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狭义相对论的两个起点是狭义相对性原理,即所有运动(物理定律)在惯性系平权;和真空光速不变。从此根据洛伦兹变换就能推导出运动物体时间膨胀,即高速运动的物体时间变慢。
相对论不是以时间为核心,而是以运动(物理定律)为核心。时间膨胀效应只是相对论的推论。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起点是狭义相对性原理,即所有运动(物理定律)在惯性系平权;和真空光速不变。从此根据洛伦兹变换就能推导出运动物体时间膨胀,即高速运动的物体时间变慢。
广义相对论的两个起点是等效原理,即局部引力与加速度等效,惯性质量等于引力质量,和广义相对应原理,即所有运动(物理定律)在所有参考系中平权。从此根据史瓦西度规就能推导出大引力场时间变慢。
GPS的成功运行,是爱因斯坦相对论日常的工程学应用之一。如果不进行相对论修正,GPS系统在一天内产生的定位误差就会超过10公里,完全无法使用。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不是绝对的。速度(狭义相对论)和引力(广义相对论)都会影响时间的流逝速率。
对于GPS卫星:
速度效应(狭义相对论):卫星以约14,000 km/h的高速绕地球运动。根据狭义相对论,运动速度越快,时间流逝越慢。因此,卫星上的钟会比地面上的钟走得慢。引力效应(广义相对论):卫星位于地表上方约20,200公里的中地球轨道,所处的地球引力场比地面弱得多。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越强,时间流逝越慢。因此,地面上的钟比卫星上的钟走得慢(因为地面引力更强)。这两个效应作用方向相反,但引力效应(使卫星钟变快)远大于速度效应(使卫星钟变慢)。
最终净结果: 星载原子钟比地面上的钟每天大约快38微秒。
这个微小的时间差异会被光速(约每秒30万公里)放大:
误差距离 = 光速 × 时间误差 = 3×10⁸ m/s × 38×10⁻⁶ s ≈ 11.4 km/天
这意味着,如果不修正,GPS的定位数据每天会累积超过10公里的误差。
地球自转与引力场对GPS的影响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对速度变化:地球自转导致地表不同纬度的线速度不同,尤其是在赤道地区最快,而两极则为零。高速移动的物体(如飞机或导弹)可能会因为与GPS卫星的相对速度差异而产生定位误差。赤道上的点由于回转半径最大,自转线速度约为每秒466米;而极点的速度则为0。GPS卫星速度也不同:GPS卫星轨道高度约2万公里,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分(半个恒星日),其地心系下的运行速度约为每秒3.9公里。这个速度远大于地球自转的速度。科里奥利力和离心力:这些惯性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轨迹,尤其是对于高速运动的目标,可能影响GPS信号的接收和处理。地球形状的不规则性:地球的非均匀性导致重力场分布不均,赤道的重力比两极小。这种差异影响卫星轨道,可能导致卫星位置预测出现偏差。卫星轨道精度:不均匀的引力场会影响卫星的运行轨迹,进而影响GPS信号的到达时间计算,导致定位误差。它明确规定了整个系统的工作参考系是ECI地心惯性系。
′这个系的定义是:原点在地球质心,坐标轴指向遥远的类星体(可视为固定不变的背景)。
在这个公认的参考系下,每个GPS卫星的速度和位置都是非常确定、可以精确计算和预测的(通过轨道动力学)
同样,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的速度也是确定的(地球自转角速度 × 该点的回转半径)。
