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专家亢泽峰:开学季防近视!这份护眼清单速收好!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8 10:58 1

摘要:全国首个科普月期间,我们在【学会巡礼】栏目,特邀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主委、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副院长亢泽峰,从日常细节到中西医防控,带来一份权威、实用的护眼指南,帮助孩子们在新学期拥抱明亮未来。

【学会巡礼】

开学季,我们该如何守护孩子的清晰“视”界?

全国首个科普月期间,我们在【学会巡礼】栏目,特邀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主委、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副院长亢泽峰,从日常细节到中西医防控,带来一份权威、实用的护眼指南,帮助孩子们在新学期拥抱明亮未来。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看不清”?

是什么“偷”走了孩子们的视力?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

据统计,近年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已超50%,且呈发病年龄持续提前,近视进展速度加快,高度近视患病率迅猛上升的趋势。目前,全国近视人群总量已突破7亿,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

从行为环境因素来看,孩子们学业压力逐渐增大,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加剧了睫状肌痉挛和眼轴增长。

同时,户外活动时间严重不足,电子屏幕使用过度,远视储备过早消耗,进一步加剧了近视风险。

更让人担忧的是,许多家长对近视问题还存在认知误区。不少家长带孩子时,常常会给孩子玩手机或iPad。结果孩子一玩就上瘾,甚至在门诊中,我还遇到家长一边带孩子看近视,一边还纵容他们玩手机。

有的家长对戴眼镜存在偏见,拒绝散瞳检查,这些都延误了最佳干预时机。的家长抱着“宁可近视100度,也要考试100分”的想法,对孩子的视力问题重视不够。

还有家长认为,反正有激光手术可以矫正近视。然而,激光手术并非一劳永逸,有些患者做完手术几年后,发现视力又下降了,这是因为如果不注意用眼习惯,近视仍可能继续发展。要明确的是,我们采取的各种矫正近视的手段,包括佩戴OK镜(角膜塑形镜),以及进行激光手术等,本质上都是为了控制近视的发生和发展,但它们并不能完全阻断近视的发展进程。因为这些手段只能被称为“矫正术”,而非“治愈术”。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部分孩子不仅存在近视问题,还有脊柱弯曲、肥胖、睡眠障碍等情况。这些问题相互关联,最终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事实上,近视问题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近视率也在上升,中老年人面临老花眼和近视叠加的困扰。所以,近视防控要贯穿人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全面管理。

近视的危害不容忽视。它的发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由低向高,甚至发展为病理性改变的渐进过程。除了影响日常学习和生活,高度近视还可能引发青光眼、视网膜脱落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失明。目前,我国病理性近视患者已突破1000万人,在致盲性眼病谱中攀升至第二位,严重影响国民素质。因此,控制度数增长、避免发展为病理性近视至关重要。此外,近视还具有一定遗传倾向,约8%-40%的近视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

高近视率还影响国防安全和特殊作业,使得合适人选难以选拔,近视防控已上升到国家战略。

我国设定了近视高发地区年降1%、低发地区年降0.5%的目标,但实现难度很大。目前最大的挑战是近视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针对性药物的研发困难。

一份中西医结合“护眼行动清单”

近视防控是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在这场“视力保卫战”中,中西医协同成为破局关键。

作为一名投身中医学习与研究40余年的医者,我承蒙多位名师指点,还系统学习了西医知识,力求在中西医结合诊疗上有所突破。对于护眼,我结合中医经典与现代研究,总结出了一系列实用方法。

“防控近视,须从娃娃抓起,核心是培养健康的生活与用眼习惯。”在我的诊室里和科普活动中,纠正孩子们的握笔姿势是常见的场景。错误的握笔姿势会导致坐姿不正,不仅容易引发近视,还可能造成脊柱侧弯。

为此,我开出了一套“行为处方”,建议大家遵循“20-20-20”法则,即每用眼20分钟,就远眺20英尺(约6米)外20秒以上,以此缓解眼疲劳。

同时,读写姿势要端正,保持“一寸一拳一尺”的读写姿势(指尖离笔尖一寸,胸离桌一拳,眼离书一尺)。

就像军人通过严格训练养成良好习惯一样,孩子正确的握笔姿势能带动坐姿端正,从而预防近视和脊柱侧弯。

此外,保障每日充足睡眠与户外活动。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调节人体节律,有效防控近视。每日户外活动,不仅能刺激有益的多巴胺分泌,从西医角度看能抑制眼轴过快增长,从中医理论讲,则能促进周身“气血”流通,调和身体节律,对视力保护产生积极影响。

