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村民的“致富果”,银坑村现有1.2万多亩山核桃林。开杆后,山核桃林里瞬间热闹起来,林农们攀爬树梢、挥竿敲打,“噼啪”声中,饱满的“黄金果”簌簌落下;有的手持竹筐在树下捡拾,不一会儿便装满了整个筐子。“今年没遇到灾害性天气,树王预计能产100多斤,品质比往年
“打山哈喽!”9月7日,白露,随着一声嘹亮的喊山声划破山林,2025中国临安山核桃开杆活动在“中国山核桃第一村”岛石镇银坑村热闹启幕。
在树龄超150年的“临安山核桃树王”下,银坑村党总支副书记方银山带领村民完成喊山、挂红、拾籽、赐芽、谒拜等充满传统韵味的祈福仪式,奏响丰收序曲。
作为村民的“致富果”,银坑村现有1.2万多亩山核桃林。开杆后,山核桃林里瞬间热闹起来,林农们攀爬树梢、挥竿敲打,“噼啪”声中,饱满的“黄金果”簌簌落下;有的手持竹筐在树下捡拾,不一会儿便装满了整个筐子。“今年没遇到灾害性天气,树王预计能产100多斤,品质比往年还好!”方银山的话语里满是喜悦,“全村山核桃干籽年产量稳定在700吨左右,人均产量约1000斤。”
与此同时,在昌化镇后营村的山核桃林里,采收景象热闹而有序。林农们手持3至5米长的敲杆,找准挂满果实的枝头精准敲击,一颗颗饱满的山核桃便应声落地。负责捡拾的林农则迅速将散落的果实拢到一起,麻利地装进蛇皮袋中。“家里就我们两口子忙活,早上5点就出门了。”林农戴兴华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笑着说,今年产量比去年有所增加,一天能收300多斤蒲,预计总产可达1400斤干籽。
对于两昌片地区的群众而言,白露采收山核桃的重要性堪比过年,许多在外工作的年轻人纷纷赶回家乡,成为帮家里分担的“顶梁柱”。“家里有几百棵树,父母年纪大了,山核桃林得好好管着。”昌化镇后营村村民王杰说,“‘白露到,竹竿摇,满地是黄金’,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我们年轻人得接上。”
放眼整个临安,漫山遍野的山核桃树上缀满黄绿色的果实,在秋风中摇曳生姿,成为林农眼中名副其实的“摇钱树”,丰收的喜悦在山间弥漫。而这份丰收的底气,源于临安对山核桃产业的精细化、生态化深耕。
以岛石镇为例,为实现“减量、提质、增效”目标,近年来,岛石镇打出一套生态化治理“组合拳”,完成1.5万亩林地规模流转,推广2.5万亩张网采收,推动1.3万亩“退果还林”,让近9万亩林地实现自然落果;还通过飞播覆绿3.6万亩、混交林改造1.86万亩,创建4个生态化经营示范基地。同时,培育专业服务组织,运用无人机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从土壤改良到果实采收全流程把控,让岛石山核桃凭借“粒大、仁饱、香脆、油润”的品质,深受市场青睐。
“银坑村的地理位置、土壤结构孕育了优质山核桃,我们以‘企业+基地+农户’的稳定模式,不仅认领了树王,还与银坑村集体达成全年采销合作,每年为村集体至少增收4万余元。”姚生记掌门人王长青介绍。
据了解,临安全区山核桃种植面积约57万亩,年平均产量1.7万吨,一产产值达10亿元,综合产值达50亿元。这段时间,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也组织专家前往昌化镇、湍口镇、岛石镇、清凉峰镇等主产区,实地调研生长情况,抽样检测果实饱满度与内在品质。
“今年全区山核桃产量将高于去年,品质也迎来预期中的好收成。经过加工处理后,第一批新鲜山核桃预计在9月中下旬即可上市,市民届时便能‘尝鲜’。”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林特站站长王为宇特别提醒,丰收之时,安全不忘。开杆采收期间,千万不要带病上山、酒后上山、单独上山;在采收过程中做好隐患排查,受损危树不攀爬、采收过程不赶点;在往返途中遵守交通规则,不超速、超载、疲劳驾驶、酒后驾车,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来源:临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