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也没想到,这枚象征美国尊严的物品里,竟藏着一个窃听器,而且已经在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的办公室里,挂了整整八年。
1960年的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美国代表突然举起一枚精致的木制美国国徽,全场哗然。
谁也没想到,这枚象征美国尊严的物品里,竟藏着一个窃听器,而且已经在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的办公室里,挂了整整八年。
更让人震惊的是,这个窃听器不用电池,却能持续传递情报,把美国的核心机密,源源不断地送到苏联手中。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明争暗斗,情报战更是打得火热。
美国在苏联的地盘上设立大使馆,本想作为收集情报的前哨,却没料到,自己早已成了对方的“透明屋”。
这枚藏着窃听器的国徽,成了冷战史上,最著名的情报窃密案例之一,也让一款名为“金唇”的窃听器,从此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要知道,当时的反窃听技术,已经不算落后,美国大使馆每年都会进行多次排查,小到墨水瓶、大到地板砖,几乎所有物品都会更换。
可偏偏这枚国徽被完好保留,甚至后来的大使,还为了搭配它调整办公室装修风格。
能骗过多名美国大使,躲开多次反窃听搜查,这足以说明,“金唇”窃听器的技术含量有多高。
时间倒回1943年,德黑兰会议结束后,斯大林对美国的动向越发警惕,直接下令克格勃,要不惜一切代价,窃听美国驻苏联大使的办公室。
在此之前,苏联一直靠女间谍渗透获取情报,但随着美国人警惕性提高,这种方法越来越难奏效,克格勃急需一种更隐蔽的窃密手段。
接到命令后,克格勃负责人贝利亚,立刻组建了一支跨学科团队,里面有物理学家、材料学家,专门研发新型窃听器。
经过几个月的攻关,1943年12月,贝利亚向斯大林汇报,一款名为“金唇”的窃听器研发成功。
这款设备最大的特点就是“无源”——不用电池,完全靠外部的微波能量驱动,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技术突破。
“金唇”的体积只有硬币大小,主体用钛合金打造,表面还涂了一层和木材折射率一致的涂层。
这样一来,把它嵌入木制品里,从外观上根本看不出任何痕迹。
而且它的工作频率,锁定在800MHz的“工业空白频段”,避开了民用广播和军方常规监测频率,普通的反窃听设备,根本捕捉不到信号。
要把“金唇”送进美国大使馆的核心区域,可不是件容易事。
克格勃先是盯上了美国大使馆对面的一栋居民楼,悄悄把顶层改造成了“微波发射站”,还在墙面加装电磁屏蔽层,防止信号外泄。
底层则安排了克格勃特工,假扮成家庭主妇,每周按时晾晒被褥,其实被褥里藏着微型校准器,为“金唇”后续的信号传输做准备。
接着,克格勃开始筛选窃听器的载体。
他们找了象牙、盾牌、金属雕塑等12种物品做测试,最后经苏联科学院材料研究所检测,发现木制品对射频信号的衰减率最低,只有3%,最适合隐藏“金唇”。
反复斟酌后,他们决定制作一枚美国国徽,既能体现“友好”,又能自然地挂在办公室显眼位置。
1945年2月,机会来了。
苏联宣布在黑海举办“全苏少先队健身营”开营典礼,还以少先队的名义,邀请美国和英国的首脑出席。
克格勃算准,美苏首脑事务繁忙,大概率会派驻苏大使代表参加,而孩子和“友谊”的名义,最容易让人放下戒备。
为了让这场“表演”更逼真,克格勃提前3个月,训练少先队员演唱美国国歌,音准误差严格控制在0.5以内。
典礼当天,美国驻苏联大使哈里曼,果然如约而至。
当稚嫩的美国国歌响起时,哈里曼的警惕心渐渐放松,完全没察觉到,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陷阱”。
随后,四名少先队员,抬着那枚精致的木制美国国徽,走到哈里曼面前。
斯大林的翻译用流利的美式英语,详细介绍国徽的制作工艺——它用了紫檀木、杨木等7种名贵木材拼接,每一处细节都透着用心。
哈里曼看得连连赞叹,问该放在哪里,翻译顺势建议:“挂在您的办公室最合适,这样也能体现美苏友谊。”
就这样,这枚藏着“金唇”的国徽,顺理成章地进入了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的核心区域。
从1945年2月开始,它在大使办公室里一挂就是八年。
期间美国换了四任大使,每任大使到任都会更换办公室物品,却没人动过这枚国徽,“金唇”也因此持续工作了八年。
工作时,对面居民楼顶层的微波发射站,会发出300米范围内的微波脉冲。
“金唇”接收到能量后,内部的振膜,会随着办公室里的声音振动,进而改变电容。
调谐柱再把这些振动,转化为射频反射波,送回苏联的接收设备。
而且它的信号还会每0.1秒切换一次频率,用“伪随机频率跳变”的方式,防止被捕捉,隐蔽性拉满。
最初几年,美国完全没察觉到异常。
1946年到1949年,中情局每年都会对大使馆,进行两次反窃听排查。
但当时的设备,只针对有电池的“有源信号”,对“金唇”这种无源窃听器根本没用。
1948年,他们还引入了“磁场扰动检测仪”,可“金唇”没有金属线圈,检测仪始终显示“无异常”。
直到1951年,事情才有了转机。
英国政府通信总部的一名无线电操作员,在监测苏联微波频段时,意外捕捉到了一个800MHz的反射信号,而且信号来源,正好和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的位置吻合。
他立刻把这个发现告诉美国,美方经过验证,确定这个异常信号,就来自大使馆内部。
为了找到信号源头,1952年9月,美国特工实施了“声控诱捕计划”。
他们让大使在办公室里,朗读一份含特定频率声波的文本,同时拿着“便携式射频分析仪”,在屋里移动监测。
当分析仪靠近那枚美国国徽时,反射信号的强度突然增加了30倍,特工们这才确定,窃听器就藏在国徽里。
拆开国徽后,美国特工发现了那个只有硬币大小的“金唇”,这才明白八年来自己的情报是怎么泄露的。
但这件事太丢面子,美国政府一直捂着没说。
直到1960年,苏联击落了美国的U-2侦察机,还在国际上指责美国搞窃听,美国才在联合国拿出这枚国徽,算是“反将一军”。
“金唇”的出现,也推动了反窃听技术的发展。
美国随后启动了“无源窃听器防御计划”,研发出能检测0.1-1000MHz无源反射信号的“广谱射频反射仪”。
而“金唇”不用电池的无源设计,还成了后来RFID技术的雏形。
50年代,美国雷神公司基于这个原理,研发出首代RFID标签,如今已经广泛用于信用卡、门禁卡等日常物品。
这场持续八年的情报窃密事件,成了冷战的一个缩影。
它不仅展现了当时美苏情报战的激烈程度,更让人们看到,科技在情报领域的重要性。
一枚小小的国徽,一个不用电的窃听器,却在两国博弈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直到今天,还在冷战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夏日旅行攻略#
来源:盛世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