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原是杀人犯,遗骨拖了115年11年才下葬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7 22:12 4

摘要:道光十六年七月(1836年9月7日),刘铭传出生于合肥西乡(今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大潜山麓的刘老圩,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

道光十六年七月(1836年9月7日),刘铭传出生于合肥西乡(今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大潜山麓的刘老圩,因排行第六、脸上有麻点,人称“刘六麻子”。

刘铭传相

刘铭传“二十从戎,三十而拥疆寄,声施灿然,为时名将”,后成为台湾首任巡抚。在台任职期间,丈田清赋、筑炮台、办铁路、开煤矿及设学堂等,对台湾的开发作出巨大贡献,为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深远的基础。后世有“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台湾近代化之父”之誉。关于刘铭传的遗址遗迹遍布海峡两岸,两岸民众共同视其为民族英雄。

👲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年少杀人办团练

1836年9月7日,刘铭传出生于今安徽省肥西县南分路乡刘老圩一个世代耕织务农的农家,因儿时和康熙一样患过天花,而其排行老六,所以人称刘六麻子。父亲刘惠,是盐枭。他在15岁时也投入贩运私盐的行列。

刘铭传身材魁梧,相貌威严,为人则刚毅豪爽,见义勇为,年轻时就为当地人所敬畏。有一天,刘家因缴不出团队的粮食,被当地土豪侮辱。刘铭传向土豪警告道:“你们不能再作威作福,欺侮乡民,否则,我就要宰掉你!”土豪见是一个赤手空拳的毛头小子,狂笑道:“孺子还敢阻挡我吗?”刘铭传夺下土豪的佩刀,手起刀落,劈下土豪的头颅,并号召了数百名乡里的青年跟随自己在大潜山修圩筑寨。

刘铭传,字省三,安徽合肥人。少有大志。咸丰四年,粤匪陷庐州,乡团筑堡自卫。其父惠世为他堡豪者所辱,铭传年十八,追数里杀之,自是为诸团所推重。从官军克六安,援寿州,奖叙千总。

《清史稿》卷416《刘铭传传》

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天国西征部队攻克安徽庐州(今合肥),刘铭传在家乡办团练,积极配合清军对抗太平军。

加入淮军,建铭字营

1859年,刘铭传(24岁)募集地方壮丁组成“名军”对抗太平天国。1862年(同治元年)二月,李鸿章受曾国藩指派,前往家乡合肥招募淮军。刘铭传同张树珊、潘鼎新、吴长庆等各领本部团练投奔。

曾国藩对这批新募淮勇极为重视,所有器械粮饷的供应悉仿湘军,手订营制,亲到校场检阅,命刘铭传充任“铭字营”营官。他因无如湘军对儒家传统的束缚,加上盐枭的冒险、开拓性格,所以能以积极接受西方的新观念。“铭字营”中多为刘家子弟,刘铭传在营中职务最高,辈份也最高,其骨干将领皆为刘家子弟和刘铭传办团练中结纳的“同里敢战之士”,他们绝对服从刘铭传的指挥,成了刘铭传起家的重要帮手。

在苏浙地区与太平军作战中,他因战功从参将、副将一路升至记名提督。后在镇压捻军的战争中,他虽曾在尹隆河战役中遭败绩,但也提出“筑长墙兜围”的战术,为最终平定捻军立下大功,获封一等男爵。

1868年,他督办陕西军务,参与镇压回民军,但因伤病及仕途挫折,于1870年代初辞官回乡,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乡居生活。

抗法保台,临危受命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军进攻台湾,企图“踞地为质”要挟清政府。清廷急诏刘铭传进京,授其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他于6月抵台,主持防务。

刘铭传抵台后积极整备岸防,主张乱世用重典,并表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渐使当地军民心悦诚服,万众一心,并得仕绅林维源、秀才丘逢甲协助。

战事初期,法军猛攻基隆和沪尾(今淡水)。刘铭传审时度势,在基隆与敌激战后,鉴于沪尾战略地位更重要,果断决定转移兵力,集中力量保卫沪尾。

1884年10月8日,他在沪尾指挥守军伏击登陆法军,毙伤敌三百余人,取得“沪尾大捷”。其后,他率台湾军民浴血奋战八个月,最终成功击退法军,粉碎了其侵占台湾的图谋,有力地捍卫了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建设台湾,推行新政

