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组织的直接前身就是1960年入伍的邓州籍官兵群体,他们曾与雷锋在原沈阳军区工程兵某团共同服役,其中数十人与雷锋在同一个连队朝夕相处,是名副其实的“雷锋的战友” 。这段共同服役的经历是他们身份认同和精神感召的基石 。后来正是这些退役返乡的邓州籍老兵,为了延续和
研究邓州“编外雷锋团”的创始人问题,必须首先聚焦于最早从雷锋生前所在部队退伍还乡的560名邓州籍战友。
一、研究聚焦点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研究邓州“编外雷锋团”的创始人问题,必须首先聚焦于最早从雷锋生前所在部队退伍还乡的560名邓州籍战友,这源于该组织的历史渊源和核心宗旨。
该组织的直接前身就是1960年入伍的邓州籍官兵群体,他们曾与雷锋在原沈阳军区工程兵某团共同服役,其中数十人与雷锋在同一个连队朝夕相处,是名副其实的“雷锋的战友” 。这段共同服役的经历是他们身份认同和精神感召的基石 。后来正是这些退役返乡的邓州籍老兵,为了延续和弘扬在部队形成的雷锋精神,正式成立了“编外雷锋团” 。因此,这560名老兵是该组织的发起者和核心骨干,是其“创始人”的主体。他们的集体行动和共同记忆构成了“编外雷锋团”存在的理论依据——即传承他们亲身经历的、由雷锋战友群体所承载的雷锋精神 。
现实要求则体现在,正是这批退伍军人返乡后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学雷锋、做好事,才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并被赋予了“编外雷锋团”的称号,使其事迹广为人知 。后来,组织的正式成立,是对他们长期以来自发行为的规范化和组织化 。因此,不了解这批创始成员的经历、动机和持续实践,就无法理解“编外雷锋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脉络和精神内核。 他们的存在是该组织区别于其他学雷锋团体的根本标志,也是其后续发展出多个分支、吸引数万人加入的基础。
二、1960年邓州籍青年入伍与雷锋精神的早期孕育
1960年的中国正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同时面临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加强国防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年8月,根据沈阳军区工程兵部队的征兵计划,河南省邓县(1988年撤县设市为邓州市)征兵办公室组织了大规模征兵工作,560名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邓州籍青年通过严格体检与政治审查,正式应征入伍。这批青年多来自邓州农村地区,其中贫下中农子女占比达85%,党员、团员占比32%,他们怀揣着“保家卫国”的朴素理想,踏上了北上的军列。
1、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的军营大熔炉淬炼,雷锋精神在邓州籍战友群体中完成了从认知到认同的转化(1960年——1964年)
这些邓州籍青年被统一分配至沈阳军区原工程兵第十团,一个与雷锋紧密关联的英雄集体。当时的工程兵第十团是全军闻名的“标兵团”,1960年1月,雷锋从运输连调入该团,因其在劳动生产、助民服务中的突出表现,很快成为团里的先进典型。邓州籍新兵到达部队后,与雷锋在同一营区生活、训练,部分人员甚至被分配到与雷锋相邻的连队。据《邓州编外雷锋团史话》记载,560名邓州籍战士中,有73人与雷锋在同一营服役,21人曾与雷锋共同参与抚顺瓢儿屯火车站的义务劳动,12人接受过雷锋的直接军事训练指导。这种近距离接触使他们得以亲眼目睹雷锋的日常言行:清晨提前起床帮炊事班挑水,午休时为战友缝补衣服,出差途中主动帮列车员打扫卫生……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构成了他们对雷锋精神最直观的认知。