所有的时间膨胀计算(狭义:基于速度;广义:基于引力势)都是在这个统一的、明确的地心惯性系中进行的。计算过程中比较的是“在地心系中,卫星上的钟”和“在地心系中,地面上的标准钟”的走时速率差异。
这个差异(净效应约+38.6 μs/天)是一个确定的、可计算的值,与卫星和地面点的相对运动有关,而与地心系本身相对于银河系的速度无关。
GPS的时间校正同时考虑了两种相对论效应:
A. 狭义相对论效应(速度导致时间变慢)
在地心惯性系看来,GPS卫星原子钟因为高速运动(每秒3.9公里),会比地面的钟跑得慢。
这个效应导致卫星上的钟每天大约慢 7.2 微秒。
B. 广义相对论效应(引力导致时间变快)
同样在地心惯性系看来,GPS卫星所处位置的引力场(约为地球表面的1/4)比地面弱得多。广义相对论指出,引力越弱,时间流逝得越快。
这个效应导致卫星上的钟每天大约快 45.7 微秒。
GPS系统时间并不是某个具体原子钟的时间,而是一个理论上的时间基准。这个基准被定义在ECI系中。
ECI地心惯性系ECI 是 Earth-Centered Inertial 的缩写,中文译为 地心惯性系。它是一个理论上的参考系,其定义如下:
1. 原点(Origin):位于地球的质心。
2. 坐标轴方向(Orientation):它的三个坐标轴指向宇宙中遥远的、被认为是“固定”的恒星或类星体。通常,Z轴与地球的自转轴对齐,X轴指向春分点方向。
ECI系不随地球自转。 它提供了一个全局的、统一的、近似的惯性参考系。在这个系中,牛顿第一定律和狭义相对论可以非常精确地应用,而无需考虑地球自转带来的复杂离心力、科里奥利力等非惯性效应。
在ECI系中,地球表面每一个点、每一颗GPS卫星都拥有一个完全确定、可精确计算的速度和位置。
GPS卫星:在ECI系中它的轨道是确定的开普勒椭圆轨道,其速度约为3.9 km/s,这个值是明确且不变的。
地球表面:在ECI系中地球在自转。因此赤道上的一个点正在以约466 m/s的速度运动,而极点上的点速度则为0。任何一个纬度的速度都可以通过公式 速度 = 地球自转角速度 × 该点到自转轴的垂直距离(回转半径) 精确计算出来。
银河系、太阳系的复杂运动,在ECI系中被“屏蔽”了。 因为ECI的坐标轴是锁死在天球上的,地球质心本身也在ECI系中以约30 km/s的速度公转。但正如之前所说,这个速度是地心系整体的运动,GPS卫星和地面钟相对于地心(ECI系的原点) 的速度才是计算它们之间相对论效应的关键。那些更高级别的共同运动在计算相对时间差时相互抵消了。
GPS系统时间并不是某个具体原子钟的时间,而是一个理论上的时间基准。这个基准被定义在ECI系中。
我们可以假想在ECI系中、地球质心处(引力势为某个值)、静止(速度为零)的一个理想原子钟所走的时间。这就是GPS的“坐标时”。
所有其他的钟(无论是卫星上的还是地面的),都需要计算它们相对于这个理想基准钟的时间流逝速率差。
在ECI系中、地球质心处(引力势为某个值)、静止(速度为零)的一个理想原子钟所走的时间。这就是GPS的“坐标时”。所有其他的钟(无论是卫星上的还是地面的),都需要计算它们相对于这个理想基准钟的时间流逝速率差。
卫星广播它自己的、已经经过ECI系下预校正的时间信号。
位于ECI系中不同速度点(如赤道和极点)的用户,接收到这个统一的时间信号。
用户接收机的芯片内置了定位算法。这个算法模型已经知道用户在ECI系中也有一个速度,因此用户自身的本地时钟也存在一个极其微小的相对论效应。
这个用户本地效应的修正,是在最终的解算方程中完成的,而不是要求卫星为不同地方提供不同的时间。
卫星提供统一的ECI系时间标尺,接收机利用这个标尺和多个卫星的信号,解算出自己的位置,并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修正了自身的微小效应。
应用ECI地心惯性系,所有的计算都有了统一的标尺:
狭义相对论修正(速度时间膨胀):在ECI系中,比较“高速运动的卫星钟”和“假想在地心静止的基准钟”的速率。计算得出卫星钟每天约慢7.2微秒。
广义相对论修正(引力时间膨胀):在ECI系中,比较“处于高轨道弱引力场的卫星钟”和“处于地心强引力场的基准钟”的速率。计算得出卫星钟每天约快45.7微秒。
