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午8时,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东方红广场站闸机前的乘客正在有序出站,通勤族王女士一出站就取上了自己提前在小程序下单的早餐;下午6时,西站十字站的换乘通道内,拎着购物袋的市民游客正通过免安检过街通道,快步走向兰州中心。这一早一晚的日常,正是兰州“商业+交通”融合发
东方红广场商圈
国芳百货G层人头攒动
“风起大汉”沉浸式演艺街区
西站十字站兰州中心出口
上午8时,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东方红广场站闸机前的乘客正在有序出站,通勤族王女士一出站就取上了自己提前在小程序下单的早餐;下午6时,西站十字站的换乘通道内,拎着购物袋的市民游客正通过免安检过街通道,快步走向兰州中心。这一早一晚的日常,正是兰州“商业+交通”融合发展的缩影。自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营以来,这条贯穿城市东西的“地下主动脉”,不仅与地面上的公交网络深度联动,共同破解了交通拥堵难题,更串联起东方红广场、西关、西站、奥体中心等核心商业集群,通过客流互通、业态适配、服务衔接,让消费从定点停留转向流动激活,为兰州城市消费注入强劲动能。
地铁织网+公交接驳:构建商业客流“输送体系”
“以前从西固到东方红广场逛街,坐公交要1个多小时,遇上堵车得2小时,现在地铁半个多小时直达,周末去万象城和国芳中心消费方便多了。”市民杨琼女士的感受,道出了兰州轨道交通对商业客流的带动效应。作为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的黄金节点,东方红广场站因紧邻万象城和国芳中心,成为客流最密集的站点之一。
记者了解到,作为兰州首条轨道交通线路,1号线西起陈官营站,东至东岗站,全长26.78公里,设20座车站,实现了东西部商圈的客流互通互导,推动兰州商业从“单点发展”向“联动共生”转变,形成一线贯东西、多站聚商圈的商业布局。截至2025年8月31日,累计运送乘客超5.2亿人次,日均客流强度达1.1万人次/公里,客运强度稳居全国前十位。这组数据背后,是“精致兰州·人文轨道”的民生温度,更是商业客流的聚合效应。
地面公交则为这条“地下主动脉”延伸出“毛细血管”。兰州市通过优化公交接驳线路、增设“地铁+公交”换乘指引牌、提示音,实现高效便捷换乘。其中兰州快速公交(BRT)更是串联起安宁区高校与西站商圈,让学生群体无需辗转就能直达兰州中心、中天健广场,为西站商圈带来稳定的年轻消费客流。
“地铁缓解主干线交通压力,公交延伸商圈辐射范围,两者联动让城关区、西固区和安宁区的消费人群能精准抵达核心商圈。”兰州轨交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文旅会展产业部部长杨芳表示,1号线开通后,沿线主干道早晚高峰拥堵有所缓解,沿线各大商圈的日均客流量较未开通运营前有大幅提升。为进一步强化客流联动,兰州轨道交通整合站内及沿线广告资源,联合沿线品牌商家、商场,聚焦其促销活动和品牌优惠信息,兰州中心“风起大汉”沉浸式演艺街区特色商业项目专项投放轨道交通列车语音广告,让地铁不再只承担通勤功能,更成为精准触达乘客、为商圈高效引流的“客流传送带”。
业态焕新+体验升级:适配交通客流“消费需求”
“从东方红广场地铁站出来,往东到D出口、往西至体育馆方向的70个商铺都归我们运营。”国芳中心总经理助理刘素梅边走边介绍,脚下这条串联起轨道交通、国芳中心U型商业街和G层的商业的动线,正是国芳中心打破传统商业边界、激活消费活力的关键所在。
“交通的便利带来的不仅是客流,更是消费需求的变化。我们必须顺‘势’调整业态,才能留住这些‘流动的消费者’。”刘素梅介绍,针对地铁每日高频穿梭的上班族客群,国芳中心在地铁沿线布局了包子铺、面包店、便利店等便民业态,从早餐到晚餐,均能实现快速取餐;在U型商业街引入美容护肤店、撸猫馆和沉浸式剧场等,让通勤族在碎片化时间里既能解决生活需求,也能享受休闲时光。商场G层则引入网红餐饮与潮流品牌,通过丰富的消费场景,逐步将卖货场转变为体验场。
精准的业态布局,带来了显著的客流与消费增长。国芳中心运营数据显示,今年8月,国芳中心日均客流7.2万人次,其中地铁客流进入国芳中心的人数占比约37%,成为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刘素梅坦言:“近年来,国芳中心通过业态重组、品牌升级、空间优化和服务深化,已成功从传统百货转型为融合潮流、场景与生活服务的现代化商业中心。如今,我们有地铁双线接驳的优势,有周边密集的客群基础,更有打造兰州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标杆的信心。未来,将持续优化消费体验,让商业真正留住人心,最终成为市民日常消费、游客打卡体验的首选之地。”
