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 9 月 7 日,日本政坛和媒体圈都炸开锅了。美国白宫突然宣布美日贸易协议正式 “落实”,但这落实的方式可有点特别,既没有双方那种你来我往的礼节性仪式,东京方面也没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同意,而是特朗普直接下了总统行政令,单方面强行推进。不管日本愿不愿意
2025 年 9 月 7 日,日本政坛和媒体圈都炸开锅了。美国白宫突然宣布美日贸易协议正式 “落实”,但这落实的方式可有点特别,既没有双方那种你来我往的礼节性仪式,东京方面也没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同意,而是特朗普直接下了总统行政令,单方面强行推进。不管日本愿不愿意妥协,也不管国会啥意见,特朗普就是要把这协议给推行下去,那姿态就好像在跟全世界说,日本已经没啥拒绝的权力了。
外界普遍觉得,这份美日协议的核心可不只是贸易条款那么简单。美国这是打着经济安全的幌子,实际上是想对日本的部分关键产业和国内市场实现优先准入,然后掠夺利润。更要命的是,日本的外交走向也被彻底捆死了。在执行协议的同时,东京还在美国的授意下,去阻拦多国领导参加北京的九三阅兵,这不是自己把和中国战略对接的路给堵死了嘛。可以说,日本现在不仅要被美国 “收割”,还得冲到第一排,替美国和中国对着干。
就在美日协议 “落地” 的消息公布没多久,日本首相石破茂就召开记者会,宣布要辞去首相一职。表面上说是为了 “避免党内分裂”,但熟悉日本政坛的人都知道,他这是被逼退的。石破茂的问题不在于他的政策,而在于他是个 “派阀孤儿”。在日本政坛,自民党内部的派系网络才是真正的权力中心,像安倍派、麻生派、岸田派、细田派等等,几乎每个首相候选人背后都得有个强大的派系支持。可石破茂是个 “自由人”,既不属于安倍派系,也没靠麻生派,他的政治生涯基本上就是自己一个人硬闯。这就意味着,一旦遇到大佬们联合起来对付他,他的执政基础马上就会崩塌。这次出手最狠的就是 85 岁的麻生太郎,他才不管日本整体的处境呢,他只盯着派系利益和权力分配。对他来说,让石破茂下台可比帮日本解决问题重要多了。
石破茂的离职,并不是日本政策方向的改变,而是日本政治死循环的又一次上演。这种死循环有三个主要特点:首先,首相个人的能动作用很弱,日本是典型的派阀制民主,首相得靠党内多数派才能施政,派系的更替比政策的连贯性更重要;其次,外交路线被锁死了,在冷战遗产和美日安保框架下,日本长期以来都得听从美国的,就连经济方面的重大政策都得看华盛顿的脸色;最后,经济利益分配已经固化了,关键产业的利益早就被大财阀和跨国合作给绑定了,就算首相想调整方向,也会被资本和派系联合起来压制。也就是说,不管谁当首相,只要这个体系不变,日本在地缘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轨迹就很难有根本的改变。
石破茂走了之后,最受关注的接班人是高市早苗和小泉进次郎,这两人的人设和路线可是完全不同。高市早苗是前自民党政调会长,是日本政坛强硬保守派的女性代表。她在对外战略上更倾向于紧跟美国,在国内经济方面,则支持用高科技和国防工业来拉动投资。不过,她和麻生太郎有长期的恩怨,早在 2008 年就曾逼宫麻生,去年参选自民党总裁的时候也没给麻生派任何 “谢票”,所以她在派系中的支持度可不太乐观。小泉进次郎是政治家小泉纯一郎的儿子,形象年轻,还懂得媒体包装,有一定的民意基础。在国际关系上,他擅长用 “改革” 和 “环保” 的旗号来争取舆论支持。但是在核心经济议题和对美关系上,他缺乏有力的路线和团队优势,而且他自己还多次拒绝担任自民党干事长,对权力结构好像兴趣也不高,这就让党内很多人怀疑他是不是真的有执政的意愿。可问题是,不管他们谁上台,在美日协议已经被强行推进的背景下,首相的手脚都已经被捆住了。
从财经的角度来看,这份美日协议更像是日本部分经济主权的转让。比如说,协议里有几条关键条款:美国资本可以优先进入日本,放宽了美企进入日本农业、服务业和科技项目的门槛,在部分领域还实行 “准国民待遇”;在贸易结算和汇率方面,日本不得在短期内通过汇率政策来获取出口竞争优势,这基本上就剥夺了日本央行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干预能力;还有就是防务采购也被绑定了,日本必须在未来五年内追加数百亿美元的美制防务装备采购,这就把日本本土的军工产能给抵消了。这种深度的绑定,让日本的财政赤字、贸易顺差结构以及产业链的自主性都受到了限制。对外,日本被要求在政治上站队,对内又被套上了经济枷锁,这处境简直和 1985 年签下 “广场协议” 的时候一样凶险。
2025 年的美日协议虽然形式上和 1985 年的 “广场协议” 不同,但结果可能都是让日本陷入结构性的被动。美国借着经济互通的名义侵入日本的高利润行业,限制日本的货币政策工具,减少日本应对外需萎缩的能力,还用防务采购来 “反向输血” 美国的军工产业。专家们都说,这一系列操作的本质,就是用制度性的安排把日本的 “让利” 机制给锁住了。
偏偏在这个时候,北京举行了九三阅兵,这不仅展示了中国最新的武器装备,更重要的是向外界传递了中国综合国力和战略纵深稳固的信号。可日本在美国的授意下,通过外交渠道阻拦多个国家参加阅兵,这虽然在短期内赢得了华盛顿的欢心,但却彻底失去了和中国战略缓和的可能。现在中国和俄罗斯在亚欧大陆形成了 “背靠背” 的战略,可日本却被固定在了美国的冷战前沿阵地,成了消耗中国力量的 “前线弃子”。
过去两年,俄日关系虽然说不上友好,但在远东经济、能源合作方面还是有一些苗头的。可俄乌冲突之后,美国强推日本加入对俄制裁,莫斯科也逐渐关闭了和日本的经济通道。现在俄罗斯的 “向东看” 战略已经全面转向中国,在能源、粮食、物流走廊等方面的溢出效应非常明显,日本已经很难再从俄中之间找到外交喘息的空间了。
在地缘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日本国内的经济前景也不容乐观。能源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对俄能源依赖减少之后,日本得从中东和美国高价进口液化天然气和石油,这就让制造业和家庭的电费都上涨了。财政空间也被压缩了,防务采购和对外依赖的增加会进一步推高国债,而日本的公共债务本来就已经超过了 GDP 总量的两倍,风险越来越大。还有就是产业链可能会空心化,美国资本的优先准入和 FTA 细则可能会加速某些高利润环节的外流,让日本本土的价值创造进一步下降。
不管是高市早苗还是小泉进次郎上台,日本下一任首相几乎都不可能改变以下三点:一是继续执行美日协议的核心内容,就算这意味着经济利益的单向让渡;二是在军事战略上更加依赖美国,承担更多亚太前沿部署的成本;三是和中国维持冷对抗的关系,缺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度合作。也就是说,他们只是不同包装的执行者罢了。一旦路径被锁死,个人风格也就只是表面上的差异了。
特朗普强行推进的美日协议,让日本在经济和外交上都失去了回旋的余地。石破茂的辞职,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日本政治格局无法自我突破的一个缩影。如果说 1985 年之后的日本,是被迫进入了 “失去的几十年”,那么 2025 年之后的日本,可能面临的是 “失去选择权的几十年”。
来源:猫眼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