中法战争落幕后,清廷于1885年决定在台湾建省,刘铭传便成为其首任巡抚;担任巡抚的刘铭传表示建设台湾的重要性:

中国自与外洋通商以来,门户洞开,藩篱尽撤,自古敌国外患,未有如此之多且强也。…俄人所以挟我、日本所以轻我者,皆以中国守一隅之见,畏难苟安,不能奋兴。若一旦下造铁路之诏,显露自强之机,则声势立振,彼族闻之,必先震詟,不独俄约易成,日本窥伺之心亦可从此潜消矣。

在主政台湾的六年(1885-1891年)里,他怀抱富国强兵的志向,克服困难,全面推行自强新政,开启了台湾的近代化进程。

1.国防与军事:购置轮船、整顿军备、修筑现代化炮台(如基隆、沪尾、澎湖等地)、设立军械所与水雷营,极大地增强了台湾的海防力量。

2.交通与通讯: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建造的铁路——基隆至新竹段(全长106.7公里);架设了贯通全岛及连接福建的电报线;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近代邮政系统(1888年设立邮政总局,发行“龙马邮票”)。

3.经济与实业:设立煤务局、硫磺厂、煤油局、樟脑总局等,发展新兴工业;成立招商局(后改通商局),发展航运,航线远至东南亚;大胆引入侨资和外资,如曾尝试与英商合资开发基隆煤矿。

4.财政与民政:大力推行“清赋”(清理田亩与赋税),使台湾年财政收入由90万两激增至300余万两,最高达450万两,为各项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推行“抚番”政策(招抚原住民),开山垦荒,促进了岛内民族团结和土地开发;重新规划行政区划,全台设三府一州十一县五厅,奠定了现代台湾行政区划的基础。

5.文教与市政:在台北创办“西学堂”,讲授外语、数学、理化等新学,开创了台湾新式教育的先河;在台北兴办市政,安装电灯、开通自来水、修建马路,使台北初具现代都市雏形。

刘铭传的这些改革,规模宏远,使得台湾在短短数年内从一个落后边陲一跃成为全国的“模范省”。

晚年遗恨,郁郁而终

光绪十六年(1890年)刘铭传因通商口岸税务问题上与外商交涉及基隆煤矿招商承办等事,遭到顽固派官僚的激烈反对和清廷的严厉申斥,忧病交加,被迫向清廷提出辞呈。次年三月,清廷准其辞职开缺。刘铭传怀着忧郁之心乘船离开他苦心经营七年之久的宝岛,回到家乡。

光绪十八年(1892年),刘铭传携妻儿到六安九公山的刘新圩隐居。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作战不利。在李鸿章的举荐下,清廷屡次要求刘铭传入朝陛见,意图起用他统军抗击日军进犯,但刘铭传因病重而无法成行。不久,《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刘铭传悲愤交加、坐卧难安,病势加重,于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896年1月12日)凌晨1时在六安刘新圩病逝。

刘铭传的骨灰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安葬,而是被放置在其后人的家中,从起其逝世至2011年的115年间,他的遗骨曾历经六次搬迁。2008年10月23日,刘铭传墓园的建设项目在安徽省肥西县正式动土。

2011年4月12日,刘铭传遗骨在其家乡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大潜山安葬,海峡两岸上千名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及刘氏嫡系后裔、刘氏族人等来宾参加了安葬及公祭仪式。

常州得宝,成国博镇馆之宝

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刘铭传率部占领常州后,住在原太平军将领陈坤书的护王府。一天夜里,刘铭传听到院子里有金属撞击之声,急呼亲兵到院中搜查,结果发现是马笼头上的铁环撞击马槽发出的声音。他命亲兵将马槽移开并刷洗干净,这才发现原来是一个铜盘,上面还有蝌蚪形的文字。后经人鉴定,这个铜盘叫“虢季子白盘”,是西周时期的宝物。

刘铭传自然十分高兴,告诉家人妥善保管。后来刘铭传回乡养病(原拟三个月,实际赋闲十三年),各地名士纷纷慕名参观此盘,刘铭传也很是得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刘铭传第四代孙刘肃曾才将盘挖出,献给国家。如今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镇馆之宝。

——————分割线——————

- END -

编辑 | 卧阑听鱼

来源:历史有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