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星云大师开示:这三类修行人容易轮回畜生,很多人都中招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7 16:49 1

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佛说法苑珠林》、《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佛说法苑珠林》、《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

星云大师生前曾经开示过一个令无数修行人警醒的重要问题——有三类修行人最容易轮回畜生道。

这个开示震撼了当时在场的所有信众,许多人听后都冷汗直流,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竟然也有这些习气。

大师说,这三类人表面上在修行,实际上却在造业,比普通人堕落得更快更深。

究竟是哪三类修行人如此危险?他们犯了什么致命错误?

那是在佛光山的一次盛大法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众齐聚一堂。

星云大师端坐在庄严的法座上,慈眉善目地看着台下数千名求法的弟子。

法会进行到一半时,有位中年居士恭敬地起身合掌:“大师,我们都在学佛修行,为什么有些人越修越迷茫,甚至听说有修行人来世还不如今生?”

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台下所有人的关注,因为很多人心中都有同样的疑惑。

大师深深地看了一眼这位居士,缓缓开口:“你问得很好,这正是我今天想要开示的重要问题。”

“修行路上确实有很多陷阱,有些人表面上在修行,实际上却在造业。”

“佛陀在世时就曾经警示过,有三类修行人最容易堕入畜生道,而且这种现象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台下立刻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想要听到这个重要的开示。

大师环视一周,语气变得更加严肃:“ 第一类,就是专门挑拣师父过失的修行人。

话音刚落,台下就传来一阵窃窃私语,显然很多人都有所触动。

“这类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总喜欢用放大镜看师父的缺点,却对师父的恩德视而不见。”

“他们忘记了一个根本道理——师父再不完美,也是引导我们走向解脱的人。”

一位年轻的比丘忍不住举手问道:“大师,那如果师父真的有明显过失,我们应该怎么办?”

大师点点头,显然早就预料到会有这样的问题:“看师父的过失,就像一个人站在厕所里嫌别人身上有味道。”

“你的心已经不清净了,还能看清什么真相?”

“佛经中说:‘设使顶戴于世尊,经历时劫数无量,犹不能报师之恩,况以花香而供养。’”

“连佛陀都如此强调师恩的重要性,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挑拣师父的过失?”

台下的信众听到这里,很多人开始低头反思,显然意识到了自己平时的问题。

大师继续开示:“真正有智慧的弟子,会学习师父的优点,包容师父的不足。”

“因为师父也是凡夫,也在修行路上,我们应该以感恩心对待,而不是以挑剔心对待。”

第二类,是专门宣扬僧众过失的修行人。

大师的声音变得更加庄重,台下的气氛也变得凝重起来。

“这类人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到处传播僧团的负面消息,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正义感’。”

有位老居士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大师,现在确实有些出家人行为不当,我们不说实话,不是纵容吗?”

大师慈悲地看着这位老者:“你的担心可以理解,如果发现僧众有严重过失,确实应该通过正当渠道处理。”

“可是大多数传播僧众过失的人,并不是为了护持正法,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舌之快。”

“佛陀在《大智度论》中明确开示:‘若人诽谤比丘众,其罪过于杀害父母。’”

台下传来一阵惊呼声,很多人没想到后果竟然如此严重。

大师解释道:“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僧宝是众生的福田,是佛法住世的根本。”

“你破坏了人们对三宝的信心,就是在断众生的法身慧命。”

“有个古代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从前有位居士,专门收集僧人的过失到处宣扬,认为自己在维护佛法的纯洁。”

“结果死后投生为一条野狗,见到出家人就狂吠不止。”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的恶习太深了,即使投生畜生,还是改不了这个毛病。”

台下传来阵阵感叹声,很多人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行为。

第三类,是利用佛法赚钱的修行人。

大师的话音一落,现场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很多做佛具生意的居士脸色都有些不自然。

一位中年商人小心翼翼地问道:“大师,我经营佛具生意,这算不算利用佛法赚钱?”

“正当的佛具经营当然没有问题,这是在护持佛法,功德无量。”

大师宽慰道:“我说的是那些 把佛法当作生意来做,把信众当作客户来骗的人 。”

“比如有些人打着开光的名义,声称一串普通念珠经过他开光就值几万块钱。”

“有些人利用信众的迷信心理,兜售各种’神奇’的法器,声称能够消灾免难。”

“还有些人假借佛菩萨的名义,声称可以改变命运,收取高额费用。”

“这些人表面上在弘扬佛法,实际上是在亵渎佛法。”

台下有人问道:“大师,这样做会有什么果报?”

大师摇摇头:“果报比前两种还要严重,因为他们不仅造业,还让别人对佛法失去信心。”

“更可怕的是,他们还会带坏整个修行环境,让真正的修行人也受到质疑。”

一位年轻的尼师忍不住问道:“大师,这三类人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有的,而且非常明显。”

大师点头道:“ 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颠倒了修行的本意 。”

“修行本来是为了断除贪嗔痴,他们却在修行中增长贪嗔痴。”

“挑拣师父过失的人,增长了嗔心;宣扬僧众过失的人,增长了痴心;利用佛法赚钱的人,增长了贪心。”

“更可怕的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觉,认为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

“挑拣师父过失的人觉得自己很有辨别力;宣扬僧众过失的人觉得自己在维护正义;利用佛法赚钱的人觉得自己在弘扬佛法。”

台下的信众听到这里,很多人都若有所思,开始审视自己的修行动机。

有位资深的老居士站起来问道:“大师,这三类人如果不改正,最终会有什么样的果报?”