周六上午11时,在兰州快速公交(BRT)1路线西北师大站,西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小李快步上车。“从安宁到兰州中心,乘坐BRT只要20分钟,周末约朋友逛街太方便了。”刚进商场,小王和朋友直奔地下一层的美食区。她说道:“这里有我最爱吃的酿皮、甜醅子,还有各种网红面包店。吃完还能买一些带回学校。一般我们吃完饭会去看电影,或者去六楼的游戏厅玩一会儿,再逛逛服装店,晚上9点左右坐BRT回学校,时间刚好。但是今天我们要去‘风起大汉’沉浸式演艺街区体验一下,听说特别好玩,十分期待。”
“兰州中心的品牌很全,从平价的快时尚品牌到高端的运动品牌都有,学生党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品牌。而且因为交通方便,哪怕只是想来买杯奶茶、看场新上映的电影,也不会觉得麻烦。”兰州东方友谊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克均介绍,不仅是安宁区的大学生,城关区、西固区的市民也常来西站商圈消费,便利的交通与丰富的商业碰撞出火花,让这里的消费热度持续攀升。
记者通过走访发现,兰州西站商圈的优势,不仅在于交通便利,还在于兰州中心、西太华商厦、中天健广场、万辉国际广场的业态互补,能满足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兰州中心主打全业态体验,涵盖购物、餐饮、娱乐、亲子等;西太华侧重民生消费,家电、超市、平价服饰是特色;中天健广场则以夜经济和特色餐饮为亮点,多个商业体之间步行距离都在10分钟左右,形成了“一刻钟消费圈”,很多消费者会在一个商圈内逛多个商场。
大型活动期间的“商业+交通”联动更显默契。每当兰州奥体中心举办演唱会、体育赛事等大型文体活动时,兰州轨道交通及公交线路均会延长运营时间,调整发车频次,周边商业综合体如万达茂等也同步调整餐饮业态的营业时段。活动结束后,大量观众纷纷涌进周边美食区域,带动夜间餐饮消费显著升温,为餐饮商家带来了远超日常的客流量与营业收入,有效激发了夜间经济活力。
顺手消费+服务优化:点燃城市消费活力
“以前觉得逛街是专门的事,现在消费成了顺路的事。”在东方红广场附近写字楼工作的通勤族张丹,每天的生活因交通的发展发生了改变:早上出地铁后,面包、咖啡、豆浆、包子等丰富的早餐可以任意选择;晚上下班,顺道去国芳中心的超市买些蔬菜水果,既省时间又方便。
这种顺手消费的习惯正在兰州逐渐普及。记者了解到,目前兰州轨道交通已在东岗站、兰州西站北广场站等5个站点开设轨道便利店,其中邮电大楼站的24小时无人便利店采用“扫码进店—自助选购—无感支付”的智能购物模式,以零食、饮料为主,90%的顾客是通勤族,早、晚高峰的销售额占比达76%以上。与肯德基、德克士等餐饮品牌合作,在轨道交通1、2号线西关站、西站什字站等11个点位布设早餐点,构建“轨道+早餐”这一通勤快捷式餐饮服务新模式,解决了上班、上学等通勤乘客的早餐问题。
除了日常消费,轨道交通还带动了“即兴消费”的增长。市民李女士回忆,今年有好几次在东方红广场站乘车时,看到有售卖年货和鲜花等商品,“本来没打算买,但看到鲜花种类又多、品质又好,还是忍不住下单。”这种“看到即买”的消费场景,在地铁沿线也会越来越常见。兰州轨道交通还利用兰州西站北广场、西关什字、东方红广场站厅层等场地空间,打造“文旅传播中心”平台,开展各类会展、展演和推广主题活动30余场,让乘客在候车时就能触发消费需求。
服务细节的优化则进一步降低了消费门槛。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21处网点放置了121组小铁智能寄存柜,16个车站增设24组丰巢快递智能柜,解决了游客带行李逛街、市民买大件商品携带不便的痛点;西关、东方红广场等大站开通的“免安检过街通道”,不仅缓解了地面交通压力,更让市民“顺路逛街”更从容,带动通道周边商铺客流量增长;随着快递物流、酒店住宿、机(车)票预订、电子票乘车等四项生活服务功能模块赋能“兰州轨道App”,让指尖上的便利流淌在轨道交通线路上。
夜幕渐浓,1号线车厢里满是提着购物袋的乘客,各大商圈的霓虹璀璨闪烁。从坐轨道交通游金城到消费在轨道交通沿线,兰州“商业+交通”的融合发展,正让城市消费从静态转向动态、从单一转向多元。正如兰州轨交路衍经济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钱忠运所说:“地铁串联的不仅是站点,更是城市的消费活力,我们要让更多市民享受到交通便利带来的消费红利,让兰州的城市烟火气‘动’得更欢、‘燃’得更旺。”
兰州日报记者 陶奕冰 文/图
来源:观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