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家伙,迎新直播刚开,弹幕里就三个字刷屏“图书馆”,主播脸都尬绿了,后台一秒就把评论区给关了。
好家伙,迎新直播刚开,弹幕里就三个字刷屏“图书馆”,主播脸都尬绿了,后台一秒就把评论区给关了。
一场直播,三个字,引爆一场风暴
那一刻,谁还关心什么新生报到、樱花大道啊。
所有人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巨大的问号:武大,到底出啥事了?
学校自己都懵了。
本来是高高兴兴展示校园风光,结果硬生生变成了大型线上“辟谣”现场。
但你懂的,这种事,辟谣的速度永远赶不上谣言长腿的速度。
真正的风暴中心,其实在更隐秘的角落家长群和招生群。
一张不知道哪家高考机构的预测截图,被一个山东家长甩了出来。
上面赫然写着:2026年武大分数线预计要掉15分,“跌出中九”。
这数字没盖任何章,没有任何官方背书。
但它就像一种高传染性的病毒,在几百个焦虑的家长群里,传播得比官方通报快一百倍。
家长们才不管什么真相不真相,他们只认一个最朴素的逻辑:
“这学校名声要是坏了,以后会不会拖累我家娃找工作?”
就这么简单,也这么致命。
于是,一个原本把武大当成梦想的尖子生,可能就因为他妈在群里多看了几眼聊天记录,默默地把志愿栏改成了“同档可保底”。
蝴蝶轻轻扇动了一下翅膀,一场海啸正在酝酿。
恐慌,从家长群蔓延到HR的黑名单
如果说家长的担忧还只是“预判”,那来自职场的反应,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冷得让人心寒。
深圳一家中型游戏公司,HR在筛选校招简历的时候,直接在后台的关键词池里做了手脚。
“武汉大学女”这五个字,被悄悄地拉进了黑名单。
这不是什么红头文件,更不是公司规定。
就是一个猎头,在自己的私密小群里,发的一条所谓的“避坑提示”。
原话是:“别问,问就是怕投诉。”
好家伙,我看到这儿真是气得发抖。
“怕投诉”三个字,轻飘飘地,就把一群还没走出校门的女生的前途给堵死了。
一个武大的女生,可能连一个面试机会都拿不到。
她不会知道,自己不是因为简历不够亮眼,不是因为能力不行。
仅仅因为她的毕业院校和性别,这两个她无法改变的标签,就被一个素未谋面的HR,在电脑前“一键清除”了。
那个HR甚至还私下吐槽:“省得解释,也省下未来的风险。”
这就是经济学里那个冰冷的词“统计歧视”。
说白了,就是用人单位懒得花时间去一个个甄别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为了所谓的“效率”和规避极小概率的“风险”,他们选择了一个最省事、也最残忍的办法:按地图炮一锅端。
就像超市里快要过期的酸奶,看都不看,直接给你贴上打折处理的标签。
这操作,看似理性,实则充满了傲慢与懒惰。
一万人的毕业证,被一个标签压垮
武大一年毕业一万多人。
每一个学生,都是寒窗苦读十几年,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佼佼者。
结果呢?
就因为一个他们可能完全不了解、也毫无关系的“图书馆事件”,他们所有人的努力,他们的毕业证,都被一根看不见的手指,按下了集体静音键。
这种委屈,这种无力感,真的是谁疼谁知道。
这已经不是声誉受损的问题了,这是赤裸裸的集体惩罚。
学校当然急了,开始拼命往回捞。
校友总会的微信群,据说凌晨两点还在不停地闪烁。
毕业多年的老学长在群里嘶吼:“都别躺平!内推通道已经开了,有需要的学弟学妹,简历直接甩给我!”
学校的就业处老师,更是像救火队员一样,飞上海、飞深圳。
带着学院的辅导员,一家家企业去拜访,去请客吃饭。
酒过三巡,话也就一句,翻来覆去地讲:
“图书馆的事,真的不等于我们全体学生啊!”
这话,说得恳切,甚至有点卑微。
打碎的瓷碗,还能粘回去吗?
可是,人心能劝回来吗?
这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信任这东西,就像一个精美的瓷碗,一旦掉在地上摔碎了,就算你用最好的胶水把它粘回去,灯光一照,那裂缝依然清晰可见。
有人提议,赶紧给学生们上“心理学必修课”,开“法治讲座”。
听着都特别正确,像是标准答案。
可学生们要的,真的不止是几节课、几场讲座。
他们要的是一种最基本的安全感当我拿着毕业证走出校门的时候,我不会因为“武大”这两个字,而被别人预设成一个“潜在的麻烦”。
声誉的修复,没有KPI,也没有时间表。
最要命的是,时间这个东西,最喜欢落井下石。
明年的高考季,后年的春招,舆论随时都可能翻出旧账,再把这块结了痂的伤疤,狠狠撕开。
沉默,肯定会让流言的噪音更响。
武大能做的,或许也只有把那个被匆匆关掉的直播间,重新打开。
让弹幕再飞一会儿。
看看在满屏的“图书馆”之外,能不能刷出一句“武大加油”。
没人能保证风向一定会转。
但当一整个群体的命运,被一个标签所定义和绑架时,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该是那个冷漠的旁观者。
大家觉得呢?这种因为个别事件而歧视整个群体的“统计歧视”,到底是谁的错?是学校的教育出了问题,还是我们这个社会病了?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来源:快乐溪流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