这些零成本的行为管理方式,是防控近视最有效且易于推广的手段。同时,这也是预防肥胖、促进心理健康的多赢之举。

作为中医药人,我们的核心任务是传承与创新。面对不同阶段的近视问题,应遵循“中西医协同,分阶干预”的原则,既要传承中医的创新理念,也要吸纳现代科技文明成果。

在近视前期,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通过耳穴压丸、高质量眼保健操、足量户外活动等,尽可能延缓近视发生。

如耳穴压丸通过刺激耳朵上的特定穴位,能起到调节脏腑气血、改善眼部循环的作用。这项技术安全有效,人人可学,是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推广的项目,建议每周双耳交替贴压。

针对普及最广的眼保健操,需用“准确、足时、足量、持久”的高质量操作原则,建议每日两次,每次不少于5分钟。

对已经近视的人群,中西医并重,西医精准验光配镜,中医调理气血,改善眼部微循环。

高度近视阶段,防治结合,重中之重是预防严重并发症。必须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同时结合中药调理,降低视网膜病变等风险。

事实上,佩戴框架眼镜是矫正屈光不正的首选方法,并不会导致近视度数增加。相反,不合适的眼镜或长期不戴眼镜才可能导致视力进一步下降。散瞳验光是国际公认的诊断近视的金标准,散瞳药可以确保验光结果的准确性,对健康的眼睛不会产生损伤。

在科技赋能下,中医眼科正加速现代化转型。我们团队致力于融合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开发出结合耳穴刺激、针灸推拿等技术的综合防控方案。借助现代材料科技,成功研发获二类医疗器械认证的热灸近视治疗仪(用于青少年假性近视和轻度近视的控制),临床效果显著。

我们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与AR技术融入诊疗全流程,构建“数据-设备-临床”智能体系,推动中西医实现融合应用。团队开发的智能眼保健操仪,通过AI精准定位穴位、规范按揉力度,解决儿童操作不准的难题;AI管理平台与AR视觉训练系统则实现对儿童视力的全周期监测与分级干预。

亢泽峰团队研发的智能眼保健操仪。

未来,中医眼科将继续深化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结合,在疾病预测、个性化干预和疗效评估方面发挥更大价值。

如何织就一张全民护眼网?

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主委,我深知青少年近视防控不仅是医疗工作,更是关乎民族未来的社会工程,需要我们以战略眼光和持久耐心去推进。

科普是近视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我们依托中华中医药学会,带领全国中医、中西医眼科专家成立全国眼病科普专家指导组,构建了“政府主导、技术支持、标准引领、多方协作”的科普体系,形成了覆盖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的立体化科普网络。

定期开展科普宣教。针对不同群体,我们采取多样化科普措施:面向学校,开发科普课程,将护眼知识融入教学,通过科普进校园、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提升学生眼健康意识;面向家庭,编制家长指南,建立家校互动平台;面向社区,培训基层医务人员,使其成为科普主力;面向社会,利用权威媒体及新媒体平台发布权威科普信息,扩大科普影响力。

在科普内容与传播成果上,我们持续发力,出版近视防控及眼健康相关科普书籍多部,累计发行40万册,让权威护眼知识以更系统、更易读的形式触达大众。

2024年与央视合作推出《中国中医药大会》眼健康专题节目,累计曝光量超8.1亿次,不仅打破了科普传播的地域与圈层限制,更直接带动相关健康服务与产品的规范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科普宣传形式多样,专业人员参与至关重要。我们搭建教育平台,形成家校共育、医教融合模式。

“基层医生讲实操,三甲专家讲机理。”科普并非简单讲解,不同层次的医生在科普内容和方式上各有侧重,确保科普知识深入人心,真正惠及大众。

“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我们要让中医药防控近视有标可依、有规可循。”自2018年起,我们团队就将标准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我们建立首个中西医近视防控全过程标准体系,填补我国该领域的空白,推动近视防控工作进入规范化、标准化、一体化的新阶段。截至目前,在近视防控、老年眼病防治等领域共发布了8项团体标准,并立项了首个中医眼科技术的国家标准。

