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年,教育大喊学科育德,近年来教育又喊跨学科教学,每隔几年都有新理念新学术运动,但教育还是老样子。只要到一线去看看就清楚,师生还是一样苦累,疲于奔命。
前几年,教育大喊学科育德,近年来教育又喊跨学科教学,每隔几年都有新理念新学术运动,但教育还是老样子。只要到一线去看看就清楚,师生还是一样苦累,疲于奔命。
这个真理是不可动摇的:考试制度不改革,一切美好的学术运动都没有效果。教育要破局,最重要的是两招,一是彻底抛弃技能选拔,采取多种形式选拔有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二是创立德育课程,出版德育教材,安排班主任上德育学科,并让德育进入高考。
只要有点文化素养和教育智慧,就不难明白,塑造生命最需要的是德育课程,学生最需要学的是德育的知与行。学习最有意义的是探索自我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是创新自我的实践,德育的使命就在于此。
德育教材的使命是文化育人,培养孩子认识自我的文化智慧。
学校有规矩却没有文化,有教条却没有生命塑造。那些为服务应试的规矩和教条不是塑造生命,而是扭曲生命。无论是高分还低分孩子,都鲜明地留下刷题教育的烙印,那是丢失自我,热情沉睡,思想混沌,只有本能和偏见,全然不知自我是谁、走向何方,生命是荒诞,自我是虚无。
科学是认识自然的智慧,文化是认识自我的智慧,二者是人类智慧的双璧。德育必须引导孩子探索自我,解答自我是谁、走向何方的大问题。
刷题与科学智慧无缘,又制造文化荒漠。德育教材必须系统探索自我生命,培养孩子自我认知的智慧。
我们怀疑,教育根本没有认识到,孩子自我才是学习探索的对象,教育的责任是培养认识自我的智慧,播种自爱和爱的信仰,恰恰不是传授客观世界的知识。
如果学习客观世界的知识还有意义,只因为知识是探索自我的一种路径,以知识探索自我的思维天赋,培养特长,寻找未来发展方向。
教育不尊重生命,执意强化知识的难度,用刷题海制造愚昧生命,不仅不能培养自我认识的智慧,反而使心灵荒芜。
只要调查孩子就发现,孩子对自我是谁、走向何方的问题全然不知,也就丢失自我,生命不过是在黑暗中摸索,注定没有作为。
德育教材必须系统地探索自我生命,培养孩子自知的智慧。现实自我是谁,是德育首先要弄清楚的。
那就是行为习惯的探索,培养观察和思索自我行为的意识(即自我意识),引导孩子发现恶习,明确生命运行的方向,塑造勤奋勇敢坚强挑战等个性,消灭懒惰胆小懦弱顺从等恶习。
然后,必须启蒙自爱和爱的觉醒,播种两种爱的信仰,指明生命发展的方向。奠定自爱和爱的信仰之基,是德育的根本使命。
正是在两种爱的指引和激励下,德育教材才开辟广阔的创新实践天地。
德育是创新的原野,班主任是创新实践的导师。没有新行动,就没有新自我。在自爱信仰的指引下,自我必须开辟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科学实验,科技作品制作,文学艺术创作,班级管理实践等等,成为重塑自我生命,培养创新能力的基地。
这才是最富魅力的教育!唯有在创新实践中才创新生命,勇敢是突破习惯的封锁,去干从没有干过之事。坚强是把从没有干过之事干到底。
德育教材包括两大内容,即知识启蒙与创新实践的方案。班主任必须研究学生生命,灵活运用教材,把知的启蒙与行的实践有机统一,重塑崭新生命。
教育要走向希望,必须开辟德育课程,编写德育教材,让德育学科走进高考。这是时代的呼唤,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来源:灵拙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