在与雷锋共同服役的岁月里,许多邓州籍战士与雷锋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1961年春节,雷锋曾邀请邓州籍新兵赵文科到宿舍共度节日,将自己的棉手套送给家境贫寒的赵文科;1962年5月,邓州籍战士孙天帅在施工中不慎扭伤脚踝,雷锋连续一周背着他往返于宿舍与工地。这些个体化的互动经历,使“雷锋精神”从报纸上的宣传口号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身边榜样。1962年8月雷锋因公殉职后,沈阳军区工程兵第十团开展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专题教育活动,邓州籍战士作为雷锋的“生前战友”,在学习活动中承担了宣讲员的角色,他们结合亲身经历讲述的雷锋故事,成为部队教育的重要素材。这段与雷锋共同服役的经历,不仅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更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传承雷锋精神”的种子,成为日后返乡践行雷锋精神的精神原点。
2、退伍返乡后自发学雷锋实践的分散化发展(1964-1997)
1964年起,随着国家兵役制度的调整,560名邓州籍雷锋战友开始陆续退伍返乡。他们带着在部队锤炼的军人作风和对雷锋精神的坚定信仰,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分布在邓州20多个乡镇的工厂、农村、学校等各行各业。从退伍军人登记表的职业分布来看,返乡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占比最高,达62%(347人),进入乡镇企业工作的占23%(130人),成为教师、村干部等基层干部的占15%(83人)。尽管职业各异,但“雷锋战友”的身份认同与“践行雷锋精神”的自我要求,成为他们共同的行动准则。
这一时期的他们学雷锋实践呈现出“分散化、个体化”的特征,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但共同的价值追求使这些分散的实践逐渐形成社会影响。据邓州市文明办1996年的统计,1964-1997年间,560名雷锋战友中,有400多人被评为各级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或精神文明建设标兵,近百人获得县级以上劳动模范、立功受奖等荣誉。
三、1960年参军的邓州籍雷锋生前战友的精神图谱
由于篇幅受限,仅举几例典型人物,邓州编外雷锋的几位领军者略去(以后会论及)。
一、严文雷:甘当滋润工友的"螺丝钉"
严文雷,1960年8月从邓州彭桥公社严岗村参军,被分配到沈阳军区工程兵十团,与雷锋同团服役,营区相隔仅20余米。在部队期间,他亲身见证雷锋的先进事迹,深受雷锋精神感染。1985年,他脱下26年军装转业,携家带口回到邓州,任县化肥厂副书记,将雷锋精神融入工作与生活。退休后,他仍以"为国分忧"为准则,积极化解矛盾,成为工友和战友心中的榜样。
与雷锋的情缘
1960年冬,严文雷在军营杨树林里现场聆听雷锋的忆苦思甜报告。雷锋从孤儿成长为共产党员的经历,让他流下痛苦的泪;雷锋对党的感恩与对未来的憧憬,又让他心生豪情。因与雷锋所在运输连共用训练操场和厕所,他多次目睹雷锋在滴水成冰的天气里,抡起铁镐清理冻成冰疙瘩的厕所,"从不嫌脏,从不叫累"。连里组织参观雷锋的"节约箱"时,他看到雷锋将用过的牙膏皮、捡到的螺丝钉等废品仔细收集,准备变废为宝,这种节俭美德"深深印到心坎上",让他暗下决心以雷锋为榜样。
退伍后主要事迹
