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科学界前辈,中国科学院已故院士简介,第二十六篇!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8 07:13 1

摘要:梁思礼(1924年8月24日—2016年4月14日),出生于北京,籍贯广东江门,梁启超之子。导弹控制专家,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梁思礼(1924年8月24日—2016年4月14日),出生于北京,籍贯广东江门,梁启超之子。导弹控制专家,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

梁思礼院士曾领导和参加多种导弹、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研制、试验。他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中首次采用新技术,为向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导弹试验作出重要贡献。他对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辟的论点,成为航天质量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他是航天CAD技术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梁希(1883年12月28日—1958年12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现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中国杰出的林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林学的开拓者,林业界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和新中国林业事业的奠基人,生前是国家林垦部部长、研究员。

梁希院士长期从事松树采脂、樟脑制造、桐油抽提、木材干馏等研究,1935年改良樟脑制造凝结器,使樟脑得率提高10%-69%,并推动桐油化学浸提技术,使桐油回收率提升至99%以上。1929年他在浙江大学创立中国首个森林化学实验室,并在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建立同类实验室,培养了大量林业人才。1949年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林垦部部长(后改称林业部),参与制定新中国林业政策,推动林业教育、科研与生产结合。

梁晓天(1923年7月28日—2009年9月29日),出生于河南舞阳。著名有机化学家、天然产物结构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0年)、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梁晓天院士是我国现代谱学研究天然产物和中药成分的开拓者。他率先将核磁共振谱等现代谱学技术引入中国,用于天然产物和中药成分的结构测定。1950年代,他成功测定一叶秋碱等药物结构,显著缩短了传统化学方法的研究周期。他系统研究药用天然产物,开发出抗癌新药溴泰君,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8项。他在抗癌药物多药耐药性化学机理研究中也取得突破,分离合成包括二萜生物碱在内的抗癌活性天然产物。

梁植权(1914年3月5日—2006年6月14日),出生于山东烟台,祖籍广东中山。医学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协和医科大学生化系教授。

梁植权院士主要从事蛋白质变性理论、动物代血浆以及核酸和基因工程的研究。他创制成功“实研二号”及“实研三号”代血浆,其抗原性有独到之处。他发现6种中国人异常血红蛋白新变异体,发现3种中国人血清蛋白变异体,发现3种a1-抗胰蛋白酶新变异体,并证明中国人最常见的a1-抗胰蛋白酶变异体为Etokyo。他还发现马利兰能重新开启g珠蛋白基因,可用于治疗b-地中海贫血。

廖山涛(1920年1月4日—1997年6月6日),湖南衡山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生前是北京大学教授。

廖山涛院士毕生从事代数拓扑和微分动力系统领域的研究。他于20世纪60年代初转向微分动力系统研究,提出“典范方程组”和“阻碍集”两大核心理论,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体系。他首次引入常微系统族收缩周期轨道有限性证明,并突破C′稳定性猜测,推动该领域现代化发展。他在代数拓扑学领域引进了特异上同调群间的乘法运算,研究了周期变换空间与不动点集的联系,为该领域发展奠定基础。

林秉南(1920年4月21日—2014年1月3日),又名秉兰,字士光,出生于马来亚挂捞吡腊(祖籍福建省莆田县)。著名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名誉院长。

林秉南院士长期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他提出明渠不恒定流的创新解法,为河流动力学研究奠定基础。他首创宽尾墩消能技术,应用于长江治理,显著提升水利工程效率。他曾担任长江三峡工程泥沙论证专家组组长,首次采用数学模型试验论证“蓄清排浑”方式,解决水库长期保留防洪库容与泥沙淤积问题。他还推动中国治沙技术走向世界,参与组建世界泥沙学会和国际泥沙培训中心,促进国际水利科技交流。

林兰英(1918年2月7日—2003年3月4日),福建莆田人。半导体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0年),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林兰英院士是我国半导体材料科学的奠基者,她先后负责研制成我国第一根硅、锑化铟、砷化镓、磷化镓等单晶,为我国微电子和光电子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负责研制的高纯度汽相和液相外延材料达到国际先水平。她还开创了我国微重力半导体材料科学研究新领域,并在砷化镓晶体太空生长和性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林励吾(1929年10月14日—2014年12月10日),广东汕头人。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林励吾长期从事石油化学、合成气化学等方面的催化剂、催化过程及有关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上世纪60年代,他带领团队成功从大庆重油中制出低冰点航空煤油,填补国家空白,该技术应用于航空领域。70年代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多金属重整催化剂,应用于大连石油七厂的工业装置,推动石油化工发展。80年代首创络合制备铂—锡/氧化铝催化剂新方法,研制的长链烷烃脱氢催化剂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国产化。90年代参与费-托合成油金属催化剂研究,推动工业化进程。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福建厦门人。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生前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之一。

林巧稚院士是我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一生迎接了5万多个新生命,被称为“万婴之母”。上世纪30年代,她率先研究胎儿宫内呼吸窘迫问题,为新生儿窒息防治奠定基础。40年代聚焦滋养细胞肿瘤及其他妇科肿瘤,提出系统性诊疗方案。50年代成功诊治新生儿溶血症,降低母婴死亡率。80年代主持编纂《妇科肿瘤》,系统总结了妇科肿瘤诊疗经验。她还开辟了产科、妇科、妇科肿瘤、生殖内分泌、计划生育等妇产科学的亚专业。

林镕(1903年3月27日—1981年5月28日),江苏丹阳人。植物学家,植物分类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生前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林镕院士是我国植物学学科的先驱者之一,我国菌物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主要从事真菌学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从事高等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和中国菊科、旋花科和龙胆科植物的系统分类,发现了菊科重羽菊属及各类植物的新分类群百余种。1950年,美国在朝鲜和中国东北发动细菌战,他参加了反细菌战的工作,以确凿的证据揭露了侵略者的罪行。20世纪50年代,参加了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出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的水土保持方案,解决了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20世纪50年代后期,从事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工作,提出全面兼顾,突出重点的建议。

从青丝到白发,科学院院士们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各个领域,以智慧为笔、以坚持为墨,书写出科研人生的壮丽篇章。站在新的起点,院士们的精神将激励更多青年科研工作者,在探索科学真理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来源:冬小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