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有场大战,规模比这俩都大。1938年夏天,110万将士用命把侵略者拖进泥潭,直接改了抗战走向。现在却没人提,像被压在箱底的旧本子。
提起十四年抗战,你能想到哪些战役?是打光精锐的淞沪会战,还是打破日军神话的台儿庄战役?
但有场大战,规模比这俩都大。1938年夏天,110万将士用命把侵略者拖进泥潭,直接改了抗战走向。现在却没人提,像被压在箱底的旧本子。
这场被忘的大战到底是哪场?为啥它没名气?今天咱们就扒开历史的缝,看看那段不该忘的事。
1938年6月,南京陷了刚半年。日军已经占了华北华东不少地方,气焰特别嚣张。他们说要三个月结束战事,彻底拿下这片土地。
他们盯上了武汉。这座城是长江中游的重镇,既是交通枢纽,也是军事经济中心。拿下武汉,就等于掐住了抗战的脖子。
为了打武汉,日军凑了12个师团、3个旅团,还有几百架飞机、上百艘军舰。总兵力超35万,由畑俊六指挥,分五路往武汉冲。
面对这么猛的敌人,当时的最高军事当局决定保武汉。这不是瞎打,是算过的战略。他们想靠这场仗耗掉日军的力量,为后面的持久战争取时间。
要守武汉,就得调兵。当局把能凑的兵都凑上了,第五战区、第九战区的主力,再加上各地来支援的地方部队。总兵力到了110万,由李宗仁、陈诚分别指挥。
这是抗战以来,双方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的会战。战场跨了安徽、河南、江西、湖北四省,拉了千里长。
有人可能会问,规模这么大,为啥咱们没怎么听过?答案藏在打仗的方式里。
淞沪会战是集中在上海打,台儿庄战役是聚焦在鲁南小镇。武汉会战不一样,战场太散了。
日军要包围武汉,从长江北岸、南岸,还有大别山北麓一起进攻。我方军队得在千里战线上到处设防。每个据点、每条河、每座山,都成了打杀的地方。
这种分散打法,能最大程度耗日军,但也让这场战役没个集中的记忆点。不像四行仓库保卫战、台儿庄大捷那样,能让人一下子记住。
就说长江南岸的马当要塞吧。这里是保卫武汉的第一道门,号称长江天险。
为了守这儿,我方军队早早就修了坚固的工事,还在江里布了好多水雷。1938年6月24日,日军开始猛攻马当要塞。飞机炸,军舰轰,阵地一下就成了火海。
负责防守的是16军,军长李韫珩。将士们抱着跟阵地共存亡的决心,跟日军死拼。战士们躲在掩体里,等日军靠近了就用机枪、手榴弹反击。有的士兵抱着炸药包冲日军坦克,跟敌人同归于尽。
谁都没想到,这场本能撑更久的防御战,毁在一场荒唐的毕业典礼上。
当时李韫珩要表彰在要塞修建里表现好的官兵,决定6月24日办毕业典礼。还请了附近部队的军官来参加。
典礼正开着,日军派了支精锐部队,绕开正面防线,从侧面偷袭了马当要塞的核心阵地。等李韫珩和军官们反应过来,阵地已经被日军占了。
后来部队几次反攻,死了好多人,还是没把马当要塞抢回来。马当一丢,武汉的门户就开了。这也成了武汉会战里让人憋屈的污点,不少人开始质疑这场战役的指挥能力。
不过这场分散的大战里,也有让人热血的英雄故事。万家岭战役就是最亮眼的一个。
1938年9月,日军第106师团单独冲得太靠前,闯进了江西德安的万家岭地区。这儿全是山,地势险,特别适合打伏击。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一眼就瞅到了机会。他马上下令,调第4军、第66军、第74军等部队,把第106师团团团围住。
负责主攻的是74军58师,师长是俞济时。打万家岭核心阵地张古山的时候,58师的将士们遇上了日军的硬抵抗。
日军靠着好地形,修了密密麻麻的碉堡。机枪火力跟下雨似的,我军的冲锋一次次被打退。阵地前躺满了战士的尸体。
这时候,305团团长张灵甫主动请战。他带了一支敢死队,趁着天黑,从日军阵地后面的悬崖爬上去,突然攻占了张古山的制高点。
张灵甫和敢死队的战士们站在张古山上,往山下的日军打。日军这才发现自己陷进去了。
接下来几天,双方在万家岭打得你死我活。每个山头、每座碉堡,都要反复争。战士们渴了喝雨水,饿了啃干粮,受伤了简单包一下就接着打。
最后,在我军的轮番攻击下,日军第106师团几乎被全歼。师团长松浦淳六郎带着少数残兵,狼狈地逃了出去。
万家岭战役是武汉会战里最辉煌的胜利。它不光打破了日军无敌的神话,还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军人的硬气。
可就算有万家岭这样的胜仗,武汉会战的整体战局还是往坏了走。
从6月到10月,四个多月里,双方在千里战线上打了无数次。每场战斗都死了很多人。我方军队靠着人多和硬拼,给日军造成了重创。歼灭日军超4万,打下来一百多架飞机、二十多艘军舰。
但我方的伤亡也有25万。更关键的是,打了四个多月,日军已经从三面包围了武汉。再守下去,只会死更多人,也违背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想法。
1938年10月24日,最高军事当局下令,放弃武汉。所有部队开始有序撤退。10月27日,日军占了武汉。
表面看,日军拿下武汉,好像是赢了。但从战略上看,我方军队才是真的赢了。我们用25万人的伤亡,耗掉了日军的力量,打破了他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
日军从这之后,再也没力气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抗战进入了更久,但也更关键的相持阶段。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疑惑。既然武汉会战的战略意义这么大,为啥会被历史忘了?