转业到化肥厂后,严文雷第一件事就是用行动倡导雷锋精神。一次值夜班时,他见工人用破旧抹布擦机器,便递上自己的雪白毛巾,说"用这个擦"。这一小举动带动全厂工人主动拿来家里旧床单、旧衣服当擦机布,形成互助氛围。他坚持"对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将妻子的就业机会让给更困难的职工家庭,1996年厂里招工时,优先解决老工人张清强儿子的就业问题,面对张清强送来的1000元感谢费,他坚决退回:"符合政策就该办,不符合我也没办法,我一辈子不收礼。"
他常年组织工人在麦忙季节为困难职工抢收麦子,"到地头就干活,最多喝口开水,从来不吃一口饭"。工友张平安家属患糖尿病、王荣涛小孩患白血病时,他总是第一个倡议捐款并带头捐献,多年来累计捐物上百件、捐款近3000元。退休后,面对部分军转干部想上访的情况,他耐心劝说:"国家有困难,咱们当过兵的要分忧,不能添乱。"用"先烈牺牲""雷锋23岁逝世"的例子化解矛盾,让战友们感受到党的温暖。
百姓口碑
在化肥厂,工友们亲切称他"严书记",说他"把工人的事当自家事"。张清强感慨:"严书记一辈子不会给人送礼,别人送礼也不会收,真是雷锋式的干部。"退休后,曾有战友误解他劝退上访的做法,但最终认可他"为国分忧"的立场,说"老严说得对,国家好了,咱们待遇自然会提高"。他的爱人虽因他让出工作机会成为家庭主妇,却始终支持:"他心里装着别人,我理解。"
所获荣誉
因在工厂党委工作中表现突出,带头践行雷锋精神,关心职工生活,严文雷被评为"河南省化工厅先进工作者",成为全厂职工学习的榜样。
二、王永生:铁面无私的"文化播火者"
1960年,王永生与邓州560名热血青年一同应征入伍,被分配到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新兵连第一课便聆听雷锋忆苦思甜报告,雷锋精神从此扎根心中。他在雷锋团服役16年,历任班长、排长、指导员,196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转业后,先后任张村公社宣传委员、湍河办事处纪检委员,2001年退休。无论在哪个岗位,他始终以雷锋为榜样,干一行爱一行,成为基层工作的"螺丝钉"。
与雷锋的情缘
新兵连的忆苦思甜大会上,雷锋讲述自己"无依无靠的孤儿"经历,以及在党的关怀下成长为解放军战士的历程,让王永生深受震撼。他回忆:"雷锋的话像种子,在我心里发了芽。"在部队16年,他多次目睹雷锋利用休息时间帮战友补衣服、洗被褥,把省下来的津贴捐给灾区,这些场景让他坚定了"一辈子学雷锋"的信念。转业时,他带着"干一行专一行"的雷锋精神,开启了地方工作的新征程。
退伍后主要事迹
1976年底,王永生任张村公社宣传委员,面对百姓文化生活匮乏的现状,他骑着自行车跑几十里到县文化局,申请筹建文化馆。因公社财政困难,他拿出家里全部积蓄780元支付房租,1977年8月建成全邓县首个乡级文化馆,让村民有了读书、娱乐的场所。1979年,他又牵头筹建占地四亩的剧场,请来内乡宛邦剧团演出,组织学校文艺汇演和烟火晚会,当年物交会人数比往年翻了一倍。
1985年调任湍河办事处纪检委员后,他"铁面无私"。1986年,调查本乡宋姓干部贪污8000元案时,对方送200元贿赂,他当场退回:"按政策办事,违纪必查。"同年,亲弟弟和弟媳因超生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父母求情"变通处理",他扑通跪在父母面前:"恕儿子不孝,政策面前不能徇私。"最终按规定开除二人公职,被父亲骂"铁包公",却赢得群众"一碗水端平"的认可。
2001年退休后,他成了家属区的"义务管家":组织修补道路、改造电路、维修自来水管道,处理邻里纠纷。一次电路改造,两户人家不让电缆从墙上走,他连续三晚上门劝说,最终化解矛盾;两户邻居因房屋高度起冲突,他用长竹竿测量证明层数相同,避免了械斗。居民说:"有事找王区长,准能解决。"
百姓口碑
张村村民说:"文化馆、剧场都是永生书记跑出来的,没他,咱哪有戏看、有书读?"任纪检委员时,有人说他"六亲不认",但更多人称赞"他办的都是公道事"。退休后,家属区居民称他"王区长",说"修补道路、调解矛盾,他比自家事还上心"。他的妻子支持他拿出积蓄建文化馆:"他心里装着老百姓,我咋能拖后腿?"
