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子内部 99% 以上都是空的”—— 这是中学物理课本里的常识:原子由原子核(占原子体积的千亿分之一)和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构成,其余空间几乎都是 “虚空”。
“原子内部 99% 以上都是空的”—— 这是中学物理课本里的常识:原子由原子核(占原子体积的千亿分之一)和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构成,其余空间几乎都是 “虚空”。
按这个逻辑,光应该能轻松穿过原子的 “空隙”,让大多数物体变得透明,但现实却是:石头、金属、木材等绝大多数物体都不透明。这种 “原子虚空” 与 “物体不透明” 的矛盾,看似违背直觉,实则藏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深层规律 —— 决定物体是否透明的,不是原子内部的 “空隙大小”,而是光能否绕过或穿过原子的 “电子屏障”。
要解开这个谜题,首先得重新理解原子的 “虚空” 并非 “绝对真空”。
虽然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空间没有实体物质,但存在着 “电子云”—— 这是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形成的 “概率分布区域”,并非像行星绕太阳那样有固定轨道。电子云看似 “稀薄”,却对光有着极强的 “拦截能力”,因为光的本质是电磁波,而电子带负电,会与电磁波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才是决定物体是否透明的核心,而非原子内部的 “空隙”。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三种形式:反射、吸收、散射,大多数物体不透明,正是因为光在与原子作用时,被这三种机制 “拦截”,无法穿透物体。我们可以从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入手,看清这一过程的具体细节。
对金属这类典型的不透明物体而言,“自由电子” 是拦截光的 “主力”。
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不会被原子核牢牢束缚,而是能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形成 “自由电子气”。当光(电磁波)照射到金属表面时,电磁波的电场会推动自由电子做定向振动,振动的电子会释放出与入射光频率相同的电磁波 —— 这就是 “反射光”。
我们看到的金属光泽,本质就是自由电子反射的可见光;同时,部分光的能量会被自由电子吸收,转化为电子的动能(最终变成热能,比如阳光照射下的金属会发烫)。由于自由电子数量极多,光在进入金属表面的瞬间就会被大量反射或吸收,几乎没有机会穿透原子的 “空隙”,因此金属几乎完全不透明。
对非金属不透明物体(如石头、木材、塑料)而言,“电子能级跃迁” 是拦截光的关键。
这类物质的电子被原子核束缚较紧,没有自由电子,但电子存在 “不同能量状态”(即能级)。当光照射时,若光子的能量恰好等于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的能量差,电子就会吸收光子能量,完成跃迁 —— 被吸收的光子无法继续传播,这就是 “选择性吸收”。比如红色物体之所以显红色,是因为它吸收了可见光中的蓝、绿波段光子,只反射红色波段光子;而黑色物体则会吸收几乎所有波段的可见光,没有光子反射或穿透,因此既不透明也显黑色。
即使光子能量不满足能级跃迁条件,也可能被原子或分子散射(比如光遇到尘埃会发生散射),导致传播方向改变,无法直线穿透物体,最终让物体呈现不透明状态。
与之相对,透明物体(如玻璃、水)的特殊之处,在于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被 “最小化”。
以玻璃为例,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₂),硅原子和氧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电子被牢牢束缚在化学键中,无法自由移动,也难以通过 “能级跃迁” 吸收可见光(可见光光子的能量不足以让电子跃迁到更高能级)。当光照射玻璃时,光子不会被大量吸收或反射,而是能在原子的 “电子云间隙” 中穿行 —— 虽然原子内部 99% 是虚空,但光子的传播路径未被电子有效拦截,因此玻璃能保持透明。
不过,玻璃对紫外线不透明,正是因为紫外线光子能量更高,能触发电子能级跃迁,被玻璃吸收。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物质的微观结构密度也会影响透明度。即使是由透明材料构成的物质,若内部存在大量微小空隙或杂质,光也会被散射,变得不透明。比如冰是透明的,但雪花(由大量微小冰晶组成,内部有无数空隙)却是白色不透明的 —— 这是因为光在冰晶之间的空隙中不断反射、散射,无法直线穿透;再比如透明的石英晶体,若被粉碎成石英砂,也会变成白色不透明粉末,原理与雪花类似。这说明,即使原子本身允许光穿透,物质的宏观结构也可能通过 “多次散射” 拦截光,让物体失去透明性。
从量子力学的角度看,光能否穿透物体,还与 “光子的波长” 和 “原子的尺寸” 有关。
原子的直径约为 0.1 纳米,而可见光的波长在 400-760 纳米之间,是原子直径的数千倍。根据波的传播规律,当波的波长远大于障碍物尺寸时,能发生 “衍射”(绕过障碍物传播)—— 但光的波长虽比原子大,却比电子云的 “作用范围” 小,且电子与光的电磁相互作用极强,衍射效应被大幅削弱,光无法像绕过尘埃一样绕过电子云,只能被拦截。这就像大海中的波浪能绕过小石子,却会被防波堤阻挡 —— 电子云就是原子的 “防波堤”,即使原子内部有空隙,也能有效阻挡光的传播。
总结来说,物体是否透明,与原子内部的 “虚空比例” 无关,关键取决于光与原子的 “电子系统” 能否和平共处:若电子能大量吸收、反射或散射光,物体就不透明;若电子对光的拦截作用弱,光能顺利穿透,物体就透明。原子内部的虚空只是微观结构的 “表象”,而电子与光的相互作用,才是决定物体光学性质的 “核心密码”。
下次当你触摸不透明的物体时,不妨想想:你感受到的 “实体感”,不仅来自原子的相互作用力,更来自电子对光的 “拦截”—— 正是这些微小的电子,让光无法穿透物体,也让我们能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原子的虚空从未消失,但电子的 “屏障作用”,让大多数物体保持了不透明的形态,也让我们对 “物质” 的认知,超越了 “实体” 与 “虚空” 的简单对立。
来源:宇宙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