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十三陵的名字一提到,很多人下意识地就联想到北京西北郊那片气势滂沱的陵园。十三位明帝安眠于此,列队如龙。可如果回望历史,难道真的只有明代才有大规模陵寝吗?北京的这片地界上,至少还有一批更"奇怪"的尸骨和空空如也的墓穴,不在明清,而在更早一点的金朝。金十七陵,大
明十三陵的名字一提到,很多人下意识地就联想到北京西北郊那片气势滂沱的陵园。十三位明帝安眠于此,列队如龙。可如果回望历史,难道真的只有明代才有大规模陵寝吗?北京的这片地界上,至少还有一批更"奇怪"的尸骨和空空如也的墓穴,不在明清,而在更早一点的金朝。金十七陵,大部分人估计名字都没怎么听说过。是不是有点荒唐?
金朝,夹在宋元之间。很多人只是背顺口溜时顺带念过一句,可在那被雨雪吹打过的北方大地上,金朝统治了整整一个多世纪,坐拥自己独特的故事。谁还会记得那批民族骑兵?而且说起来,中学历史课上很少细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或者偶尔在悬疑剧里听到这个姓——大概率还是因为最近热播的完颜慧德。其实这些人离我们不远。金、元之间的界线,有时比南宋和金的交锋更扑朔迷离。为什么我们只记得元朝统一中原,却常常自动忽略金朝的巨大棋盘?
思前想后,金朝最初的权力登陆并不算顺利。太多风云变化。北宋末年,文官主政,禁军软弱得一塌糊涂。女真铁骑一冲进来,燕云十六州易主,北宋的繁华像肥皂泡一样消失。被俘、被杀,余下的宋朝士族只好南渡,改头换面成了南宋。北地原有的制度,全被推翻。女真人大摇大摆进京,在那片土地上,开始了所谓的大一统。可事实上,他们根本没占全中国——只不过中原腹地一时谁也说不准到底归谁罢了。
这些年,不是只有明清两朝喜欢搞风水,金朝对陵墓的看重也很凶。最早的女真人长期在森林、草原里讨生活。按理说,死后埋哪儿并没有拘那么多讲究。可是当完颜阿骨打打下这片天下,风向就变了。传说大权一到手,他就想着给自己修个得体的豪华墓穴。厚葬的想法,说不清是骨子里的孝道,还是权力转移以后那种必须昭告天下的仪式感。
金太祖阿骨打的陵墓刚建在黑龙江白城镇,面积绝不小(权威数据,这片占地有5.1公顷),玉带桥、殿宇,今天竟还有残迹存世。墓下原本还藏着完整的地宫。可神奇的是,这座陵墓后头上演了一出大戏。尸骨没保住。阿骨打死后,骨头被迁到胡凯山。再过不到二十载,又南迁到燕京大房山。光听这过程,是不是有点荒谬?
真正提出迁祖坟的,是后来篡位的完颜亮。这人一上台就整顿政局,把首都和祖先一起迁到了燕京,也就是今天的北京。他心里清楚,政治核心变了,风水也该跟着动。祖宗怎能留在北疆?跟着皇权走才是正理。然而,为啥除了迁坟,还要不留情面地毁掉原来的陵殿?宁神殿之类全被拆个精光,只留下了一地碎石,甚至有点决绝。
**墓地频繁易地,象征一个王朝的忐忑与不安。**
金世宗时,看来又想补点面子,对宁神殿重修。气还没喘匀,金宣宗那几年碰上万奴起兵,焚殿为平乱,前后折腾一大圈。这些宫殿,生在北方,早早毁在动荡岁月里。陵区南来北往,其实就是金朝政治风暴的缩影。很多人觉得王朝灭亡后,墓葬就是考古的宝藏。但金十七陵,不知怎么的,一直像失踪人口,超过四百年无人问津。有没有太夸张?
