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鸣仓庚”非遗宋锦技艺&配饰主理人乔译慧:找到一千年前王安石读书时的生活【千矩人物第65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7 21:30 1

摘要:乔译慧,南京成均书院创始人,首席指导老师,“有鸣仓庚”与“金陵锦上”品牌主理人,中科院心理咨询师,高级制香师,非遗宋锦配饰开拓者,传统非遗文化、儒家文化的传播与践行者。

人物档案

乔译慧,南京成均书院创始人,首席指导老师,“有鸣仓庚”与“金陵锦上”品牌主理人,中科院心理咨询师,高级制香师,非遗宋锦配饰开拓者,传统非遗文化、儒家文化的传播与践行者。

编者按:

在王安石的故居《昭文斋》有幸采访到了来自王安石书房的宋锦配饰“有鸣仓庚”品牌主理人乔译慧老师,她积极应对困难的勇气和平和的心态,是当下创业者的必备品质。诚然创业过程中,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应该冷静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正如乔译慧在面对宋锦成本高、市场认知度低、传统文化晦涩难懂等问题时,她没有抱怨,而是积极寻找解决方案,通过与供应商协商、开发新产品、与渠道合作、边做边学等方式,逐步克服了这些困难 。

在全球化的今天,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旨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

生于艺术氛围,萌芽创业初心

我常想,命运的轨迹或许早在童年时便已悄然铺就。我成长在工艺美术厂的环境里,那是我艺术萌芽的地方。母亲从事字画装裱工作,她所在的车间是一座六层的建筑,每一层都承载着独特的非遗技艺,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气息。

一楼是龙袍制作车间,那些精美绝伦的龙袍,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彰显着传统工艺的魅力;二楼则是发秀的天地,作为国家级非遗的东台发秀,用女人的头发染成绚丽色彩,绣成花鸟鱼虫兽等各种图样,再进行装裱。在八九十年代,这些作品就已远销欧洲和东南亚国家,备受赞誉。

我的母亲、大姨、姑妈等家中女眷,以及村子里五分之三的人,都在这座工艺美术厂辛勤劳作。我自幼在裱画车间玩耍,看着母亲裱画,起初,我并不理解这些字画的魅力,只觉得那是大人们的工作。但在我小学一年级时,父亲开始教我练毛笔字,当时教我书法的老师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大家,他在书画领域的造诣极高,工艺美术厂的字画大多由他领衔创作,还带着许多小徒弟。在他的教导下,我逐渐领略到书法的韵味,也对传统艺术有了粗浅的认识。

这段童年经历,像一颗种子,在我心中种下了对传统文化热爱的基因。那时的我,未曾想过多年后,这份热爱会引领我走上创业之路,开启一段传承非遗文化的旅程。

邂逅宋锦,开启创业篇章

时光流转,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今年年初,我在明孝陵景区钟山文学馆开展了一场非遗宋锦配饰制作活动,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这种有着千年历史的传统织锦技艺。

在活动中,我看到许多女性同胞们沉浸在宋锦配饰的制作中,她们专注的神情、喜悦的笑容,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宋锦的魅力。那一刻,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将这份美好传递给更多的人。于是,“有鸣仓庚” 品牌应运而生,我希望通过这个品牌,让宋锦这一古老的技艺火起来,从博物馆走出来,做成饰品佩戴在每个人的身上,让非遗技艺与我们人人有关,走进现代生活,绽放出新的光彩。

深入探究,解读宋锦魅力

随着对宋锦的研究逐渐深入,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千年历史的大门,被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深深折服。

宋锦起源于北宋末年,其渊源可追溯至唐尧时期的织锦,属于纬锦,盛起于唐代,承唐锦而来。宋朝灭亡后,成都的官办锦院逐渐衰落,江南丝织业开始成熟,到元代,江南织锦取代了四川蜀锦,宋锦正是在蜀锦向江南织锦过渡的时期,经创新后形成的轻薄、高雅的织锦品种 。明清两代,江南地区丝织业空前发展,苏州织造府的宋锦名扬全国。然而,20世纪初,因多年战乱及西方现代化工业的冲击,传统宋锦开始衰落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宋锦生产合作社的成立,才让这一古老技艺重新焕发生机。2006年,宋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作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宋锦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从缫丝染色到织成产品,前后需经过30多道工序。其原材料采用100%的桑蚕丝,这种天然纤维质地细腻光滑,有良好的拉伸性和抗皱性,为宋锦的高品质奠定了基础。在制作过程中,优质蚕丝需经过浸泡、煮练、漂洗等前期处理,以增加丝的韧性,提升其光泽度 。图案设计是宋锦制作的关键环节,设计师们从传统文化、自然景观、吉祥寓意等方面获取灵感,先绘制草图,再借助现代计算机软件进行数字化设计,方便调整图案细节和色彩搭配 。染色工序则多采用天然染料,如蓝草提取蓝色、茜草染出红色、朱砂染红色等,这些天然染料染出的颜色柔和、自然,对环境友好。在织造时,宋锦一般选用小花楼机,个别规格较大的会采用大花楼机,上有挽花工,下有织花工,两人高度配合,手脚并用,精准控制每一次投梭和经线的提升,才能织出精美的宋锦 。织造完成后,还需进行织边处理、熨烫平整和质量检查,确保宋锦的完美呈现。