净效应与预校正:综合效应是卫星钟每天快38.6微秒。
两个参考系下的时钟对比
1. 对卫星钟(Space Vehicle Clock -- SV Clock):
卫星钟是指安装在每一颗GPS卫星上的高精度原子钟(如铯原子钟或铷原子钟)。它的角色:它是导航信号的源头。卫星的所有信号(测距码、导航电文)都由它产生并发射。它的“滴答”速率直接决定了信号发射时间的准确性。狭义相对论效应(速度):由于它相对于ECI系高速运动(~3.9 km/s),它的钟会变慢-7.2 μs/天
广义相对论效应(引力):由于它处于处于距离地表约2万公里的高空,所处的引力势比地面高(负值更小)。它的钟会变快+45.7 μs/天
净效应:+38.5 μs/天 (更快)
2. 对地面钟(Ground Clock) / 系统时间基准:
地面钟是指构成GPS系统时间(GPST)基准的那些钟。它们是由分布在全球监测站上的多个高精度原子钟组和主控站的主钟共同维护和定义的。它的角色:它是整个GPS系统的时间基准或参考标准。所有卫星钟的时间都需要与这个“地面钟”定义的系统时间保持一致。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把“标准尺”,用来衡量卫星钟的快慢。狭义相对论效应(速度):由于它相对于ECI系运动(赤道约0.465 km/s),它的钟也会变慢,但效应极小,约 -0.1 μs/天
广义相对论效应(引力):它们位于地球表面,由于它处于较低引力势,处于地球引力场的“底部”,引力势最低(负值最大)相对强引力场,它的钟会变慢。
净效应:地面钟的净效应是轻微的变慢。
但关键点在于:GPS系统时间(GPST)本身就定义在这个“地面钟”的速率上。也就是说,整个系统接纳了这个“地面钟”的速率作为标准。因此,我们关心的是卫星钟相对于这个“地面标准”的偏差,而不是“地面标准”本身相对于理想惯性钟的偏差。
简单的类比:
卫星钟:像一个制作精良但走得偏快的手表。地面钟:像中央电视台报时使用的、被法律和公众认定为国家标准时间的那个钟。ECI系中的理想钟:像一个存在于理论中的、绝对完美的钟。我们的目标是:让那块“偏快的手表”(卫星钟)显示的时间,和“中央电视台报时”(地面钟/系统时间)完全一致。
计算偏差:我们通过理论(相对论)计算出,这块“手表”每天会比“央视时间”快38.6微秒。实施校正:于是我们在出厂前,就直接把这块手表的机芯调慢一个相应的量(硬件调频),让它理论上和“央视时间”同步。微调:由于手表运行还有微小波动(轨道偏心),我们需要每天根据情况微调(软件修正)。至于“央视时间”本身和那个“理论绝对完美的钟”相比是快了还是慢了零点几微秒,对于“让全国所有手表和央视时间对齐”这个工程目标来说,是次要的。因为全国都已经以“央视时间”为准了。
最终结论
“卫星钟快38.6μs/天” 的意思是:在ECI统一参考系下,卫星上的物理原子钟 比 由地面原子钟组定义的GPS系统时间 每天快38.6微秒。这个偏差是必须修正的,否则定位会失效。而“地面钟”本身的微小偏差,则被吸收为系统时间定义的一部分,在用户端的定位算法中会被间接处理掉。在卫星发射前,就人为地将卫星原子钟的基准频率从10.23 MHz 调慢到 10.22999999543 MHz。这个微小的调整(-4.465 × 10⁻¹⁰)恰好抵消了+38.6 μs/天的净效应。这样,从地心惯性系的角度看,调整后的卫星钟就和地面的钟“同步”了。
所以,正是通过明智地选择并严格遵循ECI这个参考系,才使得应用相对论对GPS进行精确的时间校正成为可能,甚至不可或缺。 这不是理论的缺陷,而是理论强大力量的体现。
计算一颗在轨GPS卫星上的原子钟,每天相对于地面原子钟会快多少或慢多少。
· 参考系:地心惯性系(ECI)。所有速度和位置都是在此系中测量。
· 已知常数:
· 地球质量 M = 5.974 × 10²⁴ kg
· 万有引力常数 G = 6.67430 × 10⁻¹¹ m³ kg⁻¹ s⁻²
