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油菜肿根病的措施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8 06:47 1

摘要:油菜肿根病,又称油菜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引发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在我国长江流域、黄淮海流域等油菜主产区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严重时病株率可达80%以上,导致油菜产量锐减30%-50%,甚至绝收,对油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构成重大威胁。该病害主要通过土壤中的休眠孢子传

油菜肿根病,又称油菜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引发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在我国长江流域、黄淮海流域等油菜主产区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严重时病株率可达80%以上,导致油菜产量锐减30%-50%,甚至绝收,对油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构成重大威胁。该病害主要通过土壤中的休眠孢子传播,一旦发生,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8-10年,防治难度极大。因此,建立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核心的技术体系,是控制油菜肿根病扩散蔓延、保障油菜生产安全的关键。

一、农业预防措施:构建病害防控基础防线

农业预防措施是利用作物栽培管理技术,改善油菜生长环境,减少病菌接触与侵染机会,从源头降低病害发生风险,具有环保、经济、可持续的优势,是油菜肿根病预防的核心手段。

(一)推行科学轮作制度

轮作是打破土传病害生存循环的最有效措施之一。芸薹根肿菌主要侵染十字花科作物(如油菜、白菜、萝卜、甘蓝等),对非十字花科作物无致病性。因此,需严格执行与非十字花科作物的轮作计划:

1. 轮作周期:发病地块至少实行4-5年以上轮作,重病田轮作周期应延长至6-8年,确保土壤中病菌孢子数量降至致病阈值以下。

2. 轮作作物选择:优先选择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向日葵等非十字花科作物作为轮作搭档。其中,水旱轮作(如油菜与水稻轮作)效果最佳,因为土壤淹水状态可抑制病菌孢子萌发,甚至杀死部分休眠孢子,进一步降低土壤含菌量。

3. 避免交叉侵染:轮作期间严禁种植任何十字花科作物,包括十字花科蔬菜、绿肥(如紫云英若混有十字花科杂草需清除),防止病菌通过其他寄主持续繁殖。

(二)优化土壤管理策略

土壤的理化性质(pH值、湿度、肥力等)直接影响芸薹根肿菌的存活与侵染能力,通过土壤管理调整环境条件,可显著抑制病菌活性。

1. 调节土壤酸碱度:芸薹根肿菌适宜在酸性土壤(pH值5.4-6.5)中生长繁殖,当土壤pH值高于7.2时,病菌活性会大幅降低。因此,需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合理施用碱性改良剂:

- 播种前1-2个月,每亩施用生石灰50-100公斤(酸性较强的土壤可适当增加用量),均匀撒施后深耕入土,使石灰与土壤充分混合,逐步将土壤pH值调节至7.0-7.5。

- 生长期间可结合追肥,喷施1%-2%的石灰水或草木灰浸出液,既补充钾肥,又能维持土壤碱性环境,抑制病菌扩散。

2. 控制土壤湿度:病菌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土壤湿度(含水量60%-80%),田间积水或持续高湿环境会加速病害发生。因此,需做好排水与灌溉管理:

- 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油菜,避免在低洼积水区布局。

- 播种前修整田间排水沟渠,确保“三沟”(厢沟、腰沟、围沟)畅通,雨后能及时排除积水,降低土壤湿度。

- 灌溉时采用滴灌或沟灌,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病菌随水流传播;干旱时适度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避免因土壤干裂导致根系受损,增加病菌侵染机会。

3. 改良土壤肥力结构:合理施肥可增强油菜植株抗性,同时避免因肥料使用不当加重病害。应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均衡,补充中微量元素”的原则:

- 基肥以腐熟的农家肥(如羊粪、牛粪,避免使用十字花科作物秸秆堆肥)或生物有机肥为主,每亩施用量2000-3000公斤,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与通透性。

- 追肥时控制氮肥用量,避免植株徒长、抗性下降;增加磷钾肥(如过磷酸钙、硫酸钾)施用量,每亩施过磷酸钙30-40公斤、硫酸钾15-20公斤,促进根系发育;补充硼肥(油菜需硼量大,缺硼易导致根系脆弱),每亩施硼砂0.5-1公斤,提高植株抗逆性。

