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打开行情软件看到满屏绿油油时,我也能感受到屏幕那头的心跳加速——但越是这种时刻,越要想起这句股市“暗语”:调整是正常的,风浪越大鱼越贵。
前言:行情跳水时,为什么老股民反而盯着“鱼竿”?
今天A股又双叒叕震荡了!早盘三大指数集体下探,不少股民朋友后台炸锅:“博主,这波调整是不是要‘垮’?手里的票还能拿吗?”
说实话,打开行情软件看到满屏绿油油时,我也能感受到屏幕那头的心跳加速——但越是这种时刻,越要想起这句股市“暗语”:调整是正常的,风浪越大鱼越贵。
这不是喊口号的鸡汤,而是被A股30年历史反复验证的“赚钱底层逻辑”。今天咱们就扒开盘面波动的表层,聊聊普通人能从“调整”里抓多少财富机遇。
很多投资者一看到指数下跌就慌,仿佛天要塌了。但如果把A股看成一个“生命体”,调整其实是它的“呼吸”——有呼有吸,才能保持长期活力。
1. 经济周期里的“换挡信号”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但这个“晴雨表”从不是直线式反馈。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切换”的关键期:旧产能(如钢铁、煤炭)出清会引发短期阵痛,新产业(如AI、新能源)崛起又会带来长期希望。
以2015 - 2018年为例,传统周期行业持续调整,但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赛道却在波动中悄然孕育出一批千亿市值公司。这种“结构性调整”,本质是资源向更具潜力的领域转移——对长期投资者来说,这是“换赛道”的黄金窗口。
2. 资金博弈中的“去伪存真”
A股从来不是“一家独大”:公募基金、北向资金、游资、散户……不同体量、不同风险偏好的玩家博弈,必然导致筹码交换和价格波动。
拿2023年的AI行情举例:先是游资爆炒小市值AI概念股,引发短期暴涨;随后机构资金进场,筛选出有真技术、真业绩的核心公司(如算力、大模型企业),又带来“价值回归式上涨”;中间的几次调整,其实是资金对“AI到底值多少钱”的反复博弈。这种博弈带来的调整,恰恰是“去伪存真”的过程——帮你把垃圾股和真龙头区分开。
3. 政策调节下的“安全垫”
监管层从不会放任市场“疯涨”或“暴跌”。市场过热时,交易所会加强异常交易监控;市场过度悲观时,又会通过降准、降息、出台产业政策等方式“托底”。
比如2025年上半年,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出海支持政策”,就在市场调整时给相关板块注入了强心针。政策的“逆周期调节”,让调整很难演变成“股灾”,反而给了理性投资者“低吸”的窗口。
经典案例:2018年A股全年下跌,格力、平安等优质白马股被砸出“黄金坑”。当时市场充斥着“经济下行”的悲观情绪,但第二年(2019年),这些被错杀的白马股开启翻倍行情。回头看,2018年的调整,就是给有耐心的投资者“送钱”的机会期。
“风浪越大鱼越贵”,翻译为金融术语,是两层核心逻辑:风险与收益的正相关关系,以及市场恐慌时的“错误定价机会”。
1. 风险溢价:“风浪”越大,“补偿”越高
从资产定价逻辑看,“风浪”(风险)越大,投资者要求的“收益补偿”就越高。比如,国债几乎无风险,所以收益率低;股票风险高,长期年化收益率却能达到8% - 10%(甚至更高)。
放到短期市场波动中:当某行业或个股遭遇“黑天鹅”(如某新能源公司被传产品缺陷),股价暴跌时,若你能判断出这是“谣言”或“短期问题”,此时买入就相当于用“低价格”买了“高潜力”——等风波过去,股价回归合理估值,你赚的就是“风险溢价”带来的超额收益。
2. 错误定价:恐慌里藏着“捡便宜”的机会
人性是贪婪且恐惧的:涨的时候拼命追,跌的时候玩命抛。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全球股市熔断,A股也大幅低开,但当时医药、线上办公、云计算等行业的公司,业绩其实“受益于疫情”。可恐慌情绪下,这些股票也跟着大跌。
结果呢?当年下半年,医药板块走出翻倍行情,云计算龙头也创下历史新高。这就是“风浪”里的机会——恐慌让好公司的价格低于价值,此时布局,就是“捡便宜鱼”;后续“鱼价上涨”,是市场对“错误定价”的修正。
典型案例:茅台在2013年“八项规定”出台后,股价从260元左右(前复权)跌到118元,跌幅超50%。当时市场普遍认为“白酒不行了”,但实际上,茅台的品牌力、经销商体系毫发无损,民间消费需求也在崛起。后来茅台股价一路涨到2000多元,十年涨了近20倍。2013年的“风浪”,对看懂茅台价值的人来说,就是“鱼最贵”的时刻——此时买入,成本最低,后续收益空间最大。
现在是2025年9月,A股经历二季度调整后,又进入“震荡期”。不少朋友问:现在的“风浪”里,哪些“鱼”值得关注?结合行业趋势和公司基本面,梳理几个方向:
1. 科技自主可控:卡脖子领域的“硬骨头”
中美科技竞争是长期趋势,半导体、高端制造、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领域,既是国家政策重点扶持的方向,也是“风浪”最多的地方(如海外制裁传闻、技术突破不及预期等)。但恰恰是这些“风浪”,给了低位布局的机会。
