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里有老人、有孩子,有时候一个亲吻,是爱意的表达,也可能是病毒的传递。尤其是家人之间亲密互动多,生病传染的风险就更高。很多人觉得亲吻是小事,根本不会想和生病扯上关系。可一些看着不起眼的小毛病,其实就是这么传开的。
在小宝刚上一年级那年,有次放学路上,他神神秘秘地问他妈妈:“妈妈,接吻会让人生病吗?”他的小脸红得像熟透的苹果。
原来他看到班里有两个小朋友在玩“爸爸妈妈”的游戏,其中一个孩子回家就发烧了。这个问题虽然看起来像个孩子的玩笑,但背后藏着不少大人也没弄明白的健康知识。
家里有老人、有孩子,有时候一个亲吻,是爱意的表达,也可能是病毒的传递。尤其是家人之间亲密互动多,生病传染的风险就更高。很多人觉得亲吻是小事,根本不会想和生病扯上关系。可一些看着不起眼的小毛病,其实就是这么传开的。
那年她婆婆得了单纯疱疹,嘴角起了泡,还以为是上火。她照常亲了亲小孙子额头,结果没两天,小宝嘴边也开始起泡。去医院一查,医生说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就是通过亲吻传染的。很多家庭根本没意识到这种病毒可以这样传播,还误以为只是“火气大”。
医生当时说得很清楚,这种病毒非常常见,成年人感染后可能没什么症状,但传给孩子,就容易引起发热、溃疡、甚至全身不适。孩子免疫系统还没发育成熟,病毒来一波就是一场硬仗。她那几天几乎夜夜不眠,守着发烧的小宝,心疼得眼泪直流。
有些人觉得,嘴巴上的小泡不碍事,擦点药就好。可单纯疱疹病毒一旦进入体内,是无法彻底清除的,它会在神经节里潜伏,一旦免疫力下降,就可能复发。那种“没事亲一下”的想法,其实隐藏着很大的健康隐患。
除了疱疹,有一次她在群里看到邻居发消息,说家里孩子得了腺病毒感染,家里人轮着发烧咳嗽,连老人都没躲过。医生问得很细,才知道老两口在孩子生病前还亲了好几次脸蛋。
腺病毒是通过唾液、飞沫、接触传播的,亲吻当然也包括在内。而且这种病毒一旦进入身体,发烧、喉咙痛、眼睛红、肚子疼都有可能出现。
有位朋友的妈妈特别疼孙子,每次来家里,都要亲个不停。那次孩子刚感冒没几天,大人也开始咳嗽流鼻涕。她本来以为是季节变化惹的祸,直到去医院检查,被告知是腺病毒感染。医生说,这种病毒在幼儿园、小学非常常见,家长接触后通过亲吻、搂抱传给彼此也很容易。
她还记得某年冬天,家里舅舅从外地回来,一见面就抱着孩子猛亲。他当时有点咳嗽,但觉得没什么事儿。一周后,孩子开始持续低烧,咳嗽严重,去医院一查,是EB病毒感染。医生一听家里有人从外地回来,还咳嗽,就猜到了可能是传播源。
EB病毒也叫人类疱疹病毒4型,它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有时候也因为共用餐具、牙刷等传播。这病毒感染后,部分孩子会出现发热、扁桃体肿大、淋巴结肿胀,严重时还会肝脾肿大。大人可能只是轻微不适,但孩子感染后恢复慢,风险高。
那次孩子住了几天院,她整天守在病床边,心力交瘁。她说,最让人后悔的,不是孩子生病,而是原本可以避免的亲吻,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舅舅也自责得不行,一直说以后再也不敢感冒的时候亲孩子了。
还有一次,是她一个朋友的故事。朋友的丈夫常年在外地工作,难得回家一次,一家人都特别开心。那天晚上他亲了亲家里刚满90岁的爷爷,爷爷当时身体还挺硬朗。没想到第二天朋友丈夫开始发烧、腹泻,后面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他平时吃饭快、外卖多,胃一直不好。
幽门螺杆菌是通过口口传播的一种细菌,亲吻、共用餐具、甚至口水污染的食物都可能成为传染源。爷爷没几天也开始胃胀、消化不良。一查,居然也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这类细菌感染在老年人中更危险,因为他们胃黏膜薄、修复慢,一拖可能变成胃炎、胃溃疡。
很多人以为幽门螺杆菌是“脏人才会得”的病,其实它更多时候是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接触传播的。尤其是亲吻小孩嘴巴,或者家长嘴巴嚼食后喂小孩,都是高风险动作。她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因为这样的喂养习惯,让孩子也感染了。
她还记得有次体检,医生说她也携带幽门螺杆菌。她一脸懵,因为她几乎不吃外卖,也不乱吃生食。后来仔细想,她跟婆婆共用餐具、吃饭喜欢夹菜,平常也会亲孩子的嘴巴。这些生活中看不见的小细节,其实就是病毒传播的通道。
医生说得很直白:不是亲吻不能做,而是亲吻也得分场合、分对象、分时机。尤其是身体不舒服、有口腔溃疡、上呼吸道感染时,最好别亲孩子,也别亲老人。家里有抵抗力弱的人,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有些人觉得,咳嗽没事儿,感冒也不碍事,亲一口又不会死。可现实是,很多疾病就是在这种“不当回事”中悄悄传播的。尤其是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免疫系统不像年轻人那么强,一旦感染,恢复期又长,治疗过程也更麻烦。
她后来做了一个小决定:家里人身体不舒服时,不亲吻、不共用碗筷、不用同一条毛巾。孩子也慢慢学会了这个界限意识,知道爱是陪伴、是照顾,不一定非得亲来亲去。
她有次在群里分享这些经历,很多妈妈都说从来没注意过这些细节。一位妈妈说,自己孩子常嘴角溃疡,以为是缺维生素,结果是单纯疱疹反复发作。家里人亲来亲去,病毒就在家里转圈。
有位老人听了她的分享后也改变了习惯,以前逢人就亲的习惯慢慢改成了摸摸头、拍拍肩。表达爱意的方式不止一种,关键是要健康、要安全。她觉得这是全家都该学会的一种“亲情的边界”。
她也告诉孩子,有些爱,是要有分寸的。真正的关心,不是亲得多,而是照顾得细致、保护得周到。尤其是孩子和老人,抵抗力弱,亲吻的“爱”可能变成“病”的开端。
她常说的一句话是:“亲吻不是错,但要在对的时间、对的方式。”有些病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悄悄潜伏在我们的日常里。一个小小的吻,可能是温暖,也可能是风险。
所有家庭都该学会这个简单的道理:情感可以热烈,接触要谨慎。哪怕是最亲的人,也要有基本的卫生意识,尤其是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这不是矫情,是最基本的责任感。
她一直相信,真正健康的家庭,不只是吃得好、睡得香,更是每个日常动作背后的细心和自觉。亲吻是爱的表达,但别忘了,爱也需要有“卫生的边界”。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人体常见病毒传播途径指南》.2023年.
2. 国家疾控中心.《幽门螺杆菌家庭传播与防控手册》.2022年.
3. 中国儿童健康研究中心.《儿童常见病毒感染管理手册》.2021年.
4. 李梅.《家庭亲密行为中的健康风险分析》.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20年.
5.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感染科.《EB病毒与儿童健康关系研究》.2022年.
来源:金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