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打ChatGPT在2022年横空出世,整个世界都在为AI疯狂。美股市场蹭蹭涨了21万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的功劳,都得记在亚马逊、英伟达、Meta这些科技巨头头上。风投的钱(venture-capital dollars)也像潮水一样涌向AI公司。
自打ChatGPT在2022年横空出世,整个世界都在为AI疯狂。美股市场蹭蹭涨了21万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的功劳,都得记在亚马逊、英伟达、Meta这些科技巨头头上。风投的钱(venture-capital dollars)也像潮水一样涌向AI公司。
这股狂热背后,是有一种信念:AI将彻底改变经济,它的能量,可能比工业革命还要大(as big if not bigger tha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有些投资人甚至认为,这帮AI大佬们不只是想赚几万亿,他们是在“创造一个数字上帝”(in a race to create a Digital God)。
可是,如果这场AI狂欢,最后被证明只是一个巨大的泡沫,那该怎么办?
文章摆出了一组数据,有点打脸。
瑞士银行(UBS)的一份报告说,到目前为止,AI技术的实际创收“一直令人失望”(has been disappointing)。
目前西方主要的AI公司,每年加起来的总收入,大概是500亿美元。这个数字听起来不少,但为了AI,摩根士丹利预测,光是2025到2028年,全球就要投2.9万亿美元建数据中心!
500亿的年收入,对比几万亿的投资,这连零头都不到。
更扎心的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项研究发现,95%的企业在生成式AI上的投资回报是“零”(getting “zero return”)。
这就难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嘀咕,AI是不是被炒得“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ly exuberant)了?连OpenAI的老大,AI最狂热的布道者之一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都公开承认:“要问投资者整体上对AI是不是过于兴奋了?我的看法是,是的。”
别慌,技术泡沫其实是常态。
历史告诉我们,重大的技术创新时期,往往伴随着投机泡沫(speculative bubbles)。19世纪40年代和60年代,英国为铁路疯狂过两次;19世纪末,美国投资者为电灯公司疯狂过,都亏了不少钱。但结果英国的铁路网建起来了,美国人今天也都有电灯用。
也就是说,泡沫破了,公司可能会倒闭,但技术本身往往会留下来,并最终改变世界。
不过,泡沫破裂的后果,可大可小。有的像小感冒,有的却能让经济住进ICU。
那么,如果崩了,到底会有多惨?
《经济学人》做个分析框架,主要看四个因素:
1. 火花(The Spark)。点燃这场狂热的是什么?是技术突破,还是政治驱动?文章说,政治驱动的泡沫(比如政府放松管制、减税)危害更大,因为会让所有人一窝蜂地冲进去。技术驱动的泡沫,后果相对温和。
2. 资本投资的性质(The Nature of the Capital Invested)。投入的钱规模有多大?占GDP的比重是多少?这些投资形成的资产能用多久?比如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铁路泡沫,投资额一度占到GDP的13%,泡沫一破,失业率直接翻倍。
3. 资本的部署方式(How Capital is Deployed)。这些钱有没有花在刀刃上?是建成了像铁路、光纤这种能长久造福社会的基础设施,还是最后只留下了一堆没用的东西?
4. 谁来承担损失(Who Bears the Losses)。泡沫破裂后,是广大散户每人亏点,还是亏损集中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身上?如果是银行,那问题就大了,它们会收紧贷款,导致整个经济衰退。
《经济学人》把AI泡沫和历史上著名的10次大泡沫(比如19世纪的铁路泡沫、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进行了对比,结论是:AI泡沫的潜在破坏力,可能仅次于19世纪那三次巨大的铁路崩盘。
1.火花:AI热潮最初是技术驱动的(technological spark),这本来是好事。但现在,各国政府开始下场“添柴火”了。美国说要帮助本国AI产业实现“全球主导”(global dominance),海湾国家更是拿着几万亿美元跑步进场。政治力量的介入,让这个火花变得不那么单纯了。
2.资本投资:目前AI投资占美国GDP的比重还不算太夸张,但数据中心的建设计划如果成真,这个比例会迅速攀升。更要命的是,这次投资的资产,折旧速度特别快。英伟达现在最顶尖的芯片,过几年可能就成了过时货(look clunky in a few years’ time)。文章估算,美国科技公司的平均资产“保质期”(shelf-life)只有9年,而90年代的电信资产能用15年。这意味着,大量的钱会迅速“蒸发”。
3.谁来买单:这部分是最复杂,也是最独特的。好消息是,银行这次没怎么直接参与,所以金融体系直接崩溃的风险不大。钱主要来自科技巨头自己的现金流、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这些“巨无霸”。但坏消息是,美国普通家庭对股市的敞口(exposure to the stockmarket)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美国家庭净资产的30%是股票,这比2000年互联网泡沫顶峰时期的26%还要高。而这些股票的价值,又前所未有地集中在少数几家科技巨头身上。这些家庭,尤其是富裕家庭,是美国消费增长的主力。一旦股价暴跌,他们的财富缩水,消费就会立刻萎缩,整个经济都会被拖下水。
"Should Digital God fail to arrive, the fall will be brutal."
“倘若数字上帝最终没有降临,那么坠落将会是残酷的。”
文章提到了两个在历史泡沫中很有代表性的公司名字,Vulcatron和Corning。
Vulcatron确实是60年代电子泡沫中的一颗流星,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完美印证了“泡沫过后一地鸡毛”的观点。
但康宁公司(Corning)的故事就复杂了。它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是绝对的明星,因为它是全球最大的光纤(fibre-optic cable)生产商。当时大家相信,互联网会需要无限的光纤,康宁的股价涨到了天上。泡沫破裂后,它的股价从100多美元跌到了1美元,裁员无数,濒临破产。
但是,康宁活下来了。因为它在泡沫时期疯狂铺设的光纤,虽然在当时是“严重过剩的产能”,但十几年后,随着流媒体、视频通话和云计算的兴起,这些“过剩”的光纤成了新时代的宝贵基础设施。而且康宁本身技术底蕴雄厚,后来转型为智能手机生产“大猩猩玻璃”(Gorilla Glass),又找到了新的增长曲线。
说到底,《经济学人》这篇文章并不是在唱衰AI,它只是在提醒所有被狂热冲昏头脑的人:历史的剧本,可能正在重演。
过去一年,AI的宏大叙事,像一个美丽的梦,让我们暂时忘记了现实世界中那些棘手的问题——动荡的政治、日益高涨的贸易壁垒和沉重的政府债务。
但梦,总有醒来的一天。如果那个承诺中的“数字上帝”迟迟没有到来,那么从梦中惊醒的过程,将会无比痛苦。
来源:AI观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