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前后,广西各地的街巷、江边、村口总会亮起点点烛火。这不是普通的灯火,而是广西人延续千年的“接祖宗”习俗——用烛火与纸钱,为远行的先人照亮回家的路,在烟火气中完成一场跨越生死的团圆。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前后,广西各地的街巷、江边、村口总会亮起点点烛火。这不是普通的灯火,而是广西人延续千年的“接祖宗”习俗——用烛火与纸钱,为远行的先人照亮回家的路,在烟火气中完成一场跨越生死的团圆。
在广西,“七月半”从不是冰冷的“鬼节”,而是充满温情的“祖宗节”。据广西民俗学会2023年调研数据显示,全区超85%的城乡家庭会在此时举行祭祀仪式,其中烛火与引路纸是必不可少的“信物”。南宁市民黄阿姨的准备从七月初就开始了:“要选红色烛芯的蜡烛,亮得久;裁好的黄纸折成‘金元宝’,再备上先人爱吃的扣肉、米粉——他们走了几十年,也记挂着家乡味。”
夜幕降临时,仪式便正式开始。在柳州柳江岸边,沿江居民会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纸船上,顺流而下;桂林乡村的村民则在村口小路每隔几步插一支蜡烛,形成“烛火小径”;百色山区的壮胞更会在自家屋檐下挂起串灯,搭配烛火,让光影延伸至山林深处。“蜡烛不能吹灭,要让它自己燃尽,这样先人的路才不会暗。”72岁的壮族老人韦爷爷一边插烛,一边叮嘱孙辈,“我们壮人讲‘根’,先人回来了,家才完整。”
这份仪式感里,藏着广西人对生命的敬畏。今年七月十四,北海银滩附近的社区还组织了“集体祈福”活动,百余户居民共燃千支烛火,烛光照亮了写有“平安”“思念”的木牌。社区主任李姐说:“现在年轻人也爱参与,有人用电子烛灯代替传统蜡烛,既环保又保留了心意。去年我们统计,参与活动的90后占比超30%,老习俗正慢慢‘活’在新世代里。”
不同于部分地区的肃穆,广西的“接祖宗”更像一场“家庭聚会”。祭祀后,全家人围坐吃“祖宗饭”,长辈会讲起先人的故事:“你太爷爷当年从越南跑回广西,带着半袋米养活了全家,现在烛火亮了,他肯定能找到回家的路。”饭香与烛火交织,思念也变得温暖。
如今,这点点烛火不仅照亮了故人归途,更成了广西民俗的一张“名片”。今年有网友将柳州“江灯映烛”的场景发到社交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超2亿次,评论区里,各地网友纷纷感叹:“原来七月半可以这么温情”“广西人把思念藏在烛火里,好戳人”。
烛火明灭间,是广西人从未改变的“念旧”。一支支蜡烛,照亮的不只是夜路,更是血脉的传承——只要烛火还在,先人就从未走远,家乡的根,也永远扎在心里。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