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1年,谈桥小学也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乡村小学,发展到拿下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学校、全国乡村温馨校园典型案例学校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教学成果、育人经验频频出圈。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闻心玥 通讯员 周雯静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撇出故事】
平静做老师已有31年,这期间,她从未离开过海宁市袁花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谈桥小学。
31年,谈桥小学也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乡村小学,发展到拿下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学校、全国乡村温馨校园典型案例学校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教学成果、育人经验频频出圈。
而平静,也从一名语文教师,成长为该教育集团的党支部书记、校长。
这些年,平静总是问自己,她的教育究竟办得怎么样?比起荣誉和宏大的教育理想,她更愿意相信那些微小却真实的人间片刻。
——学生王羽扬的父母在海宁市区买了房、安了家,希望王羽扬能转去城里读书,可他却执意留在谈桥小学。平静问他原因,他说:“在这里,我很快乐。”
——“金诚啊,以后上了中学,会不会因为个子不高而难过?”平静曾这样问软骨发育不全的学生金诚。“不会的,肯定不会!”金诚的回答没有一丝犹豫,在这所乡村小学,他被接纳、被“看见”,学会了自洽与自处。
——不少校长对乡村教育的前景并不乐观。一位从河北来的校长,在参观完谈桥小学、听完平静的分享之后,握着她的手说:“我现在相信,乡村教育,大有希望!”
“应该还不错吧!”崭新的学期,校园中又长出了新的脸庞,平静又开始许下心愿。
一愿:内心明亮,身体茁壮
“为什么想留下来?不想去条件更好的城里读书吗?”平静曾好奇地问坚持留在谈桥小学上学的王羽扬。
孩子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只是腼腆地说:“在这里,我很快乐。”这个简单的答案,却让平静感到欣慰。她始终认为,小学教育更像是一场播种,不是急着收割,而是静静陪伴种子发芽。而她最在意的,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内心明亮,身体茁壮。
平静不喜欢喊口号,她更相信“做出来的教育”。她把“五育并举”的理念拆解成一个个可触摸的活动,节节真实的课,让理念生根,让成长发生。
平静对教育事业的启蒙与热爱,有不少源自同为乡村教师的父亲。父亲为教育燃尽了自己,却忽视了健康,去世时还不到60岁,这也成了平静心中深深的遗憾。
正因如此,她希望自己和学生都能活得更生动、更健康。从前是在田地里奔跑,如今是每天雷打不动的健身锻炼。“你看,我是不是练得还挺壮实的?”平静说话中气十足。她说自己经常运动,体检指标全都合格,“我现在估计是全校最健康的老师之一。”
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后,平静率先在学校推行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上午半小时体能训练,下午半小时是“玩体育”,几十种传统游戏轮番上场。“这样的体育课,没有一个人愿意留在教室里。人人参与,雷打不动。”近年来,谈桥小学孩子的近视率、肥胖率都极低,孩子们在运动中不仅收获了健康身体,心情也更明朗。
动若脱兔,静若处子,是平静对孩子们的期待。中国象棋因此成为谈桥小学人人必学的项目。每周一节的象棋课,既锻炼逻辑思维,也教做人的道理,锤炼心理素质。
“我就是要让孩子们学会‘输’这件事。”平静的想法颇有深意,每个学期,班级里都会举办象棋循环赛,每个孩子都要跟全班同学对弈一遍。“这样他们能更平常地看待输赢,以后也能更坦然地面对人生起落。”
面对身高仅有一米、走路摇摆不定的金诚,平静对他的关怀远不止于一张“体育免修”证明。在她的推动下,学校腾出一间办公室,专门改造成金诚“一个人的课堂”。在这里,几位老师为他精心设计运动康复课程。每隔一段时间,金诚就会来到这里,上一堂为他量身定制的体育课。
而当其他同学在操场上集体锻炼时,金诚也从未被排除在外。他成为体育老师得力的小助手:吹哨、计时、发令。他用这样的方式参与着,也被需要着。
毕业时,金诚将水笔包装成花束的模样,还在其中嵌入发光的灯带。一束会发光的笔花,是他送给平静的礼物。他告诉平静,过去的几年,他很快乐,而从今往后,他再也不会为自己的身体而介怀。
那一刻,平静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伟大,就在于能让孩子坦然接纳生命中的不完美,依然看见自己世界里的光,并将这份温暖,传递给身边的人。
二愿:人生海海,可能无限
平静早年在海宁师范学校就读时,曾真切地感受到城乡教育的差距。在她的班级中,城里来的同学不少都能歌善舞、乐器拿手,她却连简谱都不识。“那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就是个‘乡巴佬’。”所以当上校长后,她决心让谈桥小学每个孩子都学会一样乐器。