· 光速 c = 2.99792458 × 10⁸ m/s
· 地球自转角速度 ω = 7.2921150 × 10⁻⁵ rad/s
· 地球赤道半径 Rₑ = 6,378,137 m
· 假设轨道:为简化计算,假设GPS卫星为圆轨道。
· 轨道半径 rₛ = 26,560,000 m (即高度约20,200 km)
· 地面观察点:选择一个位于赤道上的地面站。这在ECI系中拥有最大的自转速度
1. 计算卫星的轨道速度 vₛ
在ECI系中,卫星受到的地球引力提供其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G M m / rₛ² = m vₛ² / rₛ
解得卫星速度:vₛ = √(G M / rₛ)
· vₛ= √( (6.67430e-11) × (5.974e24) / (2.656e7) )
· vₛ ≈ √( 2.9866e14 / 2.656e7 )
· vₛ ≈ √(1.1247e7)
· vₛ ≈ 3,874 m/s
2. 计算地面站的速度 vₑ
在ECI系中,赤道上的地面站随地球自转做圆周运动,其半径为地球半径 Rₑ。 vₑ = ω × Rₑ
· vₑ = (7.2921150e-5) × (6,378,137)
· vₑ ≈ 465.1 m/s
时间膨胀因子 γ 由洛伦兹因子决定:
γ = 1 / √(1 - v²/c²)
对于v
Δt' - Δt ≈ (Δt) × (1 - (1/γ)) ≈ (Δt) × ( (1/2)(v²/c²) )
这个公式的含义是:运动速度越快的钟,走得越慢。(Δt’) 是运动钟自己的时间,(Δt) 是静止观察者(在ECI系中)的时间。如果运动钟走了 Δt’ 秒,在ECI系看来,它实际花费了更长的 Δt 秒。
1. 狭义相对论效应(速度导致变慢)
· 对卫星钟(相对于ECI系运动速度为 vₛ): 每天变慢的秒数
δtₛᵣ = (½) × (vₛ² / c²) × (1 day)
· vₛ² / c² = (3874)² / (3e8)² ≈ (15.01e6) / (9e16) ≈ 1.668e-10
· δtₛᵣ = (0.5) × (1.668e-10) × (86400 秒)
· δtₛᵣ ≈ -7.21 μs (负号表示变慢)
对地面钟(相对于ECI系运动速度为 vₑ): 每天变慢的秒数
δtₑᵣ = (½) × (vₑ² / c²) × (1 day)
· vₑ² / c² = (465.1)² / (3e8)² ≈ (216,300) / (9e16) ≈ 2.403e-12
· δtₑᵣ = (0.5) × (2.403e-12) × (86400)
· δtₑᵣ ≈ -0.104 μs (这个值很小,但确实存在)
2. 广义相对论效应(引力导致变快)
引力时间膨胀公式: Δt' ≈ Δt × (1 + (ΔΦ / c²))
其中ΔΦ 是引力势差(Φ = -G M / r)。
引力势越高(负得越少),时间过得越快。
· 引力势差:我们需要比较卫星所在处和地面处的引力势。
· 地面处引力势 Φₑ = -G M / Rₑ
· 卫星处引力势 Φₛ = -G M / rₛ
· 因为 rₛ > Rₑ,所以 Φₛ > Φₑ (负得少),卫星处在更高的引力势。
· 卫星钟相对于地面钟每天的速率差为:
δt_ɢʀ = (1 day) × ( (Φₛ - Φₑ) / c² ) δt_ɢʀ
= (86400) × ( ( -G M / rₛ ) - ( -G M / Rₑ ) ) / c² δt_ɢʀ
= (86400) × (G M / c²) × ( (1/Rₑ) - (1/rₛ) )
· 代入数值:
· G M / c² ≈ (6.6743e-11 × 5.974e24) / (9e16) ≈ 4.435e-2 m
· (1/Rₑ - 1/rₛ) ≈ (1/6.378e6 - 1/2.656e7) ≈ (1.568e-7 - 3.765e-8) ≈ 1.191e-7 m⁻¹
· δt_ɢʀ = 86400 × (4.435e-2) × (1.191e-7)
