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价格腰斩!隐藏款595元甩卖!黄牛大哥懵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8 11:42 1

摘要:黄牛大哥的朋友圈最近比A股的K线图还刺激——上周三还在晒“LABUBU隐藏款怒赚3000,今晚KTV包厢我包了”,这周直接甩了张“全盘停收,等待牛市”的通知,配图是个泪流满面的表情包。闲鱼上“LABUBU降价”的帖子比奶茶店第二杯半价的广告还刷屏,有人晒出订单

黄牛大哥的朋友圈最近比A股的K线图还刺激——上周三还在晒“LABUBU隐藏款怒赚3000,今晚KTV包厢我包了”,这周直接甩了张“全盘停收,等待牛市”的通知,配图是个泪流满面的表情包。闲鱼上“LABUBU降价”的帖子比奶茶店第二杯半价的广告还刷屏,有人晒出订单截图:“79元原价买的‘N’款,现在挂81元三天没人要,血亏2块,建议报警”,评论区笑成一片:“这2块钱够买包辣条了,心疼一秒钟”。但笑着笑着突然反应过来:潮玩圈这场持续了五年的“盲盒造富梦”,是不是真的要凉透了?

一、从“炒鞋”到“炒盲盒”:资本的套路就像灰太狼抓羊——换汤不换药

要聊LABUBU的暴跌,得先说说潮玩圈这几年的“暴富神话”是怎么来的。你以为现在黄牛大哥们蹲守泡泡玛特门店抢盲盒,和2018年蹲耐克店抢AJ的是同一批人?没错,就是他们!当年炒鞋的套路玩腻了,资本大手一挥:“来,换个赛道,盲盒这东西,年轻人更爱!”

2017年泡泡玛特靠着Molly火出圈时,谁也没想到这小娃娃能变成“理财产品”。那会儿大家买盲盒真叫“为爱发电”:觉得娃娃可爱,抽中喜欢的款能开心一整天,抽到隐藏款能在朋友圈炫耀三天。但资本嗅觉多灵啊,他们发现:盲盒这东西,简直是为“炒作”量身定做的——单价低(59-79元),门槛低,谁都能买;有“隐藏款”设定,自带稀缺性;年轻人爱晒社交平台,天然有传播属性。这不就是“炒鞋2.0”吗?

于是乎,剧本开始上演:先是品牌方搞“饥饿营销”,说“全球限量XX套”“隐藏款概率1/144”;接着黄牛和“鞋狗”们闻风而动,雇人排队抢货,线下门店凌晨就有人搭帐篷,线上用脚本秒空库存;然后二手平台开始“坐庄”,闲鱼、千岛App上,隐藏款价格像坐了火箭——LABUBU四代发售当晚,隐藏款“!”直接被炒到999元,比原价翻了12倍,有人喊出“买到就是赚到,年底换套房”。

你以为这是“市场经济”?拉倒吧,这分明是“资本控盘”。有内部人士偷偷透露:“有些隐藏款根本不是‘限量’,工厂仓库里堆成山,品牌方看二级市场价格太高,就偷偷放货给黄牛,既能赚钱又能维持‘稀缺性’的假象。”就像炒股时庄家左手倒右手,把股价拉上去,等散户接盘了再砸盘——现在LABUBU的暴跌,不就是典型的“割韭菜”现场吗?

二、隐藏款的秘密:你抽的不是盲盒,是资本设的“赌桌”

为什么会有人愿意花1000块买个79块的塑料娃娃?品牌方和黄牛最懂“赌徒心理”。

你去抽盲盒时,心里想的是“万一抽中隐藏款呢?”这和买彩票时想“万一中500万呢”是一个逻辑。品牌方就利用这种心理,把盲盒包装成“低风险高回报”的“理财产品”。他们会在小红书、抖音上推“抽盲盒月入过万”的帖子,找“素人”晒“用隐藏款换了iPhone”的故事,甚至有黄牛在群里发“攻略”:“认准这几个门店,早上8点开门的批次隐藏款概率高!”

