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下课”,学生“主讲”!这所学校的课堂效率不降反升?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8 11:57 3

摘要:“最好的教,就是让学生学会学;最好的学,就是让学生给别人讲。”李镇西老师一语道破教育的真谛,也揭示了学习能力培养的至高境界。

老师“下课”,学生“主讲”!这所学校的课堂效率不降反升?

原创 于阳 校长会

2025年09月08日 06:30 广东

“最好的教,就是让学生学会学;最好的学,就是让学生给别人讲。”李镇西老师一语道破教育的真谛,也揭示了学习能力培养的至高境界。

自我们剖析苏州盛湖学校创新实践的文章引发热议后,众多教育同仁追问的核心正是:如何实现从“教知识”到“育能力”、从“能学”到“会学”乃至“会教”的跃升?

今天,我们聚焦“盛湖奇迹”的四大核心支柱之一——《学生学习所需关键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这套苏派课改独有的能力训练体系,它不仅破解了“想学却不会学而学不会"的恶性循环,更让教育回归本质:用能力筑基,让成功反馈成为最好的老师。

学习的困局:源于“被安排”

我们常说,“学本课堂”的本质就是教学生学,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最终实现有效学习,乐于学、有能力学、懂得如何学,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然而,对大多数学校来说,这是理想状态。在现实中常常难以落地。

现实中,学生往往如同精密机器上的标准化零件,课表、作业、考试安排等均由学校和教师预先设定。这种模式虽然有助于高效应对标准化考试,却无形中持续削弱着学生的学习能力。久而久之,老师们也发现,学生上课越来越无精打采,课堂气氛沉闷,成了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要打破这一僵局,关键就在于学习能力的系统培养。

盛湖学校深刻洞察到,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表象背后,往往是能力缺失的深层困境。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受挫,其内在的热情与主动性终将在持续的无力感中逐渐消磨殆尽。

正如苏派课改高翔主任所深刻指出的:以“让学生上台讲课”为例,部分学生虽有表达的勇气,却缺乏与之匹配的能力支撑。其结果往往是,孩子在讲台上陷入窘迫、不安甚至害怕,不仅不能收获预期的荣誉感,反而体验到挫败与羞愧,严重挫伤其学习兴趣与自尊心。这样的课堂,效率实则不升反降。

同理,众多学校推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最终推不下去,其重要根源之一,正是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当学生缺乏必要的协作、探究、表达等核心素养时,所谓合作便易流于形式,难以持续深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学生切实感受到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并能运用这些能力独立解决学习问题、收获成功的果实时,他们会从中获得强烈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这种源自能力增长的正向反馈,恰恰成为点燃和维持学习动力的核心引擎。

盛湖学校用七年实践验证:当学生通过系统训练掌握"学习元技能",就能够在学习能力的切实提升中重获掌控感与自信心,从而打破消极循环,激活持续学习的内驱力。

硬核实训:能力拆解为量化技能包

盛湖学校的《学生学习所需关键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以其独特的实践性和系统性,在教育领域独树一帜。

它将抽象的“学习能力”概念,精准拆解为12项可量化、可训练、可考核的核心硬技能,层层递进,为学生铺设扎实的能力阶梯:

1. 基础层:举手应答、即时复述、笔记结构化

2. 进阶层:逻辑论证、批判性质疑、知识迁移

3. 高阶层:费曼式讲授、跨学科整合、研究式学习

每日一节的"能力实训课"堪比职场特训:

晨间微课:5分钟即兴演讲,培养思维敏捷度

午间攻擂:小组解题竞赛,强化知识应用能力

黄昏复盘:绘制思维地图,系统化思维

此外,在盛湖学校还定期进行打破常规认知的——学生微课比赛,学生化身讲师站上讲台。没错!不是教师的展示,而是学生之间的教学竞技!每周的周五是6分钟微课比赛,每月进行一次8分钟微课比赛,在盛湖学校已经构建起常态化的技能锤炼场。

为何执着于此?数据是最好的印证:2023年教学实证显示:经过一学期系统参与微课比赛的学生,其知识点讲授的准确率实现了飞跃式进步,从最初的43%飙升至89%!

