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局12-25,第二局17-25,巴西的副攻群在网口简直就是“架起了一座楼”,光这两局拦网得分就8-1,直接把日本队的快攻路线给切断了,转播镜头里看得清清楚楚,日本队的一传其实没啥大问题,可球一到四号位,巴西那边两个人手就到位了,线路封得死死的。
北京时间9月7号,女排世锦赛的季军战,日本对上了世界第二的巴西队。
两边队伍直接打满了五局,日本队从0-2落后硬是追了两局回来,把比赛拖进了决胜局,最后就差那么一点,16-18输了,拿了个第四名。
第一局12-25,第二局17-25,巴西的副攻群在网口简直就是“架起了一座楼”,光这两局拦网得分就8-1,直接把日本队的快攻路线给切断了,转播镜头里看得清清楚楚,日本队的一传其实没啥大问题,可球一到四号位,巴西那边两个人手就到位了,线路封得死死的。
转折点是第三局,日本队非常果断地提速,换了节奏,中川司上来以后,传球变得更快更准,一下就把佐藤淑乃给激活了,日本25-19追回一局,第四局日本队救了好几个关键球,29-27又拿下一城,靠的就是发球压制加上后排防守的“以多打少”。
决胜局日本从2-5落后一路追到10-9,最后打到了16-16,关键的两分,巴西队抓住了,加比一个强攻,再参与一个拦网,18-16比赛结束了,日本队这一局其实已经做到了“先破一传再拼调整”,可惜最后那两下,还是没扛过对面的硬实力。
看全场数据,日本队进攻得分75-68还领先呢,但是拦网6-15差了一大截,失误26次,是对手的两倍,到了关键分的阶段,日本队出现了12次失误,这就不光是心态问题了,更多的是被逼着去打那些更刁钻的线路,导致自己的容错空间被压得特别小。
加比63次扣球拿到33分,决胜局一个人拿了好多分,是真正的“终结点”,日本这边三个边攻手火力很平均,石川真佑63扣23中,佐藤淑乃56扣29中,和田由纪子也在逆风球的时候拿了不少分,问题就在这,日本队的火力“平均”,但就是少一个能在天花板高度强行吃下关键分的超级核心。
说到底,就是输在了身高和“天花板”上,日本队平均身高182cm,巴西队快到190cm了,这个差距放在网口这种“空中运动”里,对应的就是线路被压缩,出手点被压低,调整攻的容错空间变得非常小。
日本队打“小快灵”能赢下第三、四局,可一到决胜局,球权价值最大的时候,没有一个“能把球扛过去”的特权球员,就很难拿到最后的胜利,替补的二传只有1米59,轮到前排的时候就被对手盯着打,拦防全靠队友帮忙补,三个边攻手虽然都很全面,但都属于技术型的“多拍换线”,一旦巴西队发球质量上来,日本队就被迫“打得更细”,失误自然就多了。
巴西队凭着这块铜牌的积分稳住了世界第二,日本队以346.26分暂时排在第五,领先中国队9.24分,从趋势看,日本队的球风升级了,发球更有攻击性,速度链条也更顺了,比今年世界联赛的时候要成熟,这个第四名不是白来的。
这场球给她们出了一道“必修题”,怎么在不放弃速度这个标签的前提下,补上“高点终结”和“网口硬度”这一课,土耳其有瓦尔加斯,意大利有埃格努,巴西有加比,顶级的强队都有一个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拿分的人,日本队现在的阵容,离这一步还差了半档。
这场球不是战术输了,是“高度上限”输了,日本队把“小快灵”打到了极致,能用两局硬生生把比分拉回到2-2,韧性和执行力都是顶级的,可到了决胜局16平,球权的“含金量”变成了“弹跳+臂展+出手点”,没有巨星级别的终结点,你玩得再花,也很难越过“网口这堵墙”。
接下来怎么走,短期内,继续用发球压迫和接发配合的快节奏,保住自己的下限,同时在关键轮次上算计一下,减少替补二传在前排被针对的时间,必要时用后排三号位进攻来分担压力,中期,要加快边攻手高点化的选材,至少培养一个能“高举高打”的强攻手,哪怕技术粗糙一点,也要能在关键分顶住对面的双人拦网,长期来看,青训要继续“拔高”。
同时引进外教,完善快和高融合的配套体系,练习在高点前提下的快传节奏,让“速度”不再是建立在矮小身材上的无奈之举,而是建立在“更高更快”基础上的主动升级。
日本队今天已经把能拿的都拿了,输的是天花板,不是态度和技战术,等到她们补齐一个关键分的“终结点”,同样的比赛,结局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来源:爆浆小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