所获荣誉
王永生在张村公社的文化工作被县文化局树为典型,筹建的文化馆成为全地区乡级文化阵地的样板。任纪检委员期间,因"秉公执纪、不徇私情",多次获办事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退休后被家属区评为"最美邻里调解员",其事迹被收录入《邓州纪检监察志》。
三、鲁正华:永不生锈的"岗位标兵"
鲁正华,邓州市桑庄镇桑庄村人,1960年8月参军,被分配到沈阳军区工程兵十团,与雷锋同属一个营。在部队,雷锋的忆苦思甜报告成为他"第二位启蒙老师",军旅生涯中因践行雷锋精神荣立三等功。1965年退伍后,他先后在第五机械工业部第四安装总公司、邓县五七干校(后改称星光机械厂)工作,历任机械手、台铣工、销售员、警卫员、治安队队长,1997年退休后加入邓州编外雷锋团,继续奉献余热。
与雷锋的情缘
到部队的第一场忆苦思甜大会上,鲁正华被雷锋的报告深深打动。他回忆:"雷锋说'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在同一营区,他常看到雷锋利用训练间隙帮炊事班挑水、洗菜,把自己的棉被让给生病战友。1964年,他因"像雷锋那样苦干实干",在国防施工中荣立三等功,领奖时他说:"这功该给雷锋精神,是他教会我'螺丝钉'的价值。"
退伍后主要事迹
1972年,鲁正华到邓县五七干校工厂任台铣工,定额8小时完成3000个8号件,他每天2小时就完成任务,剩余6小时用来清理车间卫生、帮助技术差的工友。3年间,厂广播站表扬稿件"几乎每次都有他的名字",史志记载他"刷新台铣工工作量新高"。1975年,他奉命协调外销车皮计划,24小时往返邓县与武汉,确保货物按时运出;去西安为厂里运回短缺电子原件,解决停产危机,被厂长称为"救火队员"。
1982年任星光厂警卫后,他践行雷锋"对敌人像严冬"的精神,自创"守候"战术抓小偷:曾在空置房间蹲守整夜,把小偷逼上树直至天亮;在家属院楼顶救下小偷并人赃俱获。他每天工作15小时,负责12个警卫岗位和流动巡逻,23年警卫生涯"没让厂里丢过一件东西"。1997年退休后,他在编外雷锋团义务收发报纸、接待访客,协调出资2万元为家属区修400米水泥路,安排4名下岗职工(含2名残疾人)就业,说"退休只是换个岗位学雷锋"。
百姓口碑
工友们说:"鲁师傅干活不要命,帮助人不含糊,台铣工岗位他是标杆,警卫岗位他是门神。"退休后,家属区居民说:"路修好了,下水通了,都是老鲁跑前跑后,他真是'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编外雷锋团战友评价:"他讲奉献不谈索取,18年义务值班,没要过一分钱补助。"
所获荣誉
部队期间荣立"三等功";在星光机械厂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治安标兵";退休后获邓州编外雷锋团"优秀团员"称号,其事迹被收录入《邓州工业志》。
四、刚德生:引领乡邻致富的"农业土专家"
刚德生,1960年参军,在部队受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感召,获"学雷锋标兵""学毛选积极分子""五好战士"称号,196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退伍返乡,扎根邓州高集乡黄土地,50余载践行雷锋精神,从"养鸡状元"到"农业土专家",带领乡亲发展特色养殖、立体种植,成为致富带头人。他还参与抗击非典、勇斗歹徒,用行动诠释"雷锋精神在农村"。
与雷锋的情缘
在部队,刚德生听过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演讲,深受触动。他回忆:"雷锋帮大嫂抱孩子、给大娘送车票的事,让我明白'为人民服务'不是空话。"一次野外训练,雷锋把自己的干粮分给断粮的刚德生,说"我们是战友,就该互相帮衬",这句话让他退伍后始终牢记"带领乡亲共同富裕"的目标。
退伍后主要事迹
1982年初春,刚德生响应"勤劳致富"号召,首创"种植+养殖"模式:种小麦、玉米,用玉米作饲料养鸡。他自学孵化、防疫技术,"蹲在鸡舍一整天,忘了吃饭",甚至在自己腿上试打防疫针。第一年成村里首个"万元户",人送"养鸡状元",随后无偿传授技术,带动全村发展养鸡业。他又引进1300只种鸭,用青草、蚯蚓、苲草喂养"无公害鸭",蛋黄油亮、蛋清如脂,带动乡亲养鸭增收。
1990年代,他试种优质脱毒红薯和烟叶,搞"立体种植",测土壤、记数据,总结出"一优双高"技术体系。受乡党委委托,他在乡政府大礼堂做18场培训,印发1万份资料,培训5000余人。2004年,时任邓州市委书记刘朝瑞视察他的示范大棚,握着他沾满泥巴的手说:"你不但自己致富,还带动乡亲,不愧为雷锋的好战友!"