89%的准确率,标志着学生已能像教师一样精准把握知识内核。费曼讲授的极致实践:比赛是“费曼式讲授”能力的最高阶实战检验,倒逼深度理解与清晰表达。

从输入到输出的升华:学生角色从被动接受者,彻底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和传播者。

正如高翔主任所言:“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职责不止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核心能力,从而让学生会学习、爱上学习。”

讲台交给“小老师”,学习效率破局密钥

如果你走进盛湖学校的课堂,会看到轮流上台担任“小老师”的孩子们,个个阳光自信、落落大方。他们的站姿挺拔、声音洪亮、节奏清晰、语言流畅、板书工整、课堂互动娴熟……其综合素养,甚至超过了许多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

高翔主任不无自豪地分享道:“当孩子们的学习能力真正培养起来,当积极的班级学习氛围成功营造起来时,他们便会跃跃欲试地登上讲台,我班上的孩子,他们既乐意我在场指导,也享受我不在的时候,我不在的时候,他们争着讲课、互当老师!我班上至少有20个孩子能讲得头头是道,连‘石头剪刀布’都用上决定讲课顺序了。这样的学习氛围,怎么可能会学不好呢?”

河北某教育学院院长在盛湖学校观摩后,不禁发出感慨:“如果我们招聘老师的时候,老师的试课有这盛湖这些孩子的水平,那该有多好!”

当然,这些孩子初入盛湖时并非天生如此。这份自信与能力,正是学校系统化培养结出的结果。

盛湖学校的做法是:

双轨实训,聚焦实战:开学的前两个月,盛湖学校每天安排一节学生学习能力实训课程,每周五为讲课PK赛。专注于学习实战技能的提升。这套课程体系秉持务实原则,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全方位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关键能力。

硬核清单,聚力精练:训练内容包括“学生举手应答的技巧、口头表达能力、公开演讲的艺术、讲课的逻辑与条理、站姿的仪态、声音的控制与运用、语言的节奏把握,以及板书的设计与书写” 等。每一项训练都紧扣学习相关的核心能力,力求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人人通关,零掉队:为确保训练效果,盛湖学校实行了严格的过关制度,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通过各项能力的考核,确保人人过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将学生能力实训课程视为教学成功的核心基础,通过这套系统的训练,学生能够更加自信、高效地面对学习挑战,为学业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盛湖学校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坚持:当孩子缺什么,我们就‘训’什么,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为之设计什么样的课程。实践反复证明:当我们清晰设定育人目标,并构建与之真实匹配的培养体系,孩子就能朝我们想要的期待的样子发展。

打造终身学习的元能力

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勤奋不一定能成功,但方向的选择远重于盲目的努力。方向错了,汗水付诸东流;方向对了,努力方能四两拨千斤。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认知水平低再努力也没用。低水平的重复是很难优秀和杰出的。低水平的一万小时定律是不会成功的。

从知识的被动接受到问题的主动探索,这一认知跃迁,恰是当下许多大学生都未能跨越的鸿沟。

盛湖的生动实践印证了费曼的预言:“最好的学习,发生在试图解释的过程中。”当学生习得以“教师视角”解构与重构知识,他们解锁的远不止优异的成绩单,而是知识迁移的敏捷性、终身学习的自驱力,以及创造性解题的元能力。

盛湖孩子们身上所展现的这股主动探索之力,正是盛湖学校 “三维质量观”结出的硕果:

学科质量:不仅关注成绩,更追求增幅的速度与规模,体现高效学习;

状态质量:着力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与自主习惯的养成,激发内在动力;

发展质量:终极目标指向热情开朗、阳光自信、能说会道、能处会交等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

如高主任所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教育的一种美好愿景。但现实中,很多人因苦于没有方法而举步维艰,最终只能不了了之、选择放弃,这是一种痛。”

在AI深刻重塑世界的今天,盛湖的实践回应了“我们就要培养怎样的人”的时代叩问。

盛湖的经验证明,方向明晰、认知升级、能力筑基,方能点燃那驱动终身成长的核心引擎。其探索,值得深思,更值得借鉴。

来源:王营评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