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时候吧,人觉得时间过得慢,但命运拧起来,却一连串没法商量的事。1976年秋天,北京城不下雨,是那种闷热里夹着点哀愁的氛围,谁都说不上为什么,一切就这么沉着。外面天安门广场上能听见零零散散的脚步声,里面却是另一个世界。就在这个时候,毛主席的身体基本已经到了最后
有时候吧,人觉得时间过得慢,但命运拧起来,却一连串没法商量的事。1976年秋天,北京城不下雨,是那种闷热里夹着点哀愁的氛围,谁都说不上为什么,一切就这么沉着。外面天安门广场上能听见零零散散的脚步声,里面却是另一个世界。就在这个时候,毛主席的身体基本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口,有些事真的是谁都挡不住。
其实早在前年,毛主席身体已是摇摇欲坠,偶尔还能在会见外宾的镜头里看到他,但已然与往日的神采猝然不同——眼神有点淡,动作有点慢,笑容也带着疲惫。1976年越到年末,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只是不敢说,他已经不能自己吃饭、穿衣,身边就围着几个当年最信任的工作人员,寸步不离地守着。
那年最叫人心碎的还是1月初。周总理走了,这消息传出来,全国都像是被抽空了底气。很多人其实盼着毛主席能出来,哪怕只是远远地站一下。大家习惯了这对搭档的相濡以沫,不少人觉得,只要主席还在场,天塌下来都有主心骨。可现实没那么温情。跟了毛主席多年的护士王菁,是个心细的人,她当时抬了两个茶杯进屋,刚想开口,毛主席却只是默默看着桌子,眼里淌着两道清泪,没说什么,只摆了摆手。旁边的老张悄悄地守着,没敢出声,空气里都是无声的哀悼。等大家散去,谁都知道,这场追悼会毛主席是没法亲自去了。他想去,但人却不由己。
说起来,毛主席晚年还有个习惯,别人休息他却常常不肯合眼——总让人帮忙把刚出来的报纸、历年文件递到床头,他一边翻着,一边时不时皱个眉、做笔记。连医生都说老头子这劲头真倔,哪像个要安静养病的人。要不是身体完全撑不住,怕是还要亲自东看看西问问。
到8月底,毛主席的病就更加严重了。呼吸时都发着虚声,半边身子没那么灵活,连说话都断断续续。那天晚上,赵主任在病房门口等了半天,等进去才发现他在昏睡,床边放着三本刚翻过的日文杂志和一本俄语教材,都是外交部临时送来的,人还没能看完。抢救团队忙得脚不沾地,一边换药一边调整仪器,身上的管子像蜘蛛网一样连着外面的世界。那种场面,普通人见了怕做梦都不敢想象。
9月7日晚上,毛主席突然醒了一阵,嘴巴里喃喃自语听不清。几个人一惊,赶紧递上笔和纸。其实早些年,毛主席便开始有“写字沟通”的习惯,尤其是病情重了之后。只是这回,他用了好一会才写出来——其实也不是写,只画了三道歪歪扭扭的线,力气用尽了,手都在发抖。大家都看傻了,左思右想猜不出是啥意思。主席见状,索性坚持着又在床沿上敲了三下。三下,三划,大家迷糊了。
这时王菁忽然反应过来,问:“是不是要看三木的消息?”
主席微微点了头,样子好像松了口气。原来他心里还关心日本那边的事情。讲真,毛主席这辈子一向对国际局势敏感极了,连在生命最后几天,仍旧想着日本的选举走向——三木武夫当时正在竞选日本首相,这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外交处境,不得不关心。医护小赵赶紧去翻当日的内参,找了最新的“日本大选简报”递到床边。他老人家躺着静静听,听到有用的细节就轻轻点头,仿佛从没离开过那个掌控风云的舞台。
后来据说,那天一天,主席都在间断地要求看文件、看报纸。早上一次,午饭前又得看一次,哪怕只能撑几分钟。医护人员讲起来都带着复杂情绪——他们是既敬佩又心疼,有的年轻人甚至偷偷掉过眼泪,觉得老人家太累了。另一位资深护士姚明兰曾私下里说,她觉得主席不是在为自己撑着,是在为国家撑着那最后一点气。他没说出口,但大家都明白。这种夜里点灯看报、不眠不休的劲头,真的不是普通人的劲。
再说到毛主席的家事,其实他晚年身边已经没剩几人,亲属来过几次都只能在门外看看,怕影响到病情。有一次,侄子毛远新来探望,他在门口偷偷地塞了两张老照片进病房——一张是青年时期的合影,另一张是主席和江青的生活照。主席看了一眼,却只是淡淡地叹了口气,很快把照片合拢了,叫人收好。这种沉默,后来被人传作是“放下了家国与个人”。但谁知道呢?有时候人活一世,最后心里装的还是天下大事,而不是自己那点名声、情感纠葛。
9月8日晚上,风还是闷。医护团队不停地在病房进出,几十年来最让人紧张的时刻就这么降临了。大家其实已经预感到,不会有奇迹发生。在最后几个钟头,毛主席没再要求看文件,只是安静地闭着眼,偶尔手指动一动。病房里的工作人员也都没敢说话,气氛紧紧箍着。外头的人民,大概也都在默默祈祷吧。有老铁路工人曾跟我讲,他们那几天每天清早都怕听到小区的大喇叭响,因为每次响,都是全国“有大事”。而这一回,大家都觉得,一切任务、理想、斗争,到头来原来都难敌时间。
毛主席走后,老百姓是哭成一片的。有农民讲,那天早晨听到广播,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哭了出来。车站上也有工人扔下扳手,抱在一起闷声流泪。或许只有这一刻,大家才明白什么是“我们失去了一位真正的顶梁柱”。而他的那些还未讲完的话、未批完的文件——或许都是留给后人去琢磨。
多少年过去,主席的那三道线、三下敲,仍被人念叨,说他最后仍在牵挂国家、世界、邻国,也有人说,那其实是他个人心事的隐晦表达。但这都不重要了。我们常说,一个人的身体是会倒下的,但他的精神、他的念头,不会那么容易消失。倒不是要神化他,只是这份一生的拼尽、最后的坚持,确实踩进了很多人的心里,到现在还会让人忍不住哽咽。
有时候我想,如果他还在,会怎么面对今天的世界?会不会一样,夜里点着灯静静地翻报纸,眉头皱着,把自己当成全体老百姓的心思去琢磨?谁知道呢。时代早变了,但那种关心天下苍生的劲头,总归是值得我们留一份敬意和缅怀的。至于他的故事,是不是还会流传?估计永远也讲不完。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