2003年非典期间,他自告奋勇任疫情检查员,白天值班、夜间巡逻,自家平房上晾晒的几千斤小麦被雨水浇透,却"一刻不敢离岗",说"抗击非典是战场,不能当逃兵"。2002年10月,他组织民兵围堵盗牛歹徒,搏斗中胳臂被砸致骨折,仍死死按住歹徒,事后组建夜间巡逻队,"让乡亲睡得安稳"。
百姓口碑
村民称他"刚状元""土专家",说"跟着他干准能挣钱"。养殖户说:"鸭苗、技术、销路,刚大哥全包,咱只管跟着学。"非典期间,乡亲们感动:"他自家麦子泡了,却守着咱村,真是把集体事当大事。"斗歹徒后,村民夸他"年老不服老,越老心越红,是咱村的守护神"。
所获荣誉
部队期间获"学雷锋标兵""学毛选积极分子""五好战士"称号;返乡后被邓州市评为"农村致富带头人""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获"邓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进个人",其事迹被《南阳日报》报道。
五、杨德祥:公私分明的"采购铁汉"
杨德祥,1960年响应号召应征入伍,分配到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技术营三连四排十三班。1960年12月,他在望花区军营杨树林里聆听雷锋忆苦思甜报告,立志"做雷锋式战士"。1965年5月转业到兵器工业部第四建筑工程公司,1969年调回邓县星光机械厂,历任车工、采购员,1997年退休后加入邓州编外雷锋团,义务值班至今。
与雷锋的情缘
现场聆听雷锋忆苦思甜报告时,杨德祥印象最深的是雷锋说"我愿做一颗螺丝钉,党把我拧在哪里,我就在哪里闪闪发光"。在技术营,他见过雷锋利用休息时间帮战友补衣服、修农具,把省下来的津贴捐给灾区。1962年雷锋牺牲后,部队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杨德祥在日记中写道:"雷锋虽走,但他的'钉子精神'和'公私分明',我要学一辈子。"
退伍后主要事迹
1969年到星光机械厂当车工,面对苏联造车床,他拿出雷锋"钉子精神",托人从北京买《车工手册》,日夜苦学,"硬是让机器转了起来"。1976年负责采购后,每月为厂里采购40万元物资,商店经理请吃请喝,他总说"事该咋办就咋办";有人送700元现金到家里,妻子当场退回:"老杨知道了,你这生意就别想做了。"1992年,煤炭公司经理想送他一套家属楼,他拒绝:"我要这房,咋对得起雷锋的'公私分明'?"
1987年,厂里两批采购员赴兰州买高压聚乙烯未果,杨德祥临危受命,一天一夜赶到湖南公安县军工厂。对方以"没货"婉拒,他通过招待所河南籍服务员联系上厂党委书记,用"部队情结"打动对方,最终运回5吨货,解了车间停产危机。退休后,他在编外雷锋团值班,捐助困难工友孙靖、王坤等现金2万余元,义务帮张长根做生意5年,还借2万元给他启动鞋店。2005年,他在妇幼保健院门口拾到内含手机和现金的女式包,蹲守3小时归还失主,拒绝吃饭感谢:"我是雷锋的战友,这是应该的。"
百姓口碑
厂里职工说:"杨师傅采购,我们放心,他从不让公家多花一分钱,也不让私人占一分便宜。"被他帮助过的张长根说:"老杨借钱不要利息,还帮我跑销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的妻子陈道荣因"没有领导签批条子,谁也拿不走一个螺丝钉",被工友称为"集体财产守护神",厂里甚至规定"没有陈道荣签字,任何物品不许出厂"。
所获荣誉
在星光机械厂,杨德祥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采购工作获"廉洁奉公标兵"称号,退休后获邓州编外雷锋团"学雷锋积极分子"。
六、王子安:"雷锋书屋"的文化播火者
