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时候,母亲总挂在嘴边一句话:“家和万事兴。”那时我懵懵懂懂,以为家人之间本就该无条件地好,谁对我不好,就是不懂事。直到自己成家立业,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年轻时我脾气急躁,凡事喜欢主导,总觉得家里的一切都离不开我的付出,别人理应感激。尤其是对老伴儿,我总
小时候,母亲总挂在嘴边一句话:“家和万事兴。”那时我懵懵懂懂,以为家人之间本就该无条件地好,谁对我不好,就是不懂事。直到自己成家立业,才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年轻时我脾气急躁,凡事喜欢主导,总觉得家里的一切都离不开我的付出,别人理应感激。尤其是对老伴儿,我总觉得她不够体谅我。我每天起早贪黑,为了生计奔波劳累,回到家还听她絮絮叨叨,心里便积满了怨气,觉得她不理解我的辛苦。
直到有一天,她在饭桌上突然红了眼眶,大声说:“我一天到晚守着灶台、洗衣做饭、打扫屋子,哪一件不是为了这个家?可你呢?连一句暖心的话都没有,难道我就该默默无闻地活着吗?”那顿饭,我没吃完就走了,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抽了半包烟。夜风吹在脸上,心却越来越沉。是啊,她的付出难道就不是付出吗?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忽略身边人的辛劳,只看见自己的委屈。
后来我在广播里听到一个故事,一对夫妻吵了一辈子,最后分开了。原因竟是丈夫嫌妻子总爱扔东西,妻子嫌丈夫太抠门,家里堆得像仓库。其实他们争的不是东西,而是彼此的理解和尊重。扔东西是想让家更清爽,攒东西是想省点钱过日子,初衷都是为了家好,可谁也不肯退一步,最后心也散了。
这让我想起卡耐基讲的那个农妇。丈夫总把干草扔在地上,她每天弯腰捡拾,心里委屈极了。终于有一天爆发了。她不是嫌累,而是觉得自己的辛苦被无视了。家庭里最伤人的,往往不是大事,而是那种“不被看见、不被珍惜”的感觉。
像邻居老李家的儿媳妇,结婚多年一直贴补娘家,老李嘴上不说,心里却有疙瘩,总觉得自家还没顾好。儿媳妇听了寒心,觉得怎么做都不对,渐渐也冷了心。还有电影《婚姻故事》里的夫妻,原本深爱彼此,却因一方觉得付出被忽视,另一方觉得已尽力,最终走向分离。
可再看那些长久幸福的家庭,莫言和妻子杜勤兰便是如此。当年他穷困潦倒,是妻子辞去工作,扛起农活与育儿的重担。成名后,面对外界诱惑,他始终坚定:“她是我一生最感激的人。”他把妻子接到身边,用行动回报她的付出。还有《人生果实》里的修一夫妇,一生平淡,却彼此扶持,用温柔和耐心经营着日常。他们说:“家最重要的,是心在一起。”
心理学家戈特曼提出的“妥协双环法”也让我深有感触。遇到矛盾,先别指责,而是问问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也试着理解对方的立场,然后坐下来好好谈。很多时候,不是问题难解,而是我们不愿多走一步,不愿低头。
回想起我和老伴那次争吵,若她不说,我或许永远不懂;若我不听,她的心结也永远解不开。日子就是这样,需要彼此推一把,拉一把。家像一棵树,根要扎得深,枝要懂得弯,才能枝繁叶茂。有尊重,有包容,有珍惜,树下才会有荫凉,有笑声,有温暖。你对家人好一点,家人也会用爱回应你,这份爱,才是家最坚实的根基。
来源:嘟嘟神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