recommendations for how I can use AI in my work and life.
(嘿!你是一个人工智能专家。作为一名人工智能专家,请你向我提问好吗?每次只问一个问题,直到你有足够的背景来提供建议。然后请为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如何使用人工智能提出两条明显的建议和两条不那么明显的建议。)
这个提示词的核心逻辑其实是:先让AI扮演专家身份,要求它逐步提问,直到完全理解你的背景,最后请它输出 2 个显而易见的建议 + 2 个不那么显而易见的建议。
好处就是,让AI不再被动,而是主动帮助拟澄清问题,避免问得不清楚导致回答不准确这种情况。
2、建立“合作关系”
在他的博客《It's Not An AI Problem. It's A You Problem》中,Utley教授强调AI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合作伙伴。
他认为,人类与AI的最佳关系应该是“双向交流”而不是“单向指令”,就像对待一位新加入团队的同事一样,先要让对方理解背景和目标,再不断给予反馈,才能建立有效的协作循环。其实换句话来说,用AI的关键不是让它完成任务,而是与它共创,这样AI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3、培养 AI 元技能
AI元技能是啥?其实就是“AI教你用AI”。
Utley教授多次强调“Use AI to use AI”,即学会让 AI 教你如何更好地使用 AI。他分享过一个销售主管道案例,这个主管不知道怎么组织客户数据,但他很聪明,不靠自己想,而是直接请出AI提供“如何用 AI 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结果AI不仅帮他理清了数据结构,还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流程建议。
Utley教授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为“元技能”:你不只是会用 AI 做具体事情,还会用 AI 来提升自己使用AI的能力,从而实现自我迭代。
就拿学术写作上的例子来说,比如你不知道怎么搭建文献综述写作的逻辑框架,觉得资料多无处下手,一般传统的做法肯定是先盲目模仿几篇别人写的好的文献综述,或者去搜索模板,但用“AI元技能”的话,就可以直接问AI:
我在准备写一篇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综述,我不确定如何高效利用 AI 工具来帮助我完成。请你先向我提问,直到充分理解我的研究方向和需求,然后给出具体的 AI 使用方案。
那么AI就会对你先进行提问,然后在你回答之后,再根据它梳理的思维一步步进行写作,这便是我们所说的用AI教你用AI。
4、坚持实践并记录
Utley批评了很多人收藏了大量所谓高效提示词,实际上这些AI提示词却很少真正去尝试。他把这种行为比作吃“empty calories”,就像吃了没有营养的糖,短暂带来满足感,但对长期成长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换句话来说就是看似获取了知识,但没有转化为行动。
教授给出的解决办法也很简单:每天安排 15 分钟时间尝试一个新的 AI 用法,可以在日程表上写下一个小提醒“AI, try this”,并建议大家建立一个“AI 尝试记事本”(AI-try-this scratch pad),把每天的实验、体会和结果记录下来。这种习惯可以帮助把零散的灵感转化为长期积累的能力,而不是停留在知识表面。
同样这个办法,也非常适合学术写作,像咱们学术人是不是总收藏一堆看起来“高大上”的润色提示词、降重提示词、段落生成提示词,结果写的时候还是无从下手。最好的解决办法是:
给自己设定每天 15 分钟 AI 写作实验,比如今天实验,让AI 重写引言的第一段,尝试学术期刊风格;明天实验,让 AI 帮我生成三种不同版本的研究问题表述。每次都实验都在一个“AI 尝试记事本”上记录,记下今天用的Prompt、得到的结果、自己的评价(好在哪、不足在哪)以及是否能在论文中实际应用。经过这种积累,那么也许你对AI运用的能力就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了。
5、多问,多想,多创造
关于这个话题,Utley教授引用了一名七年级学生的话:“Creativity is thinking beyond the first idea.(创造力就是想的不止是第一个念头)”
他提醒我们,不要只停留在第一个想法,第一个想法往往是最常见、最平庸的,那么AI可以在这里作为“创意教练”,让它评估并拓展你的想法,这样就能帮你打破第一想法的局限,也就是借助AI来开拓创新。总结来说,正确使用AI,不是为了更快得到答案,而是为了得到更多、更新颖、更有价值的答案。
所以总的来说,AI并不是万能钥匙,更不是代替思考的捷径。正和Jeremy Utley 教授所强调的一样,高效使用AI 的关键在于培养元技能、坚持实践、主动探索。在学术写作中,如果你能够让 AI 成为你的“思维伙伴”,而不仅仅是生成工具,你就可以不断打破思维局限、提升写作效率和质量。
来源:AI观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