王子安,1942年2月生,邓州杨营乡王小庙村人。1960年冬参军,被分配到沈阳军区工兵团,有幸与雷锋执行运输任务。1964年退伍返乡,因目睹家乡文化匮乏,萌生"办个老百姓能读书的平台"的想法,从"图书箱"起家,逐步创办"雷锋书屋",成为乡村文化阵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他说:"我平凡但不甘平庸,要让雷锋精神通过书香传下去。"
与雷锋的情缘
1961年,王子安与雷锋、乔安山一同执行从营口到铁岭百官屯的运输任务,1000多里路程中,汽车突发故障,雷锋冒雨抢修,双手磨出血泡仍不休息;在老乡家做饭后,雷锋坚持付3角钱柴禾油盐费,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解放军纪律"。晚饭后,雷锋在驾驶室与他促膝谈心:"子安,咱当兵的,要多读书、学本领,将来退伍了,才能更好建设家乡。"这次谈话,成为他退伍后办书屋的"初心"。
退伍后主要事迹
1964年退伍后,王子安用一个旧木箱装70余本书,在村里办起"图书箱",免费供村民借阅。随着书籍增多,他把儿子结婚用的三间新平房腾出来,办成"图书室"。成为名副其实的"雷锋书屋"。
书屋成了青少年教育阵地:村里少年迷恋网吧、辍学游荡,他借来法制书籍,结合雷锋故事谈心,使少年醒悟,后来打工表现良好;成了农民致富课堂:他聘请农业专家、种植大户来讲课,徐营村徐子正承包45亩地,通过书屋技术资料和专家指导,年收入7万余元。如今,书屋有图书万余册,涵盖农技、法制、文学等,农闲时"挤满读书的村民",年接待读者超万人次,带动周边60多户种植、养殖大户发展,年增收百万元。
百姓口碑
村民说:"子安叔的书屋,是咱村的'聚宝盆',学技术能致富,读书能明事理。"被帮助的少年家长说:"要不是书屋,我儿可能就毁了,子安是孩子的'救命恩人'。"种植大户徐子正感慨:"书屋是科技致富的加油站,子安叔就是咱农民的'文化财神'。"
所获荣誉
邓州编外雷锋团为书屋赠送匾额"雷锋战友子安图书室";王子安被邓州市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农村文化建设先进个人",2015年获"河南省全民阅读推广先进个人"称号。
七、刘中有:珍藏铜垫片的"永恒承诺"
刘中有,1960年参军,分配到沈阳军区工程兵修理连当车工,与雷锋同属一个团。1961年3月,他为雷锋的嘎斯车加工铜垫片,雷锋的"螺丝钉"话语让他铭记终身。1973年复员后,他先后在邓县磷肥厂、县办国营钢窗厂工作,历任运料工、仓库保管员、人事科长,1997年退休后带领下岗子女创业,始终践行"做一颗铜垫片"的承诺。
与雷锋的情缘
1961年3月,雷锋开嘎斯车到修理连三级保养,需要更换油路密封垫片。刘中有加工6个垫片,全部递给雷锋,雷锋只收下3个,把剩下的3个退还:"同志,这3个你留下,保不准哪辆车会需要。咱们当兵的,都要做一颗有用的铜垫片,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刘中有深受触动,将最后一片垫片系在钥匙链上珍藏,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像这铜垫片一样,平凡但不可或缺,坚守岗位,永不生锈。"
退伍后主要事迹
1973年到磷肥厂运料车间当工人,他带头苦干,"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带动车间连续5个月超额完成任务。同年冬,厂领导交给他"20天采购300吨煤炭"的任务,他冒着严寒赴巩县煤矿,每天只睡3小时,软磨硬泡打动矿长(同为沈阳军区老兵),15天运回煤炭,救了厂子停产危机,却谢绝出差辛苦费:"我只是做了铜垫片该做的事。"