· δt_ɢʀ ≈ 86400 × 5.283e-9
· δt_ɢʀ ≈ +45.7 μs (正号表示卫星钟更快)
现在,从ECI系的视角,综合所有效应,看卫星钟相对于地面钟每天快多少。
1. 卫星钟的总相对论效应:
· 由于速度: -7.21 μs (变慢)
· 由于引力: +45.7 μs (变快)
· 卫星钟自身净效应: (-7.21 + 45.7) = +38.49 μs/天 (更快)
2. 地面钟的效应:
· 经过计算,地面钟因为自转速度,也有一个微小的狭义相对论效应:-0.10 μs/天 (变慢)。
· 这意味着,在ECI系看来,地面的标准钟本身也不是完美的,它比地心处绝对静止的钟要慢一点点。
3. 最终的相对差异: 要比较的是卫星钟和地面钟。
· 卫星钟速率: (1 + 38.49 μs/day)
· 地面钟速率: (1 - 0.10 μs/day) (相对于理想钟)
· 卫星钟相对于地面钟的速率差: δt_total = (+38.49) - (-0.10) = +38.59 μs/天
计算结论通过在这个统一的ECI坐标系中进行计算,得到了一个非常明确且确定的值: 如果不做任何校正,GPS卫星上的原子钟每天会比地面的原子钟快大约38.6微秒。
这个计算结果是普适的。无论地面用户是在赤道(我们例子中的vₑ=465 m/s)还是在极点(vₑ≈0),卫星钟本身的走快效应(+38.6 μs/天)是固定的,因为它只取决于它自己在ECI系中的轨道参数(速度vₛ和半径rₛ)。
因此,工程师们在卫星发射前,就将其原子钟的基准频率从标准的10.23 MHz 降低一个分数因子 F = - (vₛ²/(2c²)) + (ΔΦ/c²) ≈ -4.465 × 10⁻¹⁰,即调整到 10.22999999543 MHz。
这样,在ECI系中观察,被调整后的卫星钟的频率就与地面的标准钟保持一致了。这个校正,完全依赖于在ECI系中进行的相对论精确计算。
三、GPS相对论效应校正的技术规范与工程实现美国政府GPS全球定位技术规范、2步校正策略GPS.gov是美国政府为公众提供关于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官方网站。该网站旨在为政府机构、企业用户、研究人员以及普通公众提供关于GPS的最新资讯、技术规范、政策文件和教育资源。
网站内容涵盖GPS的基本原理、用户接口(如NMEA 0183、RTCM等)、信号规范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
网站地址:https://www.gps.gov/
IS-GPS-200是GPS系统的重要技术文档,它严格定义了GPS卫星向全球用户广播的信号格式、编码方式、调制方法、电文结构、时间系统等所有接口细节。任何公司或机构想要制造能够接收和解码GPS信号的设备(如手机、车载导航仪、测绘接收机),都必须严格按照这份文件的规定来设计。作为公开文档,供公众免费访问,促进GPS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创新。
文档链接:https://www.gps.gov/technical/icwg/IS-GPS-200N.pdf
在IS-GPS-200文档的3.3.1.1节,它清晰地解释了相对论效应“硬件校正”是如何实现的。
“The L-band signals shall be contained within two 20.46 - MHz bands centered about L1 and L2.”
解释:GPS使用L1(1575.42 MHz)和L2(1227.6 MHz)两个频段发射信号。每个频段的信号带宽是20.46 MHz。“The carrier frequencies for the L1 and L2 signals shall be coherently derived from a common frequency source within the SV.”