但你有没有想过:“隐藏款”的稀缺性,根本是品牌方说了算?就像这次LABUBU四代,发售时说“隐藏款概率1/200”,结果一周后二手平台上“爱心”款遍地都是——有买家晒出开箱视频:“连开5盒都是‘!’,这概率怕不是1/5吧?” 品牌方嘴上说“限量”,背地里印多少、什么时候放货,全看二级市场价格:价格太高了,就多放几个货压压价;价格太低了,就停货制造恐慌。这不就是“坐庄控盘”吗?

更狠的是“社交货币”这招。前几年你要是没在朋友圈晒过盲盒,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年轻人”。小红书上“潮玩收藏家”的笔记里,娃娃摆得整整齐齐,配文“今天也是被LABUBU治愈的一天”,点赞量比明星自拍还高。但你以为大家真的在晒“治愈”?其实是在晒“我能买得起这么多娃娃,我有钱”。就像有人买LV包不是为了装东西,是为了告诉别人“我消费得起奢侈品”。

可现在风向变了。当LABUBU从“社交货币”变成“智商税”,年轻人突然醒了:“我花1000块买个塑料娃娃,到底图啥?” 上周我刷到个帖子,有姑娘说:“之前为了集LABUBU全套,花了8000多,现在二手平台挂6000都没人要,我妈骂我‘疯了,这钱够买个金镯子了’。” 你看,当“社交炫耀”的滤镜碎了,剩下的只有“79块塑料娃娃卖1000块”的荒诞。

三、黄牛的“牛市梦”:以为自己是庄家,结果成了韭菜本菜

这次LABUBU暴跌,最惨的不是普通玩家,是黄牛。

我加过一个“潮玩黄牛群”,群里大哥们以前天天发“收货价”:“LABUBU隐藏款800收,常规款50收”,语气嚣张得像华尔街之狼。有个大哥在群里晒过仓库:几百个盲盒堆成山,配文“这都是下个月的房贷”。结果上周三开始,群里突然安静了,接着有人甩了张截图:“千岛App隐藏款‘!’跌到498了,我800收的,现在卖500都没人要,亏麻了!” 然后群主直接发公告:“LABUBU系列暂停收货,谁爱收谁收,我先撤了。”

你以为黄牛是“割韭菜的镰刀”?其实他们是“被割的韭菜”。品牌方根本不把黄牛放眼里:你高价收货?行啊,我偷偷加印10万个隐藏款,直接把价格砸穿,看你囤的货烂在手里;你想垄断货源?简单,我开线上直播抽盲盒,让玩家直接从品牌方手里买,中间商赚差价?门儿都没有。

更讽刺的是,黄牛们自己也信了“牛市神话”。有个黄牛在群里说:“2021年Molly暴跌时我没抛,后来涨回来了,这次LABUBU肯定也能涨!” 结果呢?2021年那波是品牌方花钱“救市”,这次泡泡玛特股价都跌成啥样了?(2025年上半年泡泡玛特股价从高点跌了60%),哪有钱给黄牛“托底”?

说白了,黄牛就是资本的“工具人”:品牌方需要他们炒高价格,制造“潮玩值钱”的假象;等价格炒到顶点,品牌方自己先套现离场,留下黄牛抱着一堆塑料娃娃哭晕在厕所。

四、“79元”的塑料娃娃,到底值不值1000块?

网友说得最扎心的一句话是:“不理解为啥那么贵,79块的娃娃卖1000块,这钱我买斤车厘子吃不香吗?” 这话问到了点子上:潮玩的“价值”到底在哪?