除了前面说的战场分散、没记忆点,还有几个更重要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战役的结局不够光鲜。
淞沪会战虽然输了,但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事,成了民族精神的象征。台儿庄战役是正面战场第一次大捷,特别能鼓舞人心。
武汉会战最后是主动撤退的。这种不是胜利的结局,在宣传上本来就吃亏。那个年代需要用胜利来聚人心,大家自然更愿意记那些扬眉吐气的战役,对主动撤退的武汉会战,就少了关注。
第二个原因,历史叙事有选择性。
很长一段时间里,抗战历史的讲述,更多聚焦在标志性战役上。比如淞沪、台儿庄、长沙会战这些。
这些战役要么打得惨,要么有明确的胜利成果,容易写进课本、拍进电影。武汉会战因为规模太大、战线太长,没法用一个简单的故事讲清楚。
这就导致它在历史讲述里慢慢被边缘化。甚至很多人知道万家岭战役,却不知道它是武汉会战的一部分。这种碎片化的记忆,让武汉会战的整体影响力更弱了。
第三个原因,对战略意义的认知有偏差。
很多人评一场战役,习惯用输赢来判断,却忽略了长远影响。武汉会战的价值,不在于有没有守住武汉,而在于它为抗战争取了时间。
正因为这场仗耗了日军的力量,我方才有时间把工业设备、物资和人转移到西南、西北大后方。这为后面的持久战打了基础。
可这种战略层面的意义,不像歼敌多少人、拿下多少阵地那么直观。普通大众很难真的理解,这也让武汉会战的重要性被低估了。
更让人遗憾的是,那些在武汉会战里牺牲的英雄,好多人的名字都没留下来。
在安徽太湖的战斗里,有个叫黄维刚的旅长。他带部队跟日军打了三天三夜,中了好几枪还接着指挥。最后因为伤太重牺牲了,才44岁。
在河南信阳的保卫战里,110师师长彭善带部队硬扛。部队死了一半多,他自己也差点被抓,却从没放弃阵地。
像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他们用命诠释了家国大义,可现在,他们的故事没人提,甚至连个纪念他们的碑都没有。
其实不只是武汉会战,整个抗战历史里,还有好多这样被忘的战役和英雄。
比如1939年的随枣会战、1941年的豫南会战。这些战役打得也惨,也为抗战胜利出了力,却因为各种原因,慢慢从大家的视线里消失了。
我们常说要铭记历史。可如果只记那些标志性的战役,忘了这些隐秘的战斗,这样的铭记算完整吗?
有人可能会说,历史的篇幅有限,不可能记住每场战役、每个英雄。
但我想说,历史不是冰冷的数字和事件堆起来的,是无数活生生的人组成的。那些在武汉会战里牺牲的25万将士,他们也曾是爸妈的孩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
他们为了护着家国,毫不犹豫地走向战场,把命永远留在了1938年的夏天。如果我们忘了他们,忘了这场改了抗战走向的大战,就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也是对历史的不负责。
现在,离武汉会战已经86年了。当年的战场早就平静了。高楼盖过了以前的战壕,车来车往的声音盖过了曾经的枪炮声。
可不能因为时间过去了,就忘了那段悲壮的历史。我们该在课本里,给武汉会战留个位置。让孩子们知道,抗战里还有这么一场大规模的战役。
我们该用纪录片、影视剧,把那些英雄的故事拍出来。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牺牲和付出。
我们更该在当年的战场旧址,修纪念馆和纪念碑。让后人能缅怀先烈,把他们的精神传下去。
你觉得该怎么让这些被忘的抗战历史再被人知道?是加强历史教育,还是靠文艺作品传播?你身边有没有关于武汉会战,或者其他抗战战役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