(三)强化田间清洁管理

田间病残体、杂草是芸薹根肿菌的重要越冬场所,及时清除病源载体,可有效减少病菌积累与传播。

1. 病残体彻底清除:油菜收获后,及时拔除田间所有病株(包括根系),避免病株残体留在田间腐烂。病残体需带出田外,采用集中焚烧或深埋(深度不少于50厘米)的方式处理,严禁将病残体用于堆肥或随意丢弃,防止病菌回归土壤。

2. 杂草防控:田间十字花科杂草(如荠菜、独行菜、播娘蒿等)是病菌的中间寄主,会持续繁殖病菌并传播至油菜植株。因此,需在油菜播种前、生长期间定期除草:

- 播种前可采用机械除草或喷施芽前除草剂(如乙草胺),清除土壤表层杂草种子;

- 生长期间结合中耕松土人工除草,或选用对油菜安全的选择性除草剂(如高效氟吡甲禾灵),避免杂草与油菜争夺养分,同时切断病菌传播链。

二、种子与种苗预防措施:阻断病害初始侵染途径

种子与种苗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严格筛选健康种子、培育无病种苗,可从源头阻断病菌进入田间,是预防油菜肿根病的关键环节。

(一)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油菜肿根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可从遗传层面提升油菜对病菌的抵抗能力,显著降低病害发生概率。

1. 品种筛选原则:优先选择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审定、且在当地重病区经过多年种植验证的抗病品种,避免盲目引进未经测试的品种。不同地区病菌生理小种可能存在差异,需选择对当地优势小种具有抗性的品种,例如长江流域可优先选择“华油杂62R”“中油杂19R”等抗病杂交油菜品种。

2. 品种合理搭配:若单一抗病品种长期种植可能导致病菌产生抗性,可根据当地病害发生情况,合理搭配2-3个不同抗性基因的品种轮换种植,延长品种抗病周期,同时降低病害大面积爆发的风险。

(二)种子消毒处理

即使选用抗病品种,种子表面仍可能携带病菌孢子(如收获时接触病株残体、加工过程中交叉污染),通过种子消毒可杀灭表面病菌,减少初始侵染源。

1. 物理消毒法:适用于小规模种植或对化学药剂敏感的种子。可采用温汤浸种:将种子放入50-55℃的温水中,持续搅拌15-20分钟(期间保持水温稳定),随后立即转入常温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温汤浸种可杀死种子表面大部分病菌孢子,且无化学残留。

2. 化学消毒法:适用于规模化种植,消毒效果更彻底。常用药剂包括:

-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即每100公斤种子用药300-500克,将药剂与种子充分拌匀,放置2-3小时后播种,可有效杀灭种子表面的芸薹根肿菌及其他真菌病害。

- 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药种比1:200-300进行包衣处理,即每100公斤种子用药333-500毫升,将种衣剂均匀包裹在种子表面,形成保护膜,不仅能杀灭种子携带的病菌,还能在种子萌发后持续保护根系,抵御土壤中病菌的侵染。

(三)培育无病壮苗

油菜育苗移栽模式下,苗床是病菌侵染的重要场所,若苗床带菌,移栽后会导致病害在田间快速扩散。因此,需严格按照无病育苗技术规范培育壮苗:

1. 选择无病苗床:苗床应选择近5年未种植过十字花科作物、且未发生过肿根病的地块,避免在菜园地、旧油菜田附近设置苗床,防止土壤带菌。若无法找到无病地块,可采用基质育苗(如草炭、蛭石、珍珠岩按3:1:1混合),基质需提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消毒,确保基质无病菌。

2. 苗床土壤消毒:若使用大田土壤育苗,播种前需对苗床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每亩苗床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2-3公斤,与细土30-40公斤混合均匀后,撒施在苗床表面,然后深耕15-20厘米,使药剂与土壤充分混合;或用30%恶霉灵水剂800倍液浇灌苗床,每平方米用药液2-3公斤,浇透土壤后覆盖地膜,密封7-10天后揭膜,晾1-2天再播种,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孢子。