解释:卫星(Space Vehicle, SV)上所有的信号频率(载波、测距码等)都来自于同一个基准频率源(通常是高精度的原子钟,如铯钟或铷钟)。这保证了所有信号之间的相干性,简化了接收机的设计。“The nominal frequency of this source -- as it appears to an observer on the ground -- is 10.23 MHz.”
解释:这是设计目标。从地面用户的角度来看,希望卫星的基准频率名义上是 10.23 MHz。这样,由它派生出的所有信号(如P码的码速率就是10.23 Mcps)都会有一个整齐的整数关系,便于处理。“The SV carrier frequency and clock rates -- as they would appear to an observer located in the SV -- are offset to compensate for relativistic effects.”
解释:这是核心。为了达到上述“从地面看是10.23 MHz”的目标,在卫星本体上,人们主动地、人为地将这个基准频率源调整到一个偏移了的值。这个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校正相对论效应(relativistic effects)。如果一个观察者就在卫星上测量这个钟的频率,他测到的值不是10.23 MHz。“The clock rates are offset by Δf/f = -4.4647E - 10,”
解释:这里给出了校正的相对量。频率偏移量(Δf)与标称频率(f)的比值为 -4.4647 × 10⁻¹⁰。这个负数表示频率被降低了。“equivalent to a change in the P - code chipping rate of 10.23 MHz offset by a Δf = -4.5674E - 3 Hz.”
解释:这是上述相对偏移量的绝对数值计算。用标称频率10.23 MHz乘以那个比率:Δf = 10.23 × 10⁶ Hz × (-4.4647 × 10⁻¹⁰) ≈ -0.0045674 Hz
所以,卫星上的钟的实际频率被设置成了 10.23 MHz - 0.0045674 Hz。
“This is equal to 10.22999999543 MHz.”
解释:这就是最终结果。卫星上原子钟的实际物理输出频率被精确地设置为 10.22999999543 MHz。这个看似奇怪的数字,就是为了让地面用户接收并计算后,等效于接收到一个频率为完美10.23 MHz的时钟发出的信号。“The nominal carrier frequencies (f₀) shall be 1575.42 MHz, and 1227.6 MHz for L1 and L2, respectively.”
解释:L1和L2的载波频率也是由那个被调整后的基准频率源倍频产生的。- L1 = 154 × 10.22999999543 MHz ≈ 1575.42 MHz
- L2 = 120 × 10.22999999543 MHz ≈ 1227.6 MHz
因为基准频率被调低了,所以派生出的载波频率也比用10.23 MHz倍频出来的结果略低一点,但这个“略低”正好校正了相对论效应,使得地面观测到的频率恰好是设计的名义值。
结论:这份官方文档印证了之前的讨论:
常数项校正在卫星上完成:那“每天38微秒”的修正,是通过物理上直接调低卫星钟的振荡频率来实现的。这是一个硬件措施。软件处理剩余部分:GPS用户端接收机软件(如RTKLIB)只需要处理由于轨道偏心导致的、未被硬件校正掉的、周期性变化的微小部分。这就是在后面 ephemeris.c 文件中看到的那行代码的任务。文档中的这段文字,正是连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用户手中GPS导航设备的最关键的桥梁。它体现了人类如何将物理理论,转化为精确的工程技术规范。
GPS系统对相对论效应的校正正是通过在两个不同位置、以不同方式实施的步骤完成相对论效应校正的,即这是一个两步校正策略:
第一步:硬件校正(针对常数项 -- 上面一节的描述)问题:根据广义相对论,即使是一个完美的圆形轨道,卫星钟也会比地面钟每天快约 38微秒(一个固定、巨大的常数偏差)。解决方案:在卫星发射前,从物理硬件上直接将原子钟的基准频率从 10.23 MHz 调低至 10.22999999543 MHz。位置:GPS卫星性质:硬件层面、一次性设置内容:在卫星发射前,将其原子钟的基准频率从标称的10.23 MHz永久性地降低至10.22999999543 MHz。目的:校正由于卫星运动(狭义相对论)和地球引力场(广义相对论)带来的固定不变的、平均的(即“常数项”) 相对论效应。这个步骤消除了绝大部分(约38微秒/天)的系统性偏差。结果:这个巨大的、固定的相对论效应被校正掉了。从地面观测者的视角看,卫星钟的“名义频率”就是正确的10.23 MHz了第二步:软件校正(针对周期性项--下面这节20.3.3.3.3.1的描述)剩余问题:由于第一步校正假设的卫星轨道是正圆,但实际轨道是椭圆而非正圆(存在偏心率 e)。卫星的速度和所在处的引力势会随着它在轨道上的位置(近地点、远地点)而变化。这导致相对论效应并非常数,而是还会另外产生一个周期性变化的、较小的残余误差。解决方案:这个残余误差无法通过卫星上的固定硬件校正,必须由用户接收机实时计算。实现方式:正如IS-GPS-200文档所述,用户使用公式 Δtr = F * e * √A * sin(Ek) 来计算这个周期性相对论修正项,并将其加入到总的钟差修正中。位置:地面上的每一个GPS接收机性质:软件层面、实时计算内容:接收机根据从卫星信号中解码出的轨道参数(偏心率e、偏近点角Ek等),使用公式 实时计算。目的:校正由于卫星轨道偏心导致的、随时间周期性变化的(即“周期性项”) 相对论残余效应。这个步骤修正了剩余的、较小的(约几十纳秒量级的)波动误差。结果:接收机最终精确地消除了所有相对论效应的影响,得到了纯净的GPS系统时间。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PNT) 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
北斗系统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和欧盟的Galileo并称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GNSS)。
下面这段来自北斗导航系统官方网站发布的接口控制文件,即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2017年发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公开服务信号B1C(1.0版)中文版》7.5.2节,页码32页,公式7-3相对论校正项的内容,定义了北斗接收机在计算精确时间时必须执行的“用户算法”,其中就包括必须自行计算相对论效应修正(Δₜᵣ)。
这清晰地表明,北斗公式与GPS的公式在形式上非常相似,都包含轨道偏心率e、长半轴A的平方根和偏近点角Ek的正弦值乘积。常数F的计算方式也一致,都是-2√μ / c²。
这说明北斗系统与GP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在处理相对论效应时采用了相同的物理原理、数学模型和类似的两步修正策略。
文档地址:http://www.beidou.gov.cn/yw/xwzx/201712/t20171226_11002.html
GNSS 的中文全称是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 是总称,指的是包括美国的GPS、中国的北斗、俄罗斯的GLONASS和欧盟的Galileo在内的所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系统已经在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正式提供全球服务。这意味着,在全球任何地方,都能接收到北斗卫星的信号。任何一个旨在提供全球性、完整性和高性能的GNSS软件或硬件项目,如果不支持北斗,就相当于主动放弃了一个由数十颗高性能卫星组成的巨大资源池,其定位能力(尤其是精度、速度和可靠性)会大打折扣。
开源项目中包含北斗的开源代码,因为北斗已是全球不可或缺的导航基础设施,任何追求高性能和全球兼容性的GNSS软件/硬件项目都必须支持它。
开源文档地址: https://www.rtklib.com/
源代码地址:https://github.com/tomojitakasu/RTKLIB/tree/rtklib_2.4.3
下面这段代码来自 RTKLIB 的 ephemeris.c 文件,主要用于计算北斗 GEO 卫星的特殊位置以及所有卫星的钟差,其中包含了相对论效应修正(即上面提到的“第二步用户校正”)的实现。