任钢窗厂人事科长时,两个青年因工作不满、游手好闲,他指点他们"先干出漂亮活儿",带他们跑销售,一个月卖出积压8000平方米钢窗,使其当上销售员并解决工作指标。二人提着点心感谢,他说:"这是你们自己干出来的,谢啥?"1997年,三个儿女从钢窗厂下岗,他带领他们开饭馆,坚持"薄利多销、诚信经营",后来发展成酒楼,吸收20多名下岗工人就业,说"雷锋靠双手奉献社会,咱也能靠双手养活自己"。
百姓口碑
磷肥厂工友说:"中有是'拼命三郎',运料带头干,采购能啃硬骨头,真是雷锋说的'铜垫片'。"钢窗厂职工评价:"刘科长没架子,谁有困难都帮,那两个青年能变好,全靠他'雷锋式的引导'。"儿女们说:"父亲常说'对得起钥匙链上的铜垫片就行',这句话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所获荣誉
刘中有多次被评为"邓县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年年出席县工会代表会议和表彰大会,其"带领下岗子女创业"事迹被《南阳日报》报道,获"邓州市再就业明星"称号。
八、吴德银:永葆本色的"企业福星"
吴德银,1960年8月应征入伍,分配到沈阳军区十团修理所,与雷锋同属团后勤处,有幸为雷锋保养车辆。在部队,他深受雷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影响,1979年转业到邓县拖修厂任厂长,后调任邓州市农机公司领导,2001年退休。无论在部队还是地方,他始终以雷锋为榜样,"甘做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被职工称为"企业福星"。
与雷锋的情缘
1961年冬天,雷锋和乔安山到修理所保养车辆,吴德银负责操作,雷锋全程帮忙递工具、擦零件,拆卸的螺丝和零件,雷锋都要"翻过来掉过去看,能用的就清洗干净重新安上"。他劝雷锋休息,雷锋说:"小吴,咱们修的是战备车,一颗螺丝都不能马虎,勤俭节约才能打胜仗。"这次经历,让他学会"把每一分钱、每一个零件都用在刀刃上",退休后仍保留"修旧利废"的习惯。
退伍后主要事迹
1979年任拖修厂厂长,工厂正从"亏损补贴"转为"自负盈亏",他带领职工"学雷锋、渡难关":发动党员联系业务,生产制砖机、粉碎机等新产品,挑选10名推销员跑市场,当年扭亏为盈。随后增添10台大型设备,建卫生所、幼儿园,"拖修厂工人成了邓州人羡慕的对象"。1990年调任农机公司,发现"班子不团结"是症结,他带头装卸车,腰椎累出毛病仍不休息,"职工看领导带头干,都跟着使劲",公司效益稳居全市前列。
他始终践行雷锋"拾金不昧":1980年春捡到内含400元现金和介绍信的皮包,奔波一天找到城郊乡失主胡培德,对方行军礼感谢,他说"我是雷锋的战友,这是应该的"。1983年,困难职工许某买砖机缺钱,他签字担保700元,许某无力还款,他从工资中逐月扣除;工人胡培德患食道癌,他借800元治病,对方去世后也未追讨,说"钱没了可以再挣,人命比钱重要"。
他坚持"不徇私情":1981年,工头趁他出差给妻子送400元,妻子退回:"你老吴哥最恨走后门,写报告才行。"他回来后,见工头报告详实,便将活儿承包给他;儿子下岗后求他找关系,他说:"雷锋靠自己,你也能用双手养活自己。"儿子后来开电焊铺,"每天满脸灰黑,却踏实舒心"。
百姓口碑
拖修厂职工说:"要不是吴厂长,厂子早垮了,他来了,我们才有了卫生所、幼儿园,日子才有奔头。"农机公司员工评价:"吴经理没架子,装卸车带头干,谁有困难都帮,是我们的'贴心人'。"胡培德的儿子说:"吴伯伯借钱不要还,还常来看我爸,真是比亲人还亲。"儿子说:"父亲用行动教会我,凭双手吃饭最光荣,这是他给我的最好遗产。"
所获荣誉
吴德银在拖修厂和农机公司多次被评为"邓州市优秀共产党员""企业改革先进个人",1985年获"南阳市劳动模范"称号,其事迹被收录入《邓州工业改革发展史》。
九、王恒彦:助残育孤的"仲景活雷锋"