3. 加强苗床管理:育苗期间保持苗床通风良好,避免高温高湿环境(病菌适宜萌发温度为20-25℃);定期巡查苗床,发现疑似病苗(根系出现肿胀、植株矮小发黄)及时拔除,并在病苗周围撒施生石灰消毒,防止病菌扩散;移栽前7天,可喷施1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增强幼苗抗性,实现“带药移栽”。

三、化学与生物预防措施:强化病害防控辅助手段

当农业措施与种子种苗措施无法完全控制病菌时,合理使用化学药剂与生物制剂,可进一步抑制病菌活性,补充防控薄弱环节,形成全方位的预防体系。

(一)化学药剂预防

化学药剂预防需遵循“早用药、少用药、精准用药”的原则,重点针对土壤与根系,减少药剂对环境的污染,同时确保防控效果。

1. 土壤消毒处理:适用于重病田或连作地块,在播种或移栽前通过化学药剂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孢子。

- 氰氨化钙:每亩用量50-80公斤,均匀撒施在土壤表面后深耕20-30厘米,然后浇水使土壤湿润(含水量60%左右),覆盖地膜密封15-20天。氰氨化钙分解后可释放氰氨,不仅能杀灭芸薹根肿菌,还能杀灭线虫、杂草种子等,同时可增加土壤氮含量,改善土壤肥力。揭膜后晾5-7天,待土壤中残留药剂挥发后再播种或移栽,避免对油菜根系产生药害。

- 氟啶胺:选用40%氟啶胺悬浮剂,按每亩300-400毫升用量,与适量水混合后均匀喷施在土壤表面,或在移栽时按每株200-300毫升药液进行穴灌。氟啶胺对芸薹根肿菌具有特效,能抑制病菌孢子萌发与菌丝生长,持效期可达2-3个月。使用时需避免与其他药剂混用,且不宜在高温时段喷施,防止药剂挥发影响效果。

2. 生长期灌根处理:在油菜苗期(3-5叶期)或移栽后10-15天,此时根系开始快速生长,是病菌侵染的关键时期,通过灌根可保护根系免受病菌侵害。

- 选用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25%噻唑锌悬浮剂800倍液,每株灌药液100-150毫升,每隔10-15天灌根1次,连续灌根2-3次。药剂可通过根系吸收,在植株体内形成保护屏障,抑制病菌侵入,同时可治疗轻微感染的根系,促进根系恢复生长。

(二)生物制剂预防

生物制剂预防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抑制病菌生长,具有环保、安全、无残留的优势,符合绿色农业发展需求,尤其适用于无公害、有机油菜生产基地。

1. 有益微生物制剂:通过在土壤中接种有益微生物,与芸薹根肿菌竞争营养、空间,或分泌抗菌物质抑制病菌活性。

- 枯草芽孢杆菌:选用100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1000-1500克,与基肥混合均匀后施入土壤,或在苗期兑水灌根(稀释1000倍液,每株灌100毫升)。枯草芽孢杆菌可在油菜根系周围定殖,形成生物膜,阻止病菌附着在根系表面,同时分泌抗菌肽、酶类等物质,破坏病菌细胞壁,抑制病菌生长繁殖。

- 木霉菌:选用2亿CFU/克木霉菌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2000-3000克,播种前与细土混合撒施在播种沟内,或移栽时穴施。木霉菌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可快速占领土壤中的生态位,消耗病菌所需的营养物质,同时可寄生在病菌菌丝上,导致病菌死亡,长期使用可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抗病能力。

2. 生物代谢产物制剂:利用有益微生物产生的抗生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物质,增强油菜抗性,抑制病菌活性。例如,选用0.3%丁子香酚水剂800倍液,在油菜苗期、生长期叶面喷施或灌根,丁子香酚可诱导油菜产生抗病相关酶(如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提升植株自身抗性,同时对病菌具有直接抑制作用,且对蜜蜂、鸟类等有益生物安全,环境兼容性好。

来源:风趣一半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