钟差计算:*dts=eph->f0+eph->f1*tk+eph->f2*tk*tk;这行代码使用星历中提供的钟差参数(af0, af1, af2 对应代码中的 f0, f1, f2)来计算卫星钟相对于北斗系统时间的钟差初始值。这是一个二次多项式模型,用于拟合卫星钟的偏差、频漂和老化。相对论修正(用户端校正):*dts-=2.0*sqrt(mu*eph->A)*eph->e*sinE/SQR(CLIGHT);这行代码正是所说的“第二步用户校正”的具体实现。为什么需要它:正如之前讨论的,卫星星历中的钟差参数 (f0, f1, f2) 已经移除了相对论效应的常数项部分(通过硬件预调频),但并未包含由于卫星轨道偏心导致的周期性相对论效应。这部分必须由用户接收机实时计算并校正。物理意义:这个公式 Δtr = -2 * sqrt(mu * A) * e * sinE / c² 是计算周期性相对论效应的标准公式。它源于广义相对论,修正了由于卫星在椭圆轨道上运行速度变化和引力位变化对星载原子钟计时率的影响。效果:执行这行代码后,变量 *dts 中存储的钟差值才是经过完全相对论修正后的、可用于高精度定位计算的最终卫星钟差。这段代码展示了RTKLIB如何通过软件精确实现GNSS定位中的两个关键步骤:
精确的卫星位置计算:特别是对北斗GEO卫星进行了符合其系统定义的特殊处理。精确的卫星钟差计算:包含了至关重要的相对论周期性效应修正。代码确保了用户接收机能够校正卫星钟的周期性变化,从而获得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结果。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高精度运行,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从深邃的物理理论走向大规模工程应用的一座光辉里程碑。本文系统地探讨了相对论效应在GPS及其他GNSS系统中的应用,揭示了其从理论基石到技术实现的全过程。
核心要点总结:
理论基石不可撼动:狭义相对论(基于光速不变与相对性原理)与广义相对论(基于等效原理与广义协变性)并非抽象思辨,而是精确描述了时间、速度与引力之间的本质联系。GPS卫星钟与地面钟的速率差异(净效应约+38.6 μs/天)是这一理论的直接预言,若不修正,将导致日均超10公里的定位误差,使系统失效。统一的参考系是计算的基石:地心惯性坐标系(ECI)的选择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全局框架。在此系中,地球质心为原点,坐标轴指向惯性空间,卫星与地面的速度和位置得以精确界定,所有相对论计算才有了统一、明确的基准。精妙的“两步走”工程策略:硬件预校正(卫星端):通过将星载原子钟基准频率从10.23 MHz精准调低至10.22999999543 MHz,一劳永逸地抵消了绝大部分(常数项)的相对论效应。这是将理论常数转化为工程参数的关键一步。软件实时校正(用户端):针对由轨道偏心率引起的、未被硬件校正的周期性相对论残余效应,由用户接收机根据导航电文中的参数(偏心率e、长半轴A、偏近点角Ek),通过公式 Δtr = F * e * √A * sin(Ek) 进行实时计算并修正。这一步确保了最终授时和定位的极致精度。全球共识与开源实现:这一修正策略已成为全球GNSS领域的标准实践。美国的GPS(IS-GPS-200标准)和中国的北斗系统(B1C接口文件)在其官方技术规范中定义了完全相同的物理模型和用户算法。RTKLIB等开源项目中的代码(如 *dts -= 2.0*sqrt(mu*eph->A)*eph->e*sinE/SQR(CLIGHT);)则是该理论模型在软件中的具体实现,确保了全球开发者都能实现高精度定位。GPS不是一个实验室里的理想实验。它是一个每天都在全球数十亿设备上运行、验证了无数次的工程系统。它的成功运作,直接依赖于相对论计算的正确性。这是相对论最坚实、最无法推翻的证据之一。
GPS及其他GNSS系统的成功,绝非仅仅依赖于高精度的原子钟和复杂的算法,其最深层、最基础的支撑,是现代物理学对时空本质最深刻的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GPS的成功是相对论及其数学工具在工程上的一次完美应用和验证。
它从一个曾被视为“违背直觉”的理论,变成了如今数十亿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可靠的技术基础。这雄辩地证明了:最深刻的物理理论,能够催生出最伟大的工程实践。宇宙没有绝对的时空,但人类凭借相对论这一强大的工具,依然能够在其中构建出精确可靠的时空基准。
来源:若无所思岩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