王恒彦,1942年生,邓州市穰东镇人,1960年应征入伍,成为工程兵,参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建设,年年获"雷锋式好战士""技术革新能手"称号。1961年在北京国防工程施工中,为保护新兵,左臂被砸致粉碎性骨折,终身残疾。1964年退伍后,他放弃政府照顾,回到农村,40余年抚养15名孤儿,开办"雷锋修车铺",自费办家庭广播站,被乡邻称为"仲景故里活雷锋"。
与雷锋的情缘
在部队,王恒彦常听雷锋"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的演讲,深受激励。他见过雷锋为战友缝补衣服、洗被褥,把省下来的津贴捐给灾区。1961年,他在施工中为保护新兵受伤,昏迷前说的仍是"别管我,先救新兵",这与雷锋"舍己为人"精神一脉相承。退伍时,部队首长说:"恒彦,你虽残疾,但雷锋精神在你身上闪光,回去后也要做'活雷锋'。"这句话成了他的人生信条。
退伍后主要事迹
1964年退伍后,他拒绝政府安排的轻闲工作,回到农村。1965年,他捡到第一个弃婴,新婚10天的妻子因此离开,他却"抱着孩子笑了":"我虽残疾,但能给孩子一个家。"此后40余年,他先后抚养15名孤儿,其中多为残疾、遗弃或父母服刑的孩子,用羊奶喂大弃婴王保红,教聋哑儿童说话,"孩子们都叫他'爸爸'"。
1990年,他开起"雷锋自行车修理铺",免费为老年人、中小学生修车,"20多年没赚一分钱,每年倒贴200多元零件钱"。1998年麦收,村民烧麦茬引发火灾,他自费买喇叭、音响,办"家庭广播站",每天播新闻、农技知识、天气预报,"村民足不出户知天下事"。2007年,他买电动三轮车,刷上"雷锋车"字样,义务拉老年人赶集、理发;汶川、玉树地震,他各捐1000元,"自己穿打补丁衣服,却把省下来的钱捐给灾区"。
他还义务看管村里孩子,用部队学的电焊技术焊制跷跷板、转椅,"孩子们放学后都来他家玩";资助1000多名学生,"只要听说谁家孩子没钱上学,他就送钱送物"。2010年更换股骨头后,仍拄着拐杖修桥补路,"哪里不平哪里有他"。
百姓口碑
村民崔明庆说:"恒彦是'大善人',15个孤儿他拉扯大,修车不要钱,还办广播站,真是把雷锋精神刻进骨子里了。"被抚养的王保红说:"没有爸爸,我早饿死了,他用羊奶喂我,教我做人,是我一辈子的恩人。"学生家长说:"王大爷资助孩子上学,不求回报,真是'仲景故里活雷锋'。"镇干部感慨:"他每月1000多元补贴,自己舍不得花,全用在别人身上,这种精神谁不感动?"
所获荣誉
王恒彦先后获"南阳市先进伤残人员""河南省伤残人自强模范""邓州市学雷锋先进个人"等称号,2012年被评为"南阳市道德模范",其事迹被《河南日报》《解放军报》报道,入选"中国好人榜"。
四、结语:邓州编外雷锋团组织生成的历史脉络与内在逻辑
通过对以上几位雷锋战友退伍后事迹的系统梳理,可清晰识别出这一群体在精神传承中形成的三大共性特质: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公私分明的清廉作风以及因地制宜的创新实践。
这些邓州籍退伍雷锋战友在不同领域持续践行雷锋精神的行为,不仅是精神传承理论中“代际传递”与“实践载体”相结合的典型体现,更是组织社会学视域下社会运动组织化发展的关键动因。
其个体层面的道德实践与公共精神,通过持续的社会化过程与集体记忆建构,形成了邓州编外雷锋团组织生成的历史脉络与内在逻辑——即以个体模范行为为“种子事件”,通过群体认同的扩散与制度化整合,最终演化为具有稳定结构与文化认同的组织实体。
这种从个体到集体的转化过程,印证了社会学中“文化资源动员”理论的核心观点:当特定群体的行为模式与社会主流价值高度契合时,其实践可被转化为组织发展的合法性基础与持续动力。
来源:雷锋博客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