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调皮”,6.4%中国孩子正被“注意力缺陷”缠上|健康新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8 09:29 1

摘要:8岁的小宇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头脑里总冒出许多新奇想法,像“哪吒和敖丙谁更厉害”“金字塔为何是梯形”等,这些想法不分场合出现,上课时、写作业或和朋友聊天时,他都难以调控。分心虽偶尔能让他暂时逃离枯燥的学习,却更多带来麻烦:成绩波动、频繁闯祸。班主任叮嘱小宇父母要

8岁的小宇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头脑里总冒出许多新奇想法,像“哪吒和敖丙谁更厉害”“金字塔为何是梯形”等,这些想法不分场合出现,上课时、写作业或和朋友聊天时,他都难以调控。分心虽偶尔能让他暂时逃离枯燥的学习,却更多带来麻烦:成绩波动、频繁闯祸。班主任叮嘱小宇父母要管得严些,可父母感到委屈,他们教育孩子很用心却不见效果,不禁困惑:这真的只是调皮吗?

多动症不是“管教不严”导致

小宇父母了解到新华医院牵头开设复杂多动症多学科联合门诊,还在上海率先设立中西医多动症联合门诊,能开展覆盖学龄前到成人的ADHD药物干预与行为训练,便带小宇到该院临床心理科就诊。经系统评估,小宇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父母这才明白,孩子的“不听话”并非故意捣蛋,而是神经发育障碍。他们决定接受规范治疗,在医院、家庭、学校的协作下,孩子的注意力和多动/冲动症状显著改善。

ADHD 是学龄期儿童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晰,目前认为以遗传因素为主要病因,同时受环境因素影响。其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对特殊行为症状的观察描述,核心特征是:持续至少6个月的注意缺陷和/或多动冲动症状,且超出其年龄和智力发育相应的正常差异。

真的是‘管教不严’导致孩子患ADHD吗?其实不然。ADHD本质是神经发育障碍,发病约70%与遗传相关,还受母亲孕前超重和糖尿病、父母生育年龄较大、早产等环境因素影响。家庭过度纵容或严苛会增加症状管理难度,但并非病因。

注意力的“主动”与“被动”

在门诊,医生经常遇到家长一脸疑惑:“我家孩子看电视、玩手机能坐一两个小时,注意力好得很,怎么会是ADHD?”这其实是把“被动注意”和“主动注意”弄混了。

电子屏幕里的内容,是专门设计来抓眼球的——快速切换的画面、不断出现的新奇信息、闯关成功时的即时奖励,这些都像刺激着大脑,不用费劲就能让人盯着看,这叫“被动注意”。但这种专注久了,人会觉得累,因为大脑只是在“被动接受”。

书本上的文字、老师的话语、需要作答的问题,这些刺激的强度远低于电子屏幕,需要主动、有意识地付出努力,抑制来自内心(如想玩手机的冲动)和外界(门外噪音)的干扰,这是主动注意的模式,也是真正反映注意力水平的指标。

ADHD并非“没有注意力”,而是“注意力调控出了问题”。打个比方:他们的大脑像盏“不好用的聚光灯”——想让它照亮课本,好半天对不了焦;好不容易对上了,旁边飞过一只蝴蝶,立马被吸引过去(容易分心)。而且,ADHD孩子面对电子游戏、自己喜欢的玩具时,能专注很久,甚至比同龄孩子更投入;但他们难以在需要自主启动、主动注意、低刺激的任务上保持专注。

安静的孩子可能也“多动”

虽然ADHD患病率不低,但很多家长对它的认识还存在误区。比如把“调皮”和ADHD画等号。若孩子在需遵守规则的场合(如课堂、重要聚会),经提醒能约束行为,‘好动’有界限且可控,则并非多动症。ADHD儿童在需要行为自控的多个场合中(如上课、写作业、吃饭)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即便严厉的惩罚也无济于事,影响学业、社交和家庭生活。

另一个误区是“安静的孩子不会得 ADHD”。其实“多动症”只是俗称,“多动”只是其中一种表现。很多ADHD儿童就是表现为注意缺陷的问题,没有明显的外在多动,但这些孩子看似安静,大脑却杂乱无章或一片茫然。

国际上ADHD患病率约7.2%,我国为6.4%。尽管患病率不低,但我国就诊率和治疗率较低,许多符合诊断的儿童未被识别和恰当干预。家长觉得“孩子长大了,ADHD自然就好了”。数据显示,大多数孩子的多动症状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减轻,甚至消失,可注意缺陷和冲动的问题,往往会一直持续到成年。如果小时候不干预,成年后可能会遇到工作效率低、人际关系紧张等麻烦。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 刘津君(心理治疗师)张劲松(主任医师)

栏目编辑:王蔚 文字编辑:左妍

来源:育儿小行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