宋锦的纹样丰富多样,每一种纹样都蕴含着独特的吉祥寓意。万字纹,寓意富贵绵长、万福万寿,其旋转的形态象征着无限循环的宇宙与生命永无休止的奥秘;牡丹纹,被视为富贵、华丽、高雅的象征,花朵饱满、色彩鲜艳,给人以繁荣昌盛、美满团圆的感觉;龙凤纹,龙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凤象征女性的柔美,表达了对于皇权和幸福吉祥的向往 。这些纹样不仅是装饰,更是古人情感与信仰的寄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创业途中,直面艰难险阻

创业之路,从不是一帆风顺的康庄大道,而是布满荆棘的艰难旅程。在推广宋锦的过程中,我遭遇了诸多难题,每一个都像是横亘在面前的大山,考验着我的决心与智慧。

宋锦的原材料是100%的桑蚕丝,成本高昂,这使得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在市场竞争中面临一定压力。为了降低成本,我四处寻找优质且价格合理的原材料供应商,与他们反复沟通、协商合作。同时,我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尝试开发一些成本较低但依然能保留宋锦特色的新产品,比如将宋锦与其他材质相结合,既降低了成本,又创造出了独特的设计风格 。

传统宋锦制作技术的传承也是一大难题。如今,愿意学习传统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老工匠们年事渐高,后继无人的状况令人担忧。为了传承这门古老的技艺,我积极与当地的非遗传承人、老工匠们合作,邀请他们担任技术顾问,对我们的团队进行培训和指导。同时,我也希望通过举办宋锦制作体验活动、开设线上课程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学习宋锦制作技术,让这门技艺得以延续。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曾感到迷茫和无助,甚至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但我的老师——成均书院宋院长为宋锦品牌取名为“有鸣仓庚”,北宋王安石曾作《示杨德逢》:"有鸣仓庚,岂曰不时",以黄鹂啼春寄托对友人的思念——每年此时友人必至,而今年春深莺啼,故人却迟迟未归。这种物候与人事的约定,恰似宋锦经纬交织的纹样,将时光的刻度与情感的温度,细细织入锦缎的流光溢彩中。想起传承非遗文化的初心,心中就又充满了力量。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让宋锦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展望未来,规划发展蓝图

站在当下,展望未来,我对 “有鸣仓庚” 品牌充满了信心与期待,心中也绘制了一幅宏伟的发展蓝图。

在产品研发方面,我计划推出更多种类的宋锦文创产品。除了现有的配饰、冰箱贴、包挂等,还将开发宋锦艺术装裱、文房四宝、女士包包、成衣等,让宋锦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为家居增添一份典雅与温馨 。同时,我也会不断创新设计,将宋锦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推出更多符合年轻人审美和需求的产品,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的关注。

市场拓展是品牌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希望与更多的景区、博物馆、文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将我们的宋锦产品放置在这些地方进行展示和销售,借助它们的平台和流量,让更多人了解和接触到宋锦 。此外,我也会积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进行线上推广和销售,打破地域限制,将宋锦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文化传播是我始终坚守的使命。未来,我将开展更多的宋锦文化讲座和体验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非遗传承人,为大家讲解宋锦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和艺术价值,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宋锦的魅力 。我还计划与学校、社区合作,开展宋锦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培养青少年和普通民众对宋锦的兴趣和热爱,让宋锦文化在更广泛的人群中传承和发展。

我深知,传承和发展宋锦文化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会坚定地走下去。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让宋锦这一古老的非遗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

写在最后

四年来,我坚持书院事业,靠的是三股力量:一是《论语》给我的心安。读透这部书后,谈合作时看清"君子务本",不再纠结对错得失;二是战略方向始终清晰,把书院当作IP修行场而非生意场,像种树一样静待生长;三是骨子里对文化传承的痴心。每天看宋院长解群经,自己也带着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群读《论语》,当有人问我为什么能坚持,我想起孔子说的"知者不惑"——文化不是用来解惑的工具,而是让我们在纷扰中守住本心的灯塔。如今看到老板焦虑、家长纠结、孩子困顿,我总想带他们回到经典里找答案,因为真正的修行,从来不在别处。

来源:五百颗小心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