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在抗战史上的凤凰印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8 12:31 2

摘要: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寇的铁蹄踏碎东北山河;1932年“一·二八”淞沪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接踵而至,日寇的獠牙直逼华北;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的炮声标志日寇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湖南既是抗日前线的血肉屏障,又是战略后方的坚固基石。而湘西凤凰,这座

中共凤凰县委宣传部 凤凰县档案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全面侵华战争的硝烟弥漫九州。赤胆爱国的凤凰人民踊跃投身抗日战场,洒下鲜血,奉献生命,书写了一部悲壮的全民抗战史。

烽烟漫边城,将士竞相出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寇的铁蹄踏碎东北山河;1932年“一·二八”淞沪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接踵而至,日寇的獠牙直逼华北;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的炮声标志日寇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湖南既是抗日前线的血肉屏障,又是战略后方的坚固基石。而湘西凤凰,这座依偎在武陵山脉间的边城,虽距硝烟弥漫的主战场千里之遥,却因“湘黔渝咽喉”的特殊区位,成了连接前线与大后方的生命通道。

凤凰人,自古就有“执干戈卫社稷”的血性。当时的凤凰,15.6万总人口里,两万多名子弟披甲出征,占比达15.5%。可谓:家家有儿郎扛枪,户户盼亲人凯旋。以凤凰儿郎为主组成的128师、暂5师、暂6师三个成建制师,1.28万人奔赴前线,另有1.13万人散入全国各战区。

他们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功勋,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子弟血未凉,浸染旌旗赤

守土有责,是无数凤凰子弟用生命写下的注脚。

枫泾镇之战展现着凤凰子弟的勇猛无畏。枫泾镇——一个位于上海与浙江省嘉善县交界的战略要地。1937年11月9日深夜,128师先头部队382旅763团突袭枫泾镇日军第18师团阵地。他们明知步枪拼不过坦克,但仍攥着大刀摸进街巷,借着夜色把战场拉成近身肉搏的“死局”。苗家汉子惯于山地格斗的身手在此刻成了杀器,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终于把日寇赶出了镇外。

天亮后,日军在空军和炮火的支援下,对763团的阵地狂轰滥炸,接着以步兵冲锋。在留守枫泾镇的刘连长的带领下,官兵殊死奋战,接连打退敌人五六次冲锋。弹尽粮绝后,刘连长在敌群中拉响手榴弹,壮烈殉国。

嘉善阻击战镌刻着凤凰子弟的铮铮铁骨。1937年11月5日,日军第10军主力第18师团直扑嘉善,妄图截断苏嘉铁路,切断淞沪守军的后路,并进犯南京。128师接到命令,3天内完成集结开赴嘉善,在沪杭铁路线上阻击日军,掩护大军后撤。

11月8日,嘉善阻击战打响,根据命令,128师要在嘉善固守4昼夜,以掩护集团军逐次撤离。但顾家齐带领的湘西子弟兵们,以近身白刃肉搏,往返拉锯冲杀,与敌人血战了7天7夜,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铁血幕墙。根据凤凰县档案馆整理的最新数据,嘉善阻击战中128师伤亡官兵2563人,占全师总人数近一半。战后的凤凰城里,白幡从东城门挂到西城门,哭声响彻沱江两岸。

石门之战彰显着凤凰子弟的刚烈不屈。1943年11月8日,日军以两个师团的兵力,分三路对石门县城发起攻击。在日军的攻击下,中国守军第44军溃逃,致使73军侧翼依托尽失,被迫退守石门县城内。14日,日军第3师团第116联队攻入石门城北郊第73军指挥所,致使全军大乱。暂编第5师在石门县城负责阻击日军,掩护73军部分部队向南突围。将士们虽知部队陷入日军重围,但仍临危不惧、沉着应战,置生死于度外,怀着与石门城共存亡之决心,奋勇杀敌。

日军与暂编第5师在川店铺、双溪桥一线展开大战,日军多次猛扑均未得逞,这时日寇疯狂到极点,冒天下之大不韪,违反国际禁令,施放毒气,致使暂编第5师在红土坡的一个加强营、近千人全部壮烈牺牲。战后,日军高级指挥官不得不承认,暂编第5师是“战意坚强、不可轻侮之师”。

在凤凰子弟中,还有一位值得铭记的英雄,那就是空军飞行员田景详。1919年,田景详生于凤凰县城,小时随父旅居长沙、上海。受家庭熏陶,田景详自幼有绘画和音乐天赋,曾考入国立艺术学校学习。但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无心学艺,决定投笔从戎,并考入陆军军官学校。1942年,田景详与战友一道赴美国学习飞行,1944年学成回国,编入中美空军混合团(飞虎队)第3大队28中队。面对数量众多且装备精良的日军敌机,田景详毫不畏惧,他凭借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巧妙地躲避敌机的攻击,同时寻找机会向敌人发起反击,取得了击落敌机三架、击伤一架的优异战绩。

万众一条心,前赴亦后继

除了前线将士的英勇抵抗,凤凰县社会各阶层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以文化、舆论、慈善和实际行动构成了抗战的坚强后盾。

作家周立波主办的《抗战日报》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方针和统一战线政策,在湘西读者中及时传播了党中央的声音。同时,他也以《抗战日报》记者的身份,走访了凤凰、乾城等苗乡,对湘西抗日运动和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书写了《湘西行》和《湘西苗民的过去和风俗》等作品。

社会名流熊希龄与朱庆澜等人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并致电张学良、阎锡山等国民党将领,请求“坚持抗日,挽救国难”,他发出“我辈乃炎黄子孙,有五千年之悠久文化,拥有四万万之众,岂能为区区倭寇之逆种征服之。必须唤起民众,有钱出钱,同仇敌忾,收拾山河”的呼声,并把全部家产捐充慈幼基金,以子然一身,尽国事和慈善,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共产党员朱早观、刘祖春等则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爱国运动,深入基层开展党的宣传与组织工作。1918年,在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下,朱早观只身奔赴黔、滇,参加护国、护法运动,后陆续担任湘西巡防军少校军官、湘鄂赣边军区参谋长等职,为抗日军队的组织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935年,刘祖春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投身“一二·九”等抗日学运及下乡宣传等活动,有力地宣传了抗日救国思想。同时,刘祖春还是湘西最早编写中共党史的人,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宣传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是广大人民写就的,他们或以笔为枪、或以财助战、或以身为旗,共同铸就了凤凰县乃至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精神长城,彰显了超越阶级与职业的全民抗战精神,证明了胜利的基石深植于亿万民众的觉醒与奉献之中。

浩气存天地,历史有回响

沱江的水还在流,凤凰的山仍巍峨。那些1937—1945年间逝去的边城子弟,没能看到胜利的红旗,却用血肉把“不屈”二字刻进了湘西的山石里。

凤凰的抗战史是新中国光明前景里一束滚烫的光,它让我们看见,无论地处边陲还是腹地,无论操着何种乡音,中国人骨血里的“守土卫国”之魂,永远在关键时刻热得发烫。

今日走过凤凰古城的石板路,若听见吊脚楼里传来老辈人讲的抗战故事,那不是陈年旧话,而是2.4万凤凰儿郎湘西子弟用命留下的叮嘱:莫忘来路,方有前程。

来源:湘西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