今年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一体化综合防控指南》和《儿童青少年眼健康行为管理指南》,为近视防控提供科学指导。未来,我们将继续对标准进行更新和升级,推动中医药文化、理论、技术走向世界。

近视防控非一家之责,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逐年下降”的目标,需要政府、医院、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齐心协力,共同守护孩子们的视力健康。

我们提出“政府主导、节点前移、早防早控、科学干预、预警监控”二十字方针,明确各方责任:家庭是第一责任人,需培养孩子科学用眼习惯;学校要落实“一增一减”,保障户外活动时间;医疗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社区筛查-县级诊断-省级干预”网络;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统筹资源与政策落地。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工作已初见成效。目前,依托中华中医药学会搭建的近视防控协作网络已覆盖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8家医疗机构;项目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累计筛查200万儿童青少年,累计服务4800万人次,成功形成“早筛-早控-早治”闭环。

从医四十载,我见证过太多孩子戴上“小眼镜”的无奈,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我们的努力而拥有清晰“视界”,所有付出都值得。

“视力健康是生命质量的光明基石,守护光明就是守护我们感知世界、创造未来的能力。”我用这句话与大家共勉,这不仅是医者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

对话

01

养成科学的用眼习惯您认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逐年下降”的目标,最关键的突破点在哪里?

最关键的突破点是“早防早治”与“中西医深度融合”。“早防早治”意味着在儿童视觉发育关键期就介入干预,3岁起建立视觉健康档案,动态监测远视储备,通过体质辨识精准锁定高危人群,将干预端口前移至近视发生之前;“中西医融合”则要打破中西医理论与技术壁垒,整合两者优势,形成 1+1>2的防控效能。

02

网络上流传绿色护眼、眼贴防近视等方法,很多家长依赖护眼灯、防蓝光眼镜,这些真的有效吗?

我们看自然的绿色有利于视觉发育,但网络上流传的绿色护眼方法,比如贴一个绿色条、看一个绿色视频等,这只是从心理上给人带来安慰,并没有科学证据表明它们能真正解决问题。

防近视眼贴的设计原理,主要是通过一定作用加速眼部局部的血液循环,有些眼贴可能含有冰片、薄荷等成分,能暂时缓解眼睛干涩等局部问题,但并没有科学研究表明它们能防控近视。

对于护眼灯,我们国家有相关标准。合格的护眼灯可以提供充足、均匀的光线,有助于减少眼睛疲劳,但目前还没有科学研究表明光环境能直接防控近视,只是改善光环境对眼睛健康有好处。所以,在选择护眼灯时,我们要按照国家标准来挑选。

至于防蓝光眼镜,更是缺乏科学依据。现在的眼镜技术已经非常先进,能够滤过很多有害的紫外线。那些过度强调防蓝光等额外功能的宣传,大多是商家的噱头。

03

您师从多位中医名家,他们对您在学术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何影响?

我从事中医眼科事业四十余载,曾师从国医大师唐由之、廖品正等名家,并系统学习西医,始终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与创新。大师们“大医精诚”的品格深深影响了我,使我坚信,医者之道,既要“读经典、做临床”,更须践行“医乃仁术”的济世精神。

在人才培养中,我倡导“跟名师-悟经典-重实践”三位一体的模式:通过师承传授中医思维,精研《审视瑶函》等经典以融汇理论,并结合眼底OCT判读、中西医手术等现代技术推动临床转化,实现学术基因的延续与教学化复制。

中医传承不仅在于学术创新,更重在医德品格的培育。我要求学生在提高疗效的同时,更要“治心”——体恤患者、传递温暖,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服务能力。

当前,青年眼科人才十分短缺。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主委、首批岐黄学者和第七批全国名老中医师承导师,我探索出“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创新机制为保障”的培养路径:通过师带徒、名医工作室强化代际传承;主编创新教材,融汇经典理论与现代科研;依托项目推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良性循环,培育临床、科研与教学复合型人才。

在青海挂职期间,我为青海省人民医院设立了19个硕士点,变“输血”为“造血”,为西部培养并留住了一批骨干人才。

我深信,在一代代中医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医眼科必将走向世界,为全球眼健康贡献中国智慧。

特别鸣谢:中华中医药学会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口 述:亢泽峰

责编:陈尽美

审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宋玉荣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