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说最近又有大人物“塌了房”:河南的朱夏炎,曾经风头无两的台长级人物,如今因为严重违纪违法成了众人指指点点的对象。消息一出,有的单位茶水间里炸了锅,有人说“报应终归是要来的”,也有人感慨:“你说这人哪,怎么就不怕被查呢?”仔细想想,谁没幻想过自己出人头地、呼风
听说最近又有大人物“塌了房”:河南的朱夏炎,曾经风头无两的台长级人物,如今因为严重违纪违法成了众人指指点点的对象。消息一出,有的单位茶水间里炸了锅,有人说“报应终归是要来的”,也有人感慨:“你说这人哪,怎么就不怕被查呢?”仔细想想,谁没幻想过自己出人头地、呼风唤雨,可真当官当到朱夏炎这份儿上,却有人拐了弯,直接把前途堵死在贪念那一张网里。
其实朱夏炎这一路走来,早年的确是让人佩服的。有传他最初进台里,就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小编辑,天天穿着洗白了边的衬衫在台后面熬夜写稿子。那会上面喜欢干、能熬的年轻人,还没那么多套路。可谁知道风水轮流转,有些人升上去,就变得腰板硬了,心也“油滑”了——朱台就是这样慢慢地靠着业务和人脉,上升到河南广电的“一哥”。全省大会议、重大专题,台里从导演到保安,哪个不晓得台长名字,私下见到他要么点头哈腰,要么装作没看见,彼此心知肚明。这种感觉,说句实在话,不少人梦寐以求。
可到了后来,他当权的路子就不怎么光彩了。你看当年西北有个厅局级的老主任,号称“幕后老大”,也是手底下能安排人进出重要岗位,靠批条、打招呼收好处。朱夏炎用的却是另一手,经常在所谓人才交流、项目落地这些事情上留巧劲。小到一个节目换频道,大到新办公大楼项目谁承包——但凡有“灰色地带”,都能成为“生财之道”。听圈里老同事说,以前广播建大楼时,谁家能揽到墙面装饰工程,背后说不清的“感谢费”就不是小数。外界看着光鲜热闹,内部其实蝇营狗苟,人心涣散。像这种用手里的签批权给人办事,换几套房产,带点装修,有什么难的?朱夏炎被查时,内部清理出那么多资产业主,已经算是藏得很深、手法老辣了。
除了下手狠外,朱夏炎平时那种“吃喝用度”也是常人难比。不是别的,光说十年前一次内部年会,传他专门搞了场“台领导专属宴席”,满桌的山珍海味,下属们簇拥着在边上候着,气氛别提多紧张。结果这些费用呢?明明是私人招待,还让下属部门挂账结算,一笔几千、几万地入账,好像一点都不心疼。再说出差,旁边老牌广播站副台曾吐槽——“咱一个河南广电,还搞得跟国际集团似的,光是给台长布置的套间就能顶个小宾馆了”。普通员工外出节衣缩食,台里一把手却能大手大脚,这里头多多少少都埋着病根。
大家都说,中央反腐的浪潮一拨高过一拨。可朱夏炎像是没看见一样,在“反腐风暴”越刮越猛的那几年反而变本加厉,这才最让人想不通。说起来,每次高压督查下来,他临时装得一板一眼,可背后依旧出奇招、走老路。有点像南方某地前两年查出来的文旅局长,“表面一派公事公办,暗地里合同、奖金、自家亲戚齐上阵”,再警觉也根本挡不住权力的惯性。朱夏炎的事情东窗事发,也就是迟早的事,谁都替他捏把汗——要是早点警醒,也许还有转圜地儿。
或许最让台里老同事心寒的,不是他贪了多少,而是把原本应该为公众服务的资源,活生生用来做了自己的“生意”。河南广电这块牌子,几十年风风雨雨,哪怕最难的时候,也维持着一点传承——可偏偏有人把一手好牌打烂。这让我想起陕北早年有个地委宣传部长,也曾号称铁腕治台,结果因为利用选题资源把财路和权力混在一起,没几年就查了出来。其实手里的资源,最后都变成了诱惑。朱夏炎也是,把自己的前途和“朋友们”的利益绑一块,谁还顾得上初心?
当然话又说回来,这些年被查的官员,不是只有朱夏炎一人。前两年江苏某地有个建设局副局长,也是家里房产十几套,挖出来才知道全是以权换钱换的。咱们老百姓看着气不过,也算熬出来口气。可真到单位里说到他们,大伙私底下都只能叹气——“不该走到这一步啊”。人一旦手里有了权,就容易想着怎么捞点自己的好处,忘了自己本来是为谁干活的。
你要说朱夏炎走到今天,是不是“贪心使然”?不能说没别的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制度的笼子扎得还不紧。否则他哪敢明明白白地搞些“小动作”?每次反腐出新案,大家开玩笑——“又是局里大鱼”、“这下得给领导上堂新课了”。实际上,刮风扬尘的时候,大家都知道风向,偏有些人觉得自己能闯过去。可组织和法律的“口袋”,不能让人白白溜走,终归迟早会收网。
让人五味杂陈的是,每查出一位贪官,底下人不全是幸灾乐祸,多的是警觉和焦虑。有人怕自己被牵连,有人惋惜曾经伸出去的手收不回头,还有人想,为什么好好一个台长,最后连给家人留点体面都做不到?官得再大,终究得过自己那一关。可是,天下的朱夏炎又怎么就会一错再错,直到泥潭里爬不出来?
反腐年年有,案子一桩连一桩。不少人心里也明白,要想真正把风气转过来,单靠几个大官落马远远不够。可每处理一次,民声里总有一股“终于治治你们这些当官的”的快意。就像年前甘肃查处的一个县委书记,乡下大爷嘴里嚷嚷:“早就得收拾收拾!”看似轻描淡写,里面的情绪,谁听不出来?
写到这,我也忍不住琢磨——以后还会有多少类似朱夏炎的故事?贪腐分子究竟藏在哪些角落?反腐该怎么才能把根上的病拔净?未必有简单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权力还在,监督和清白就必须时时抓紧。毕竟我们这些普通人关心的,从来都不只是某个名字的下场,更是身边的公平日子能不能保持下去——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