再说到陵墓布局。燕京近郊,六十多年来,共葬有十七代皇帝。陵墓绵延百里(北京房山区的官方史志有明细),兼顾地势与水脉,完全不逊十三陵的格局。只是,对比明十三陵早早成景区,金十七陵居然一度靠“失踪”赢得关注。这就奇了。
到1990年代,北京房山周口店一带,一个叫刘江山的老农,照国家规划挖自家后山。锄头碰到一块大石头,雕着挺拙的龙纹。他觉得不对叫了文物部门。结果来了几拨考古队,人多力量大,稍一查,拍板:金朝古墓。可考古专家没立刻搞大动作——怕啊,这地方敏感。找村民刘江山守着,先别动。二十年一晃。2002年,人再一去,陵墓上成了村民蓄水池。等考古队铲开发现,里面基本啥也没了——陪葬、尸骨,统统没影,只有痕迹残留。
再倒带,看那明清之交。明朝天启年间,史书上说,皇帝夜不能寐,请来道士、风水先生卜算,为了对抗东北来的后金政权。风水先生一句:“燕山的金朝墓气太盛,非得压一压!”当时明朝真的信这些,派了队伍进陵区,龙头一砍,咽喉处挖坑填石,甚至在陵顶改盖关帝庙。这操作,既要断前朝气数也要自保权威。陵区连带着周围所有小墓,全被“捣毁”,风水说是镇压,历史其实是篡改。
**金十七陵一夜之间沦为"空架子",物是人非,气数尽。**
完颜阿骨打和他的陵墓,兜兜转转折腾数次。想象下,一个为北方豪情而骄傲的征服者,死后却要四迁骨骸,陵寝重建又被毁、重修再被焚。历史留下的,仅是破碎的线索。过去权力再大,也保不住这口气。是不是挺悲哀?但也许,这正是历史奇幻的地方。有人甚至说,金朝陵墓消失,是大势所趋,谁也阻挡不了。又有人觉得,这只是时代更替的小意外,无关大局。
金十七陵的考古材料,确实有限。实地勘察时,能找到的不过是石构件、砖瓦,除了那块龙纹石,几乎再没什么重要发现。文献比对,包括《辽史》《金史》中只提了迁葬,却对具体方位缄口。有人推测,金朝墓几度搬迁后,很多遗址遗骨早就在战火与天灾间灰飞烟灭了。官方认定的“地宫”,其实更多的是考古假设。现代人按地图去找,几乎都落空。是不是有点无从下手?
很多细节,反而因不完美而真实。如果当年刘江山没有挖后山,这块龙纹石会不会再埋三代人?谁也不敢肯定。历史总是诡谲地把答案藏在泥土下,有时哪怕等来的也只是残碑断瓦,留给考古专家半截谜题。
有人说,祖坟频繁起迁,就是金朝权力缺乏归属感的缩影。不是不稳,只是北疆民族政权在中原落脚,总要刻意向汉文化妥协,也不停自我证明,结果习得半套,丢掉初心。也许金朝自己都弄不明白,要的是安居乐业,还是呼风唤雨的威名。这个说法,有人同意,有些研究者觉得过于主观。事实却摆在那儿。
金十七陵未必只是墓葬的遗憾,它藏着一段王朝鲜有人问津的血脉踪迹,还有无数失传的仪轨,甚至有点讽刺意味。你说遗憾吧,反过来也是解脱。至少没有千篇一律的旅游胜地,这种混乱和无序,说不定正是金朝留给后人的那点最后的真实。
可惜,后来的金陵已经完全失去了昔日风采。数据层面,北京市文物局每隔几年重评这些遗址地块,也只把它们列为一般保护对象。房山区曾经想复原金十七陵大景观,但资金和资料两头都难。有的学者觉得没必要,毕竟不是“正统”古迹。再好的风水和格局,也难免被现实的推土机碾作尘埃。
说到底,金朝陵墓的命运就像那个时代本身。不像明十三陵那样整齐划一,它多了一层反复迁徙、毁坏、再修的斑驳质地。这种遗失和纠结,乍一看是失败,退一步却让人觉得更接近真实历史。
有时候,连考古学家也说不清,倒底该庆幸留住了什么,还是遗憾失去了大部分。这片土地总会有新故事。也许下次刨地,能再翻出一块意外的石头?不一定。
金十七陵的故事讲到这里,真真假假,远比上一代王朝更复杂。没人能想象,这种消失和存续,在北京平凡的村落、破败的山岗下交错重叠。陵墓遗迹让历史仿佛已死,可那股子纠缠不清的气,又好像永远游荡在北方的风和云里。
这些被忘掉的地方和身后事,总归还是历史的一部分。有些谜注定无解,只能留给后来的人偶尔一提而已。
来源:1颗訫只为你而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