品牌方会说:“我们卖的是IP,是情感价值!” 可问题是,这些IP有“情感价值”吗?Molly、LABUBU、Dimoo这些娃娃,除了长得好看,有故事吗?有文化内核吗?你能说出Molly的星座、爱好、人生经历吗?不能吧。但你能说出Hello Kitty的生日(11月1日)、好朋友(Daniel)、梦想(成为画家),这才叫“情感价值”——人家有故事,能让你产生共鸣,而不是单纯“长得可爱”。

现在的潮玩IP,更像是“颜值经济”的速食产品:设计师画个大眼睛、圆脸蛋,品牌方包装成“治愈系”,然后靠营销砸钱让年轻人觉得“买它就是有品位”。可颜值这东西,保质期太短了——去年流行“暗黑风”,今年流行“甜妹风”,明年指不定流行啥,你去年囤的“暗黑LABUBU”,今年就成了“过时款”,二手平台上50块都没人要。

反观真正值钱的IP,比如迪士尼的星黛露,人家有动画片、有主题公园、有联名产品,你买星黛露玩偶,买的是“迪士尼童话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这玩偶能涨价”。可现在潮玩圈呢?大家买盲盒时第一反应是“能卖多少钱”,而不是“我喜不喜欢”,这本身就跑偏了。

五、泡沫破了不是坏事:当潮玩回归“玩具”,我们才能真正“为爱发电”

LABUBU暴跌,有人说“潮玩行业要完了”,我倒觉得:这是好事。

泡沫破了,才能挤出“炒作水分”,让潮玩回归“玩具”的本质。你想想,要是盲盒不再是“理财产品”,黄牛不再囤货炒作,79块的娃娃就卖79块,喜欢的人买回去摆桌上看,不喜欢的人路过都不看一眼,这不挺好吗?

就像2019年“炒鞋”泡沫破了之后,现在大家买鞋真叫“买鞋”:喜欢款式就买,不喜欢就不买,没人再关心“这鞋能不能涨价”。潮玩圈也该这样——当“隐藏款”不再是“赚钱工具”,当晒盲盒不再是“炫富”,我们才能真正享受“抽盲盒的快乐”:抽到喜欢的款,开心;抽到不喜欢的,送给朋友;至于价格?管它呢,老娘喜欢就值!

当然,品牌方也该醒醒了。别总想着靠“饥饿营销”“炒作溢价”割韭菜,真本事是把IP做扎实:给娃娃编个故事,拍个动画片,做个小游戏,让大家因为“喜欢这个角色”而买,不是因为“能赚钱”而买。不然下次暴跌的,可能就不是LABUBU,而是整个潮玩行业了。

结尾:别让“理财梦”毁了“小确幸”

最后说个真事:我朋友小A,去年为了抽LABUBU隐藏款,花了3000多块,结果一个没抽中,气得把所有盲盒都扔了。今年LABUBU四代发售,她路过泡泡玛特门店,看到有个小女孩在抽盲盒,抽到喜欢的款开心得跳起来,小女孩妈妈笑着说:“喜欢就好,别想着卖钱啊。” 小A突然跟我说:“其实抽盲盒本来就该这样吧?就是个小玩具,喜欢就买,不喜欢就不买,哪来那么多‘理财’‘赚钱’的破事。”

是啊,我们买个娃娃、抽个盲盒,不就是为了那点“小确幸”吗?为了抽到喜欢的款时的开心,为了摆在家里看到就觉得治愈。可当这“小确幸”被资本包装成“造富神话”,当我们买盲盒时心里想的不是“喜不喜欢”,而是“值不值钱”,那这快乐早就变味了。

LABUBU的暴跌,与其说是“潮玩圈的危机”,不如说是给所有人提了个醒:别让“理财梦”毁了生活里的小美好。下次路过盲盒店,要是真喜欢那个娃娃,就买一个;要是想着“能涨价”,听我一句劝:不如去买张彩票,至少中了还能拿500万,中不了也才亏2块——总比抱着一堆跌成“垃圾股”的塑料娃娃哭强,对吧?

来源:倪卫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