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或许你没听过“金茂芳”这个名字,但你可能见过她的形象:以金茂芳为人物原型之一的“女拖拉机手”形象,曾被印在第三套人民币的一元纸币上。同时也是石河子“戈壁母亲”雕塑中怀抱婴儿的母亲肖像原型。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嘉妮
或许你没听过“金茂芳”这个名字,但你可能见过她的形象:以金茂芳为人物原型之一的“女拖拉机手”形象,曾被印在第三套人民币的一元纸币上。同时也是石河子“戈壁母亲”雕塑中怀抱婴儿的母亲肖像原型。
8月底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内,参观者络绎不绝。展厅内一辆年代感十足的拖拉机静静陈列,不少参观者与之合影留念,想要定格这份与历史相遇的瞬间。每当参观至此时,讲解员们便会饱含深情地讲述它与金茂芳的故事。
1960年,金茂芳驾驶拖拉机犁地。新疆图片库提供
金茂芳是山东省济宁市邹县人。济宁是革命老区,群众对共产党、解放军感情深厚。“有志青年到边疆去”的号召,如激昂战鼓,唤醒无数热血青年心中的家国情怀。金茂芳说,虽然还不知道新疆在哪里,但在1952年,她毫不犹豫地和济宁市几百名女兵坐上西行的列车。
抵达石河子市,她们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军垦女战士,但眼前的一切让姑娘们惊呆了,满眼只有茫茫戈壁、稀疏芦苇和漫天黄沙。一想到新中国刚刚成立,正是需要人才建设祖国、开发边疆的时候,金茂芳和姑娘们便“安下心、扎下根”,再也没有离开过。
在经过短暂扫盲学习后,金茂芳和女兵们按照要求开始选择工种,当询问金茂芳的工作意愿时,她毫不犹豫地报名选择驾驶拖拉机。
“学开拖拉机?一个女孩子,学什么不好偏得学开拖拉机?”面对质疑,倔强的金茂芳却不以为然。1952年冬天,金茂芳与十几个女兵一起学习拖拉机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3个月后被分配到机耕队开始跟车实习。第一次上拖拉机,尽管金茂芳的心脏跳得如同突突直响的马达,可她坚信,她新的人生已然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开启了。
当时为加快开荒进度,她所在的机组实行一天两班倒,人停车不停,一个班次要干整整12个小时。1954年10月的一天,金茂芳和另外5名女拖拉机手奋战在石河子总场一分场,由于作业地点泉眼多,链轨车不慎掉入泉眼里。6人挖了整整一夜才把机车从泉眼里挖出,当时她们全身都湿透了。
1962年春耕,《新疆日报》记者捕捉到她跪地检修的瞬间:机油染黑脸颊,眼眸却如启明星般明亮。照片旁注:“‘三八红旗手’金茂芳积极向侯正元学习,在春播中出色完成任务。”报道生动地记述:寒霜浸透的冬夜,莫索湾垦区道路冻成冰河。当拖拉机因油管冻结突然熄火,金茂芳扯下棉手套,嘴唇贴上零下四五十摄氏度的金属油管。刺啦一声,皮肉撕裂的痛楚混着血腥味在口腔弥漫,她吐掉带冰碴的血沫继续俯身……
这样的经历实在太多了。正是由于金茂芳的辛苦付出,1958年至1962年,金茂芳连续5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她带领的机车组年年被评为先进机车组。1959年7月,金茂芳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金茂芳创下令人惊叹的闪光记录:7年时间里,累计工作时间33395小时,共完成25.83万个标准亩,相当于20年的工作任务;节约油料52145公斤,机车越过6个大修期,节约费用开支8万多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她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是她对工作的执着和热爱,更是她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1988年12月,金茂芳退休了。退休后的她不肯闲下来,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公益活动,参加中老年歌咏队、秧歌队等,关心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经常到附近各学校给师生们讲石河子的历史,继续关注兵团发展,积极参加兵团组织的各种座谈会、演讲会,为弘扬兵团精神发挥余热。
当有人问她来新疆后悔吗?“从不后悔。”金茂芳坚定地说。当年他们开荒种地,在戈壁滩上建新城,就是为了创造今天的幸福生活。她希望年轻一辈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把新疆建设得更美好。
来源:阿克苏市零距离【x】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