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总统重大决策:提议迁都!“没有别的办法”,迁哪?波斯湾?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7 09:30 1

摘要:说到“迁都”,大家别说是地理迷了,就是平常老百姓听了也得捏把汗,谁家敢动这个“大手术”?尤其伊朗那老地方,把首都往南海岸一挪——总统佩泽什基安这话搁新闻里一出来,连平时不关心国际政治的朋友都忍不住多看两眼:老波斯真要动家当了?这不要闹腾出新一轮“风云变色”吗?

说到“迁都”,大家别说是地理迷了,就是平常老百姓听了也得捏把汗,谁家敢动这个“大手术”?尤其伊朗那老地方,把首都往南海岸一挪——总统佩泽什基安这话搁新闻里一出来,连平时不关心国际政治的朋友都忍不住多看两眼:老波斯真要动家当了?这不要闹腾出新一轮“风云变色”吗?

其实,伊朗这片土地老是听天由命,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翻翻过去——你别嫌我唠叨——从波斯帝国那会儿,什么亚历山大、阿拉伯骑兵,弄得波斯人像在大观园里转圈,一遇风浪就得想新招。迁都?那是跟内外混战、帝国兴衰捆一起的,哪儿不是血和火打底?大流士说定都波斯波利斯,转头亚历山大烧成灰,萨珊王朝折腾到了泰西封,结果阿拉伯铁骑又进来了,城墙都塌了。伊朗人小算盘打得精明,首都的位置可从来不是心血来潮,绝对是事关性命的赌博。

德黑兰这地方吧,有点“守老家门”的意思。十几年前我能见到在那儿住了小半辈子的伊朗商人,他总说:“德黑兰像咱家后院,穷是穷,安全有底。”你看,这里地势一瞧就是讲究,靠着阿尔布尔兹山脉,里海那粮仓也近在咫尺。打仗呢不易进,谈生意也有外头人撑腰——以前俄国老哥就是经常在这一带晃悠,“撑场子”。更别说那会儿德黑兰成了首都后,百姓有了信心,觉得波斯人终于有个自己的老巢。

可老巢也有掉链子的时候。现在德黑兰四面楚歌,说好听是1600万人的“伊朗心脏”,说不好听就是“堵的快罢工的发动机”。GDP一半归它,文化政治全是它,但水干了、空气糟了、交通彻底卡壳——老百姓谁不抱怨?城市边上有块叫卡拉季的地方,去年据说地面下陷了几十公分,路边那几个老宅子直接成“危楼”。你想象下,有天睡到半夜,家里突然哐当一声,一层楼变地窖,谁不慌?

我有个同学去年去德黑兰实习,朋友圈发的照片全是沙雾,就像把雾霾袋子倒扣在城市上头。早高峰那条革命大街堵得人仿佛在卡车厂上班,满头大汗地“定点站岗”。这城市病,讲真不是一天能治的。佩泽什基安总统别看平时稳得跟老树根一样,这次一着急,是直接拍桌子:咱走,南下!说搬就搬,外头报纸立刻炸了锅,网上伊朗人也分三六九等地“撕扯”起来。

提到南部海岸,叫人爱也爱恨也恨。那地儿靠着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就在旁边,别说风景,椰树、沙滩、海风全都有,还有石油嘛。说起当年我旁听的一个伊朗水产课,老师都跟学生打趣:“这要再搬首都,未来孩子们都去海边上学。”可换个角度看,这“度假天堂”,谁敢当真选当正儿八经的国家中枢?

