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印第安酋长杰罗尼莫手握钢枪屈膝跪地,正式向美军投降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2 13:37 2

摘要:1886年3月25日,天色泛起早春特有的灰蓝,亚利桑那南部的沙漠风吹不止,杰罗尼莫跪在尘土里。这张刻板印象中“印第安人最后的酋长”投降的照片今天还很难让人冷眼旁观。报纸上说他是亡命的强盗,可他手里那把Winchester步枪没松开——旁观的人,谁都明白那不是给

1886年3月25日,天色泛起早春特有的灰蓝,亚利桑那南部的沙漠风吹不止,杰罗尼莫跪在尘土里。这张刻板印象中“印第安人最后的酋长”投降的照片今天还很难让人冷眼旁观。报纸上说他是亡命的强盗,可他手里那把Winchester步枪没松开——旁观的人,谁都明白那不是给士兵看,是留给他自己最后的倔强。照片照出了世界的止步,仿佛每一粒尘埃都在喘气,他脸上的沟壑就像西南峡谷,深得无法填满。

头巾裹得有些随意了,眼里也藏着点什么。愤怒、委屈还有种无可奈何?他投降的那一天,周围只有二十来个身影——都是他最忠诚的战士。没几个记者,没太多美国人关注,大多数人当时正为工厂加班的工资争着理。印第安人的事,在那个春天不会有谁放在心上。美国历史的数据,不会为这群被叫做“流浪汉”的人的失落停下脚步。

一场西进运动就这样画下句号。其实“句号”也不对,准确说,是被草草收尾的残页。查阅美国国家档案馆数据,当年登记在册的亚帕奇族,分散监押比例高达91%。约4000名原住民被迫搬迁至俄克拉荷马,那不是他们的家乡。历史说这叫“按摩和包容”,可那些站在铁丝网后的老人小孩,从没真明白过什么叫归属。

杰罗尼莫的背影看着显瘦,实际上他年轻时手里划过的猎刀根本不比陆军的刺刀慢。美国陆军将他称为“狡猾的山猫”,这话讽刺也有几分敬畏。20年间,他在墨西哥和亚利桑那的夹缝中周旋,如影如鬼。他快,他狠,他从来不老实等命,但最终还是被军队和铁道彻底包围。没人知道他最后一夜睡没睡着。

有传说那晚月亮很圆,实际上天文台记录1886年农历二月廿三,是朔月,没那么亮。不好说杰罗尼莫在投降那刻,心里真的绝望了没?他身后跟着20个兄弟,有的还有亲人在部落。他们也有懊悔——如果去年冬天更坚持下,或许就还有逃出去的机会。可没别的选择了,对吧?食物短缺,无家可归,疫病散播。这种事纸上说简单,落在谁身上都巨大。

枪杆子递给士兵后,眼神那一下泄了底气。有人说暴力会培养尊重,实际上,这一刻倒像谁都输了,甚至美军都拿不准从哪开始盘点战利品。现场目击报告写,当场下来的战士没有喊叫,就连孩子也只是默默抓着母亲的裙角。杰罗尼莫被带到火车站,押送名单上的名字还拼错了字母。至于部落祭司们,压根没人让他们祈祷。

他不是第一个投降的原住民酋长,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被拍成“悲剧英雄”的人。杰罗尼莫和其余248个同乡在俄克拉荷马呆了20年,流亡,又谈不上希望过。美国国内的报纸上偶有篇幅,异域趣闻一样地零零散散。1894年,史密森学会报告原住民整体死亡率高于全国30%。这些数据可以随手查到,但没人愿意追问头数之外的故事是怎么继续下去的?

风暴之后,是长达二十年的平静?不是平静,也不是麻木。俄克拉荷马那块临时保留地,经常能看见晚饭后大人抽着旱烟,孩子玩沙堆。农田边上,杰罗尼莫其实还有过几次小规模的反抗念头,只是没人跟他一起干了。印第安事务局的信件里写,他有点难管,大概也不至于有大动作。那些早期报道把他形容成“恶棍”,后来慢慢地,变成了“趣味民俗”。

美国人逐渐不再害怕他,反倒年纪大了还让他扮演自己参加狂欢节游行,还露脸世界博览会。他穿着鹿皮,嘴角有点僵硬。照片拍出来好像威风,现场的人都当他是远古传说的化身。他倒是收过不少照相馆的佣金。偶然也插科打诨,同去的人说他偶尔会笑,偶尔也难得心软,这谁能说准。

其实说到反抗历史的终结,这话主观得厉害。杰罗尼莫的单膝投降,成了影像中的符号,可现实里亚帕奇人的抵抗没有一日真正消亡。一些零星的抗争在各地仍发生,范围虽然不大,但抵抗的精神始终没有被完全消磨。比如1911年内华达还爆发过蛇河谷“小战争”。谁说过,崛起的民族没有被彻底击败,谁真的信?

有时候,美国主流社会热衷于用纪念仪式来安抚这段历史。国家博物馆里,部落首领的肖像旁边有牌子写着“合作与和解”。实际上,印第安人预期寿命依然比全国低5至7岁,贫困率和失业率翻倍。CBS新闻在2023年调查过原住民生活现状,96%的受访者表示文化身份面临同化压力,这还只是采访到的样本。谁关心剩下的呢?

杰罗尼莫的人生里,矛盾不断。有时他说自己后悔投降,有时对部落的人抱怨美国也不坏。历史文件不能还原当时具体的心理活动,毕竟那种失落和希望总是在彼此打架。两个世纪后,亚帕奇小镇的爷爷们还会谈起他。有人说他妥协了,有人骂他太倔。有意思的是,关于他最后的死因都没人统一记录。美国陆军档案说是肺炎,地方小报则说他本可以活得更久。

这当中也有值得一说的地方。投降并不等于结束。更多时候,是另一种新的效忠的开始吗?还是困兽犹斗?纪录片制片人在2022年的访谈中提到,一些亚帕奇青年开始自发学习母语,参与土地诉讼,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为部落争取权益。这种方式和昔日的血战不同,你说算反抗吗?谁有资格下这个定义。

不可否认,实际处境还是难。今天看,保留地医疗设施、教育投入、房屋状况都还滞后平均水平。美国政府2021年宣布增拨97亿美元补助原住民事务,但实际效果两说,就是说落实上问题不少。当地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基础项目被层层分摊,拨款到手后所剩无几。这种不公,杰罗尼莫大概一早就看穿。只是现在的话语权早已轮不到他来发声。

所以面对这段历史,说“终结”“句号”,太轻巧。有研究认为,西进的终结只是美洲大陆一次权力更迭,而亚帕奇的伤痛与希望,至今都没有被真正安慰。历史书上杰罗尼莫的屈膝定格为失落,现实生活中,他的后人则在黯淡中寻找缝隙。谁能想象,一百多年过去,他们还能不能像先辈那样,继续呐喊?

有时候,照片比故事更诚实。57岁的杰罗尼莫定格在尘埃、汗水、忧郁交错的那一刻,把亚帕奇最后的倔强留到了今天。沙漠风依旧,记忆不会消散。无数名字、无数无用挣扎,拼成了那一代人最后的底色。

从头到尾都没有真正的胜利者,也没有纯粹的失败者。这只是流动中的历史,失落与倔强并存,欢乐、悲伤都没有绝对。两百年过去,美国原住民的故事还在继续,但这段泪与血的过往,还会不会有人细细地看下去?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来源:做回自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