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勒布朗·詹姆斯刚刚结束了他的第15次中国行,然而与此前多次中国行相比,这次活动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的水花似乎小了不少。
勒布朗·詹姆斯刚刚结束了他的第15次中国行,然而与此前多次中国行相比,这次活动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的水花似乎小了不少。
有老球迷翻出2004年乔丹首次中国行的照片做对比,当年上海外滩人山人海,球迷为见飞人一面甚至爬上路灯杆,而今年詹姆斯现身时虽也有粉丝守候,但规模与狂热程度明显不同。
这种反差背后,其实是三个关键因素的改变。
从时代背景到商业定位,再到球迷代际变迁,中国体育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詹姆斯此次中国行完全以回馈球迷为目的,不接商业代言、不搞直播带货,连门票都是免费提供,这在NBA球星来华活动中几乎独此一例。
9月1日晚,詹姆斯中国行成都站免费预约通道开启不过几分钟,数万张门票瞬间被抢空。
但与此同时,网上却出现了另一种声音。 耐克为詹姆斯打造的最新广告引发了争议,片中他头戴皇冠自称“国王”,宣称要“击败所有对手”,遭到不少网友调侃。
更让人意外的是中国行首日发生的情况。当有狂热粉丝和球迷在半夜去追随偶像詹姆斯时,他坐在车里听到他们高呼他的名字却未回应一眼,之后抵达酒店时更是无视周围球迷的存在,直接走向酒店。
第二天晚上原定在外滩举办的活动也被临时取消,让现场球迷倍感失望。
有球迷指责称,如果媒体在场,詹姆斯就不会如此冷漠对待粉丝。
9月4日詹姆斯上海行现场还发生了更令人不快的一幕:外籍保安对球迷怒吼“滚开”。
这一声吼声,把满城的热情直接浇了冷水。 詹姆斯来中国已经是第15次了,按理说这种行程套路大家早就熟悉,上午在东方明珠打卡,下午去上海交大走流程,晚上再转场飞成都。
场内的他依旧亲和,教学生动作,和球迷击掌,画面很暖,但场外的处理却显得生硬。
特别是酒店和学校外围的大批拥趸,一边苦等一张签名合影,一边却只能看到车队一掠而过,最后还被安保用粗口劝退。
这种处理方式与中国观众习惯的“先劝后疏”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外籍保安一声粗话,立马把氛围从粉丝见偶像,变成粉丝被训斥。
更尴尬的是,这事偏偏发生在上海,这座城市讲究体面和分寸,很多球迷宁愿在外面等几个小时,也不会强行冲撞警戒线,氛围原本是可控的。
回望2004年乔丹的中国行,景象截然不同。 当时乔丹来访时,NBA在中国仍处于“神秘巨星”阶段,球迷难得亲眼见到传奇人物。
在乔丹当时所住的北京国际俱乐部门外,每天24小时都有近千名球迷守候在外,无论酒店安保或者警察如何劝诫,都没有人愿意离开半步。
在东方新天地室内举行的Jordan Brand球鞋收藏展中,乔丹走过之处,闪光灯几乎能晃瞎肉眼。
本来要进行公开活动的北京市东单球场,因为球迷已经密布在天桥、树梢、球场围栏上,结果迫于安保压力,不得不临时取消其为数不多的公开露面活动。
但即使活动取消,球迷们没有抱怨和谩骂,而是全场高呼“Jordan! Jordan! Jordan! ”,呐喊声久久不息。
2015年乔丹再次来华时,热度依然不减。当他出现在中国赛深圳站的赛场上时,全场山呼万岁。
在深圳站发布会现场,乔丹将手上那颗篮球抛向了现场的媒体,引起一片哄抢。
有球迷为了见到乔丹,付出了不菲的代价。
从吉林飞到深圳的吴宇,根本不顾骤降的气温,坚持穿着一件猩红的23号球衣,脚上则是一双崭新的黑红配色AJ11球鞋。
他说:“我家里全部都是Jordan Brand的球鞋,从一代到29代,我全都有,有些同款的甚至有七八个配色。 ”
乔丹的粉丝多已是70后、80后,这批人成长于乔丹神话时代,有浓厚情怀加持。
而詹姆斯的核心受众90后、00后,如今娱乐选择多元,游戏、短视频、本土赛事等都在分流关注度。
如今国际球星来华已常态化,光詹姆斯一人就来过15次,更别说库里、杜兰特等球星的频繁造访,球迷自然不再觉得“罕见”。
两人商业定位也不同。 乔丹作为品牌创始人,来访往往带着重大商业发布,而詹姆斯更多是品牌代言人身份。
尤其当下国潮崛起,年轻消费者对国外明星代言逐渐理性,更看重产品本身而非光环效应。
加上NBA近年与中国市场关系波动,联赛热度本身就在调整期。
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实际活动中。 詹姆斯的行程安排紧凑,21点30分就必须飞成都,留给球迷的时间非常有限,与其说是见面,不如说是闪现。
这不是第一次国际巨星在中国行程中因为文化差异出问题。
早些年贝克汉姆校园行也出现人潮踩踏,后来主办方学乖了,安保口径开始更柔和,甚至还有本地志愿者帮忙“翻译情绪”。
但要说詹姆斯完全“遇冷”也不客观。 他的线下活动依旧需要抽签入场,球衣销量仍在榜单前列。
只是相比乔丹时代那种“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如今球星来访更趋于常态化的商业运营。
来源:老马谈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