第一个大岔子就是安全。南部海岸离霍尔木兹海峡不到百公里,那地方啥概念?全球四分之一以上的石油都得靠它过,更是好多大国瞪眼的热点。美国在那儿各式军舰“溜达”,每天都和伊朗人玩推拉游戏,你首都要搬去门口,这不等于在众人眼皮底下挑刺儿?说白了,一旦真闹起来,首都分分钟变成“广播台”——谁都想抢。

物资方面更是烫手。南海岸这地,工业老底子薄,很多基础东西还得靠外地运来。比如科尔门港,就算如今盖了几个新厂,电力都是靠北部调输,油过去容易,粮和衣可就不那么简单了。我清楚记得2012年霍尔木兹一度紧张,大批货轮“卡壳”,南部港口的仓库里堆的不是货,是百姓的“焦灼”。伊朗人那年过节,很多地方连糖果都供应不足。如果真把全国政治经济要地放在这儿,风险实在高。

再说文化传承。有点像中国的西安到北京那种,搬来搬去,是不是老祖宗的家底都得重新翻找?德黑兰不仅有皇宫、清真寺、古集市——像阿扎迪广场那边,伊朗革命标志性的雕像隔三岔五就有遗憾的游客捡到古碑碎片。南海岸虽有新元素,可你让一个从小在高原盆地长大的诗人,突然改掉生活习惯、去海边找灵感,他未必能写出属于伊朗的韵味。毕竟,一个城市的魂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熬”,不是拍脑门能造出来的。

说穿了,迁都不迁,真不是几句“政策建议”就能敲定的事。德黑兰这两年水荒得厉害,不少公寓里都装了储水桶,家家户户排队接水。地下水挖得太狠,地面沉降,一些老房子墙上裂开缝,一打雷雨水就顺着流进来,钢筋都露了出来。空调一关,尘土飞扬,路上汽车还全是尾气,谁都嫌喘不过气。有次我坐朋友的车绕过德黑兰北边,竟然被尾气熏得头晕,连司机都剜苦:“这哪是活人地,跟矿井没啥区别。”

话说回来,总统不是没有想法。南部虽说人少,环境新,政府想着海洋经济、新港口、能源开发就能带一波,既能“减压”德黑兰,又能把资源重新分配,听着是多好。不少支持的人在伊朗国内社交平台打气:“让南部旺起来,全国都脱胎换骨!”说得热血沸腾。可反对声也不小,尤其是德黑兰本地老人,怕文化断层,怕大搬家后“丢魂”,甚至担心要是出事,老家真的就变没人起舞的空城了。

移还是留,现实怎么都像两条筋,谁都拉不平。这时候,很多“聪明人”也动起了脑筋——比如把大部分政府机构慢慢搬到周边城市,比如沙赫雷贾德、新德黑兰工业区,让老首都专注文化、科研,把人口和经济压力慢慢外流。说实话,这招不新,中国北京上海也用过,大家都是边疏解边提效。像德黑兰周围,近些年开了两条新地铁线,硬是把北部的大学、科技园往外搬,年轻人“打工首选”都在外面兼职,慢慢地,堵车都容易一点了。

有些专家还撺掇,“咱伊朗不妨学以色列,设几套水循环,治治水荒”。我听了觉得有点理想主义,不过雨水收集、海水淡化这些法子,也不是全无希望。只是资金紧,政府投资有限,老百姓更想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空气那边呢,新能源公交一年能换两个批次,新建的小路也设了限行,但德黑兰人习惯用“大众车”,鼓励用电动车,只在部分新区见效。

有时候我坐在手机前看新闻,看见伊朗经理人谈迁都,总觉得有点“赌命”的意思。一边是潮水般的压力,老城市疲惫不堪;另一边是南部海岸新景,承诺满满,但风险同样藏着。“迁都”也好、“疏解”也罢,说到底是伊朗人的一次集体选择,也许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定论的事。谁也不知道,这一回作出决定后,是不是又会像历史上一样,被命运的车轮碾过,卷起新的故事。

也许未来有一天,德黑兰真的变成一个静静的文化之城,南部海岸崭新繁忙,但到底哪座城能代表伊朗那八千年未曾断线的文明根脉?没人能拍胸口保证。这路,还得慢慢走下去。

来源:国际上那些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