让乡下孩子学乐器并不容易。在乐器选择上,她看中了简单易学、携带方便、价格便宜的竹笛。“让乡下家长花钱学乐器很难,所以我们在学校开竹笛课,他们只需要买一支不算贵的竹笛就行。”
她精挑细选,最终联系到一家厂商批发竹笛,原价200元,批发价180元。但还是有家长上门反对,有人拿着网上售价30块一根的笛子截图来质问。平静淡然回应:“可以,只要你家孩子用的笛子音准没问题,不统一买也行,没关系。”但竹笛课照开不误,每个孩子都要学。她还多买了20根笛子放在学校备用。
“家长的认知有时候看不到那么远,那我作为校长,就必须成为他们的千里眼。”通过每周一节必修课、一节选修课,谈桥小学毕业的每个孩子都学会了吹笛子。
在她的支持下,学校笛韵社团连续两年登上浙江少儿春晚的舞台,一名学生还登上了央视舞台,与一名著名笛子演奏家同台演出。
当家长看到孩子因吹笛子登上大舞台,他们才懂得了平静所坚持的校园美育的魅力,也看见了自己孩子的光芒。这时,他们理解了平静的坚持,心生感激。
人生的路有很多条,发现孩子们的天赋,为他们提供更多可能性,全力托举,是平静一直在做的事。
去过杭州Do都城少儿社会体验馆之后,她和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种体验式学习,于是她干脆在学校里也建起了一座“梦想城”。
“梦想城”里有32门课程可供体验:出版社用半个学期帮孩子出版一本自己的书,服装设计院让孩子设计旗袍,还有快递公司、非遗馆、美容中心……职业体验与项目化学习就这样融入了日常。
翻阅着孩子们亲手创作的一本本小书,平静的脸上写满了自豪。“这些孩子都是作家的苗子啊,能写出属于自己的书,这样将来写作文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她笑着说,自己还要向孩子们学习那份说干就干的专注。“其实我一直也想写一本书,但这么多年,迟迟没有动笔。”
三愿:脚踏土地,面朝未来
“很多人说乡村教育在消失,我不信。”平静说,中国的乡村不会消失,乡村教育便不会消亡。因此,平静从不悲观,她认为乡村教育的价值正在被重新看见:“我们不是做城市教育的影子,而是另一种教育模式的探索者。”
乡村教育该是一种有根的教育。平静在学校后面的荒地开辟了十亩农场,建起厨艺教室和智能农业馆。孩子们每周都要上劳动课,毕业时个个能烧四菜一汤,会种十二种蔬菜,还会操作一些智能农业设备。
“农耕劳动既是乡土文化的传承,也为培养未来美丽乡村的建设者打下基础。”尽管只是小学,但平静坚持要让孩子们既能记得土地的温度,也要看得清未来的方向。
2016年,平静去外地参观,看到有学校建了机器人社团。她敏锐地意识到,未来的世界,一定有机器人的一席之地。没有犹豫,她决定让这个项目在谈桥小学重点发展。
没有设备,她去争取;没有经费,她去争取;没有老师,她去争取,她有的是决心和力气。那时的谈桥小学还没搬入新校舍,最早的机器人社团只能将就在教学楼的楼梯转角处上课。但平静咬着牙,还是让机器人社团在谈桥小学落地生根。
从最简陋的机器人起步,到体系化的课程训练,如今,机器人社团的培育成果逐渐显现。部分高中、大学有了针对机器人项目的降分录取政策,前不久团队学生还拿下了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赛一等奖。
现在,谈桥小学经常接待各地乡村学校的参观团队,平静也乐于分享自己深耕乡村教育的心得,她希望为更多孩子带去乡村教育的力量。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会有更多人离开乡村走进城市,乡村小学的规模或许会变化,但只要还有一个孩子留下,平静表示就要为他办好乡村教育。她相信,只有补齐短板,中国教育才会真正变好。
“乡村教育的未来应该与城市教育更紧密地连接。”在平静心中,未来乡村教育的资源会趋近城市,城乡在教育方式上也会产生融合。乡村孩子可以去城市学校学习音乐、书法,城里孩子也能来乡村研学,体验乡土文化。
【捺出态度】
平静说话总喜欢带一句“没关系的啊”。
“一次两次没考好,不用太难过,没关系的啊。”“人各有志,不当科学家也没关系的啊。”“不去大城市工作,留在家乡也很好,没关系的啊。”……
这不是妥协,更不是放低期待,而是一种从容笃定的教育智慧。她相信,教育不是修剪,而是滋养,要让每一棵树都按自己的姿态生长。
办着这个时代的乡村教育,她不怕“土”,也不怕“潮”。她从容穿行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让课堂扎根泥土,也望向远方。
而平静,只是众多乡村教师中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嘉兴市乡村教师中涌现出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1名、省特级教师8名、正高级教师7名、市名师44名,逾800人晋升高级职称。
近年来,嘉兴市持续推进教育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着力破解义务教育“乡村弱”难题。作为全省首个推出《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地市,嘉兴从编制、待遇、发展等多方面系统推动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这一切努力,都在悄然改变乡村教育的生态。在“平静们”的眼中,我们读出了一样的信念:没关系的啊,我们可以让乡村教育从“退路”,转变为孩子们家门口的“好出路”。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