大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就是我今天要重点开示的内容。”

“根据佛经记载和历代高僧的观察,这三类人的果报确实非常可怕。”

“特别是他们投生畜生道的方式,和普通人造业的果报完全不同。”

“而且,他们在畜生道中要承受的痛苦,也远比普通畜生更加剧烈。”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忽然有位侍者急匆匆地跑到大师身边,在他耳边低声说了几句话。

大师点点头,对台下的信众说:“诸位,看来今天的因缘就到这里。”

“关于这三类修行人具体会遭受什么样的畜生果报,以及他们在畜生道中要承受的特殊痛苦,还有最重要的——如何避免和忏悔这些业障…”

台下的信众都伸长了脖子,迫切地想要听到答案,但大师却在最关键的地方停了下来。

大师深深地看了一眼台下渴求的目光,继续开示这个震撼人心的重要内容。

利用佛法赚黑心钱的人,果报最为惨烈 。”

“佛经中记载,有位比丘贪恋供养,经常向信众索要财物,死后投生为一头水牛。”

“这头水牛天天为那些曾经供养过他的施主拉车犁田,用自己的血汗来偿还前世的债务。”

“更可怕的是,这头水牛有前世的记忆,知道自己曾经是出家人,却无法告诉任何人,只能在痛苦中忏悔。”

“《瑜伽师地论》中明确指出:‘若有沙门婆罗门,以不净心受信施已,当堕恶趣。’”

“这不是威胁,而是因果定律的必然结果。”

台下有位女居士忍不住问道:“大师,那些专门挑拣师父过失的人呢?”

“他们的果报同样可怕。”

大师沉重地说道:“这类人死后多投生为那些专门咬主人的恶犬。”

“为什么?因为他们在人道时就习惯了咬自己的恩人,这个习气带到了畜生道。”

“我见过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个弟子专门找师父的茬,处处与师父作对。”

“后来投生为师父家的一条狗,天天对着师父龇牙咧嘴,但又离不开师父的照顾。”

“这就是最痛苦的地方——明知道师父是恩人,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恶习。”

至于那些专门宣扬僧众过失的人,他们的果报更加特殊 。”

“这类人通常投生为乌鸦或喜鹊,天天发出噪音,搅扰别人的清净。”

“为什么是这些鸟类?因为它们的习性就是喜欢聒噪,到处传播消息。”

“而且这些鸟类的寿命很短,要反复投生很多次,每一次都在重复同样的痛苦。”

大师的声音变得更加沉重:“更可怕的是,这三类人在畜生道中,都保留着人道时的记忆。”

“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曾经是修行人,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堕落,但却无法改变现状。”

“这种精神上的痛苦,远比肉体上的痛苦更加难以忍受。”

有人问道:“大师,他们要在畜生道待多久?”

“这要看他们造业的深浅。”

“一般来说,轻的要几十世,重的要几百世,甚至更久。”

“因为畜生道的众生很难修行,很难积累功德,所以要想重新投生人道,难于登天。”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些陷阱呢?

大师的声音变得温和起来:“最重要的是要时刻反省自己的发心。”

“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常常问自己:我这样做是为了利益众生,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对于师父,我们要 常念师恩,少看过失 。”

“师父就像黄金,即使有点杂质,它仍然是黄金。我们要学会提炼黄金,而不是专挑杂质。”

“对于僧众,我们要 护持三宝,慎言慎行 。”

“看到僧众的功德,要赞叹传播;看到僧众的过失,要智慧处理,不可恶意传播。”

“对于财物,我们要 知足常乐,不贪不取 。”

“佛法是无价之宝,岂能用金钱来衡量?真正的修行人应该视财如粪土。”

如果以前犯过这些错误,还有挽回的机会吗?

大师慈悲地笑了:“当然有,佛法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给每个人改过的机会。”

“首先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生起强烈的惭愧心。”

“然后要在佛菩萨面前真诚忏悔,发愿永不再犯。”

“最后要用实际行动来弥补,比如赞叹师父的功德,护持僧团,如法布施等等。”

忏悔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一念真诚的忏悔,能够消除无量劫的罪业 。”

法会接近尾声,星云大师做了最后的开示:“修行如登山,越往上走,路越窄,越需要小心。

希望大家都能以此为戒,在修行路上步步谨慎,时时反省。

只要我们能够放下妄想执着,以清净心修行,就一定能够成就无上菩提。”‌‌​​‌​‌​​‌‌‌‌​‌​​‌​​​​‌​​‌‌​​​‌​​‌‌​‌​‌‌​​‌‌‌​‌‌​​‌​​​‌‌​​​‌‌‌‌‌​​​‌‌‌‌‌​​​‌‌‌

来源:云水禅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