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观:毛泽东在终身学习中铸就的革命智慧丰碑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8 05:39 2

摘要:"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同志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他一生对学习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毛泽东的学习观是马克思主义学习观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先进性的重要法宝。从"

"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同志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他一生对学习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毛泽东的学习观是马克思主义学习观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先进性的重要法宝。从"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的民生关切到"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壮阔胸怀;从"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誓言到"挤"和"钻"的学习方法;从"读有字之书"到"读无字之书"的辩证统一;从"学贵有疑"的批判精神到"学以致用"的实践导向,毛泽东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之道——它既有"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壮志豪情,更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强调"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的实践品格,又注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开放思维;既能从经典著作中汲取智慧,又能从社会实践中学以致用;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学习立场,又注重"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这种学习观不仅是毛泽东个人思想成长的重要源泉,更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精神密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深入研究和传承毛泽东的学习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能为我们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宝贵启示。

毛泽东学习观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为毛泽东提供了文化滋养。"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勤学典故,在青年毛泽东心中播下了勤奋好学的种子。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他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还广泛涉猎西方著作,特别是对《新民丛报》《民立报》等进步报刊产生浓厚兴趣。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冲时给父亲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豪迈诗句,13岁时与同学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庭琐事),1915年在《致湘生信》中提出"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的学习方法,这些早期实践为他日后形成系统的学习观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毛泽东学习观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毛泽东接触到马克思关于"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的论述,深刻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性。1938年,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深刻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这一论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观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地位。延安时期,他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著作,将马克思主义学习理论推向高潮,形成了完整的毛泽东学习思想体系。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学习观形成的沃土。从井冈山时期的"十六字诀"到延安时期的"实事求是",毛泽东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断深化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1927年"三湾改编"后,他领导开展土地革命,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中国国情;1930年撰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1941年发动延安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些实践都体现了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学习理论与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精神。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仍坚持"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展现了终身学习的博大胸怀。

毛泽东学习观的首要特征是将学习目的与实践运用辩证统一起来。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他系统阐述了"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的基本原则,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观。他既强调"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的学习价值,又注重"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的实践导向,主张"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1942年延安整风期间,他进一步提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将学习问题提升到党的思想路线高度。在《整顿党的作风》中,他形象地比喻:"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怎样互相联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对"挤"和"钻"学习方法的系统阐述是其学习观的重要创新。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结论中向全党推荐五本马列著作时,形象地说明了如何"挤"和"钻":"我们可以把这五本书装在干粮袋里,打完仗后,就读他一遍或者看他一两句,没有味道就放起来,有味道就多看几句,七看八看就看出味道来了。一年看不通看两年,如果两年看一遍,十年就可以看五遍,每看一遍在后面记上日子,某年某月某日看的。"这一论述揭示了学习时间管理的科学方法。1957年,他在《做革命的促进派》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应当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养成学习的习惯。"这种将碎片化时间有效利用的学习智慧,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延安时期,他针对"没有功夫"和"看不懂"两大学习障碍,提出用"挤"的方法获得学习时间,用"钻"的方法深入理解问题,这一"挤"和"钻"的学习方法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克服学习困难的重要法宝。

毛泽东学习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强调"读有字之书"与"读无字之书"的统一。1938年,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这一论述将历史学习提升到重要位置。1941年,他在《农村调查》序言中强调:"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这种注重调查研究、向实践学习的方法论,体现了毛泽东对"无字之书"的深刻理解。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他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将向群众学习、向实际学习作为获取真知的重要途径。1961年,他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我的经验历来如此,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这种"读无字之书"的学习观,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实践中不断获得真理、发展真理。

毛泽东学习观在革命战争年代得到充分实践。土地革命时期,他领导制定的《古田会议决议》强调"有计划地进行党内教育",通过创办红军学校、开展识字运动提高红军战士文化水平。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延安创办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干部学校,提出"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推动全党形成学习热潮。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他领导开展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斗争,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全党在思想上达到空前统一。解放战争时期,他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要求干部认真学习党的政策,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这些实践都体现了毛泽东"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的基本思路。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坚持和发展学习观。1950年代初期,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任务,他提出"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推动全党学习苏联经验和中国实际相结合。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他系统阐述了学习借鉴国外经验与立足中国实际的关系,强调"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1958年,他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推动教育改革。1960年代,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他倡导"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推动全党学习马列著作。

毛泽东学习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课题,他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主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1963年,他提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将学习科学知识作为重要内容。1965年,他在杭州会议上强调:"学问再多,方向不对,等于无用。"这种将学习方向与政治立场相统一的学习观,体现了毛泽东对学习问题的全面思考。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他提出"要学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要学点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要学点历史和法学"等具体要求,丰富了学习观的时代内涵。

毛泽东的学习观对新时代建设学习型政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一重要论述与毛泽东"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的思想高度契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像毛泽东那样,坚持"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

毛泽东学习观中的方法论对新时代学习具有深刻启示。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提出的"有的放矢"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学习方法。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要发扬毛泽东倡导的"挤"和"钻"的学习精神,既注重"读有字之书",又注重"读无字之书",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向一切内行的人们学习。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毛泽东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能力。

毛泽东学习观中的人民立场对新时代学习具有重要价值。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强调:"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这一人民立场启示我们,学习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新时代,我们要发扬毛泽东"向群众学习"的优良传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我们要学习毛泽东"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精神,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毛泽东的学习观犹如一座永不褪色的智慧丰碑,照亮着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道路。从"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壮阔胸怀,到"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誓言;从"挤"和"钻"的学习方法,到"读有字之书"与"读无字之书"的辩证统一;从"学以致用"的实践导向,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毛泽东的学习观不仅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学习基因,更为新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毛泽东的学习观,坚持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毛泽东学习观的最好继承和发展。

来源:红博90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