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贺龙追悼会,周总理看过悼词后改了一句话,毛主席批示:同意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8 06:06 1

摘要:1975年6月9日,贺龙的骨灰重新安放。这一天恰逢贺龙逝世六周年。中央在北京八宝山举办了追悼会,消息一出,军委办公厅电话几乎被打爆。军内外、中央各部门、北京各界,想参加的人一波又一波,花圈不断。原定800人,最后签到的,变成了1500多位。周围有人关心贺家的情

1975年6月9日,贺龙的骨灰重新安放。这一天恰逢贺龙逝世六周年。中央在北京八宝山举办了追悼会,消息一出,军委办公厅电话几乎被打爆。军内外、中央各部门、北京各界,想参加的人一波又一波,花圈不断。原定800人,最后签到的,变成了1500多位。周围有人关心贺家的情况,也有只是单纯表达敬意的,多半是真情实意,没几个应景的。

那年,周总理和毛主席身体都很差,名单里本不打算让他们出现,怕折腾着。但很明显,这份名单拦不住有心人。周总理听见这事,无论怎样,还是咬着牙撑着参加了。现场气氛肃穆极了,叶帅当即提议请周总理发言。

2点45分,周总理到场。服务员递黑纱递笔,周总理手一直抖,笔在纸上颤巍巍画了“周恩来”三个字够深重。进休息室,叶帅递来备好的悼词,周总理读一遍,停顿改了几个字,把“程序”划掉,直接写成“贺龙同志逝世六周年纪念会的悼词”。改好以后交毛主席审,毛主席一眼看完示意,认可。不错。

**贺龙与毛泽东的关系,外面老是有议论。其实两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铁得发黑。仔细搅搅,他们成长的地方离得不远,一个湘东、一个湘西。同属湖南,却环境气息有天壤之别。**

韶山小村,靠近湘潭,往来商贾多,新思想容易进。而洪家关偏僻,家境清苦,百家奶养着贺龙。人生一开头就不顺。小小年纪,贺龙不服打骂,私塾换成了练武场,还时常逃学。再看毛泽东,他从小泡书堆,十四五便有了点新思路。还写诗立志,觉得地哪儿都是家,只要干成事。

毛、贺在十七八岁时,心里没想着统治天下吧,只是觉着国弱家穷得要动点心思。毛泽东北上,受蔡和森、杨昌济的影响,1918年去了北平,自然地接受了点马克思主义火种。做事讲究问个底朝天。李大钊、蔡元培对他另眼相看,也不稀奇。

贺龙呢,1916年起坎坷不断,两次抢枪,两次差点玩命。成败之间,他开始琢磨到底谁才靠得住。终究,他对白匪的那点信仰摇摇晃晃。其实贺龙不是一下子就进步到最后,他半信半疑,总是先干,边干边看。如果说1922年之前,他还是倾向于孙中山那套做法。

1918年,夏曦因党费紧,特意找到贺龙。贺龙啥都缺,五万大洋还是掏了。这钱放自己身上局促,他倒是倾囊相赠,看似豁达其实憋着一口气,想搞,我就信你们一次试试。毛泽东对贺龙的关注,早在1924年已经有了苗头。

1922年,贺龙带兵入川,三年又三年打来打去,心里憋着火。孙中山再伟大,没军队终究是空谈。军阀嘴里全是同党,实际私心一个比一个重。贺龙看多了,腻味了。越是拉帮结派,他越警惕。

话虽如此,贺龙并没一杆子打死所有旧友。他骨子里念旧,对周围人的变动敏感。正因为时常踟蹰不前,贺龙后来的决断才显得稀罕。碰见共产党人,贺龙才说出那句:“还是共产党的主张对!”这不是一拍脑门决定的,是被现实打疼了,才干脆迈过去。如果再让他选一遍,说不定还是会多犹豫几天。

第一次见到毛泽东,那是1924年冬。陈昌代表毛主席拜访贺龙。饭没吃多久话已经掏心。革命的路不用说多难,谁与谁站一块有没有用,一下子了然。贺龙嘴里说信共产党,心底其实还留点缝隙,要荒天荒地都能跑得过去那种。

**有意思的是,贺龙在之后对国共结合也有自己的批评。**他说北伐是机会,但军阀本性难移。不值得全然依靠。两党合作,他认可,但多半只是因为现实逼得他得选边站队。这种夹缝中生存的心态,历史上都没少见。毛主席那边呢,其实也有点复杂。他会信任贺龙,但不会全然依靠个别人,因为时局怕人。

1930年代,贺龙追随共产党,已毫无保留。这时候的两人,关系近了许多。可谁又分得清,贺龙更多是服气毛主席这个人,还是那一套治国方略?在关键节点,他们的信口开河经常不吻合,一个说小心谨慎,一个却敢于冒险。两人争执频繁,外传他们关系和睦,其实背地里磕磕碰碰常见。有一回,贺龙为打攻坚战与毛持不同意见,他觉得应该冒险一试,毛反倒说“宁慢勿乱”。前后观念豁然对立,没人给自己留脸面。但这种反差,反而把他们绑得更牢。

1940年,抗战时期,贺龙带兵打仗,日子过得苦,补给紧巴,每次打下来的粮食,首选送延安。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自己留,贺龙摆手,“中央饿了,咱哪能饱着”。这种“有头带队”的讲究,这么多年没改过。

**贺龙自己条件也不好,穿破衣、啃树皮,一样挨饿。还是隔三差五琢磨着给毛主席送点东西——苹果一颗,糖几枚。看起来清苦,其实里面有无限体面。**

毛主席收到这些礼物未必当宝,但记得住这份情义。贺龙和毛泽东之间,讲的是革命友谊,也是人情来往。说到这里,有人容易泛滥为美化英雄,非得拔高成鱼水之情,其实仔细找找当年双方信札,多少有不愉快,有小摩擦。贺龙到了北京,高层议事,偶尔还被批评服装不得体,毛主席笑归笑,私下并不偏袒。

**情义是复杂的,不像戏台上那种水乳交融。**

还有一回,毛主席问贺龙孙辈的名字,贺龙哈哈一乐,毛主席就开玩笑,“一排明”。气氛一下子轻松。他们后来说那种亲密是历史上稀有的,但话说回来,贺龙心里未必没有难受的时候——历史车轮推着每个人向前,个人亲疏随时能变。50年代后,贺龙在北京,毛泽东身边多了新人,老交情多少带点局外人的无奈。但贺龙还是照旧该干啥干啥,偶尔会有点失落。很正常?

文革后期,贺龙受冲击,患病去世,唱着《东方红》,手捧毛主席题字。很多年后,贺龙家属回忆起这过程,感慨又苦涩。外界看是忠诚,身边人却说其实更多是怀念那个一块打天下的朋友。这种情感,在看似冷漠的官方仪式外,反倒能留下不会消失的印记。

1975年,追悼会结束。周总理病重,不顾一切到场,叶帅一句,“请周总理讲话”。全场一时间肃然起敬。会场里空气凝固。那几个字一落定,似乎多少人的历史终于了了心愿。贺龙的骨灰箱,不大不小,沉甸甸。

现在回头看,毛泽东与贺龙这一段,是朋友,是战友,也是彼此对现实的试探。但别轻易以为所有历史都是顺理成章,每个人当年都有各自的心事。现实与想象,经常是割裂的。

有的情感,永远也没地方说清,有的曲折,留到了后来有人慢慢捡。回忆和褒奖大概都重要,哪一样更贴近真相,可能大家心里自己有数。

来源:有个玻璃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