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 蕴中华:论中华文明中 “艺” 的精神境界与价值追求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8 04:50 1

摘要:“艺” 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金文,字形为跽跪之人双手捧持禾苗栽种,《说文解字》释为 “埶,种也”,后引申为技能、才艺,指精通某事的能力。儒家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或《诗》《书》《礼》《易》《乐》《春秋》)将 “艺” 升华为综合性概念,融技艺养成与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本文共2027读大约8分钟

“艺” 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金文,字形为跽跪之人双手捧持禾苗栽种,《说文解字》释为 “埶,种也”,后引申为技能、才艺,指精通某事的能力。儒家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或《诗》《书》《礼》《易》《乐》《春秋》)将 “艺” 升华为综合性概念,融技艺养成与修德进道于一体。其创生与发展不仅奠定了中华民族循道笃实的人文品格、塑造了 “天人合一” 的文化特质,更孕育了博施济众、革故鼎新的精神品质,最终凝结为中华文明 “艺境和合” 的独特精神境界。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议题,而 “艺” 是古人 “循天道、立人极” 最质朴的实践范式,其核心在于 “笃信天道、辅成生意”,即顺应自然规律,助力万物生长,彰显博施济众的德行。

《诗经》记载后稷 “承接天道,创造耕种之‘艺’”,并 “无疆界区分,广播于万民”,其德 “克配彼天”,展现了从 “无到有” 的创生精神,也体现了圣人借天道订立生存秩序的气象。孔子赞赏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认为 “躬稼” 是顺自然、立秩序的大德 —— 这种奠基文明范式的实践,正是 “艺道” 的核心内涵。

“艺” 源自耕种、稼穑等自然实践,最终凝结为 “博施济众” 的伦理追求,与《周易・系辞传》“天地之大德曰生” 的理念深度契合:

古人在 “游艺” 中观照天地 “生生之德”,以 “参赞万物化育” 为己任,如程颢所言 “圣人奉天理物之道,在乎六府”,即顺应天道、设制安顿自然,让万物各尽性命。宋代理学家 “喜观天地之‘生意’”,珍惜万物生机并 “辅助成就此生生之德”,这背后是儒家 “泽及草木”“化及鸟兽” 的价值追求 —— 将天地万物纳入道德共同体,实现天人和谐。

中华文明主张 “技艺近乎道”,认为通过技艺学习可 “下学而上达”:既兴发乐学之心,更以艺为梯,修养德行、体悟大道,最终达至 “合于道” 的境界。

《礼记・学记》提出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当技艺达至 “游刃有余”,便超越了技能层面,进入 “合道” 之境。王阳明认为诵诗、弹琴、习射等 “艺” 可 “调习内心贴合道”,并提出 “艺者,义也,理之所宜”;黄侃亦言 “人生处世,须道艺自辅”,将 “艺” 视为进德至道的基石。程俊英、钱穆等学者进一步指出:“未有不通于艺而遽高语道德者”“游于艺,不仅可以成才,亦所以进德”,明确 “艺” 是道德修养的必要路径。

儒家 “六艺” 是 “兴艺乐学、进德志道” 的核心载体,孔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的主张,为个体成长指明了逻辑:

对 “艺” 的追求,不以 “才技” 为目的,而以 “寻究人文蕴蓄” 为旨归 —— 通过日用游艺体悟道,在熏习六艺中 “日新其德”。《礼记・经解》明确六经之 “艺” 对德行的涵养作用:《诗》教温柔敦厚、《书》教疏通知远、《礼》教恭俭庄敬、《易》教洁静精微、《乐》教广博易良、《春秋》教属辞比事;周王朝官学更以 “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 为必修,通过技艺娴熟塑造 “恭俭庄敬、谨慎踏实” 的精神境界。

“艺” 的深层价值,不仅在于循道、进德,更在于它塑造了中华民族 “超越创造、艺境和合” 的精神范式 —— 既 “役物而不役于物”,又以创造达成与自然、文明的和谐,最终指向 “天下为公” 的秩序追求。

《荀子》提出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艺” 的实践正是 “君子役物” 的体现:

个体借助自然规律,通过技艺探索创造 “高于自然又和合自然” 的事物,如大禹治水 “与天地并列和合”、周公建构礼乐制度 “史无前例”、汉武帝 “据旧鉴新”—— 这些实践既承继传统,又突破局限,彰显了 “革故鼎新” 的超越精神。修习技艺需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遵循事物本理,方能 “超越物而和合物”,这种精神延伸至人文领域,便是 “坚守道义可超越自我甚至生死”:子产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的改革决心、孔子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文脉传承,皆为此种境界的体现。

“艺” 的超越创造,最终指向 “天下为公、艺境和合” 的文明理想:

《周易》言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借 “艺” 的实践(观天文、立人文)订立秩序,实现 “与天地为一” 的和合境界。孔子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的理想图景,正是 “艺境和合” 的生动写照 —— 它不仅是个体生存状态的完善,更指向文明整体的和谐,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 “笃信求实、连续创新、包容和谐” 的精神气质。

“艺” 从 “栽种之术” 升华为 “精神境界”,贯穿了中华文明 “顺天应人、修德进道、和合天下” 的核心追求。它既是个体修身的路径、社会秩序的基石,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 其蕴含的笃实、创新、包容、和谐,至今仍是理解中华文明品格的重要钥匙。

来源:刘余莉开讲群书治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