以半导体设备为例,2025年上半年,某龙头公司因“美国限制出口新设备”的传闻,股价下跌20%。但深入调研会发现:公司已实现部分核心部件国产替代,订单量反而因“国产替代加速”增长。这种“消息面利空,基本面利好”的错配,就是“风浪里的好鱼”——短期波动是“假摔”,长期成长确定。
2. 新能源储能:能源革命的“第二曲线”
新能源(光伏、风电)已过“野蛮生长”阶段,估值逐渐合理,但储能是新能源产业链的“新蓝海”。随着全球新能源装机量提升,储能需求会爆发式增长(如光伏发电不稳定需储能调节、电动车普及需储能电站支持)。
2025年以来,储能板块因“原材料价格波动”“部分企业产能过剩”调整,但头部公司订单量依然饱满,技术也在迭代(如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突破)。这些“风浪”其实在淘汰落后产能,让真正有技术、有客户的龙头“剩者为王”。此时布局,相当于在行业爆发前夜“囤鱼”。
3. 消费升级:穿越周期的“常青树”
经济再波动,人总要消费,但现在的消费是“品质消费”“体验消费”。比如预制菜(解决年轻人做饭难)、美妆个护(颜值经济)、宠物经济(独居人群增多)等细分领域,增长逻辑扎实。
今年二季度,消费板块因“居民收入预期不稳”调整,但部分公司(如某主打“功能性食品”的企业)却在悄悄扩张产能、签约网红主播。这种“逆势扩张”的公司,往往在“风浪”中积累优势,等市场回暖时,能快速抢占份额、带动股价上涨。
4. 高端制造:中国智造的“出海冲锋”
中国制造业正从“世界工厂”向“世界智造工厂”升级,高端装备、工业机器人、精密仪器等领域的公司,不仅在国内替代进口,还在加速“出海”。
2025年,某工业机器人龙头因“海外建厂成本超支”股价下跌,但实际上,它的产品在欧洲市场市占率已从5%提升到12%,海外收入占比突破30%。这种“短期成本压力”和“长期出海红利”的矛盾,就是“风浪”带来的机会——市场担心“成本”,但聪明钱看到“出海”的长期空间。
知道“风浪越大鱼越贵”是一回事,能真正赚到钱是另一回事。对于普通投资者(资金量不大、专业知识有限),分享几个“保命+赚钱”的建议:
1. 仓位管理:别把子弹一次性打光
市场调整时,最忌讳“满仓硬抗”或“一把梭哈抄底”。正确做法是“分批建仓”:把资金分成5 - 10份,每次市场大跌(如单日跌幅超2%)或某个板块“非理性下跌”时,投1份;如果继续跌,再投1份……
比如2025年3月新能源调整时,可设定“每跌10%加一次仓”。这样既能降低单次买入成本,又能避免“抄在半山腰”的尴尬。
2. 心态调整:别被“情绪市”牵着走
股市里80%的波动是“情绪波动”,只有20%是“基本面波动”。很多人一看到股票下跌,就去翻利空新闻,越看越慌;一看到上涨,又去找利好,越看越贪。
解决办法是“少看盘,多研究”:把看盘时间用来研究公司财报、行业研报,搞清楚你买的公司“靠什么赚钱”“未来3 - 5年增长逻辑是什么”。当你对公司基本面有底气时,市场短期波动就不会让你失眠——就像知道“这鱼是深海鳕鱼,营养又稀缺”,就不会因“卖鱼的喊降价”而急着抛售。
3. 学习进阶:从“跟风者”到“猎手”
普通投资者最大的劣势是“信息滞后”“专业不足”,但可以通过学习弥补:
学看财报:重点看“营业收入、净利润、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ROE)”,这些是公司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
学看行业:关注“行业集中度、政策支持力度、技术迭代速度”,判断行业是“增量市场”还是“存量博弈”;
学跟踪资金:通过龙虎榜、北向资金流向,观察“聪明钱”在买什么、卖什么(但要注意,资金流向是“结果”,不是“原因”,不能盲目跟)。
当你从“听消息买股”变成“看数据选股”,就从“跟风者”变成了“猎手”——风浪来临时,别人恐慌抛售,你却能冷静判断“这是不是优质猎物”。
结语:风浪是“试金石”,也是“送钱机”
回到开头那句话:调整是正常的,风浪越大鱼越贵。A股3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调整与上涨交替,风险与机遇共生”的历史。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与其害怕风浪,不如学会“在风浪里找鱼”——那些被错杀的优质公司,那些在调整中积蓄力量的新兴产业,都是未来的“贵鱼”。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现在手里的“鱼”,是在风浪里慌了神,还是看清了它的价值?留言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抽3位朋友,送一本《股市进阶之道》电子书(帮你更系统地建立投资逻辑)。觉得文章有用的话,也请点赞、转发,让更多朋友在风浪里找到方向~
来源:星愈情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