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王汉青做了一个让所有亲友惊讶的决定:放弃城市优越生活,回到家乡金寨县创业。十年过去,他创建的安徽农耕年华有限公司已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值超2000万元。
2015年,王汉青做了一个让所有亲友惊讶的决定:放弃城市优越生活,回到家乡金寨县创业。十年过去,他创建的安徽农耕年华有限公司已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产值超2000万元。
归乡:放不下的山,忘不了的人
生于军人世家的王汉青,自幼秉承“坚韧”家风。部队经历更锤炼出他直面困难、绝不放弃的品格。退伍后,他在城市打拼二十年,成为收入稳定的白领,有温馨的小家,是亲友眼中的“城市精英”。
但2015年回金寨老家过年时,眼前的景象刺痛了他:青壮年外出,留守老人妇女守着薄田,品质极好的香菇、香薯要么低价卖给贩子,要么烂在地里。金寨是革命老区,也是当时的贫困县,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还困在“靠天吃饭”的死循环里。
“我走出了大山,可家乡还在原地。”怀着这份不舍,36岁的他毅然决定返乡创业,投身农业。尽管家人强烈反对,他仍耐心沟通,最终说服他们,流转承包了500亩土地,注册成立了安徽农耕年华有限公司——“农耕年华”,是他对青春的致敬:前半生献给军营,后半生献给土地。
归乡:放不下的山,忘不了的人
初入农业,王汉青才知“理想很满,现实很骨感”。起初试种玉米、山药,但山药虽好,却因为家乡的土壤和环境不适合山药的生长,结果导致山药产量很低,质量也不高,玉米虽然收成不错,但因为是常见作物,销路也成问题。但他没有气馁,反而愈战愈勇,认真调查研究,多方学习技术,他选择了食用菌作为切入点——金寨地处北纬31度,气候湿润,水质清澈,山泉水可直接饮用,是天然的食用菌种植宝地。
但现实很快给了他当头一棒。
第一座山:技术关。
他原以为种蘑菇很简单,结果一上手才发现,温度、湿度、通风、菌种培育……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技术门槛。
他没有退缩,而是走遍全国,拜师学艺。从福建到云南,从山东到东北,蹲在别人的菌棚里当学生,记笔记、问细节、亲手操作,硬是啃下技术硬骨头。
第二座山:销售关。
东西种出来了,却卖不出去。大山阻隔了信息,也阻断了市场。他背着产品跑展销会、进社区、找企业福利采购。“很多人第一次喝大别山的菌汤,说‘从来没喝过这么鲜的’,慢慢就有了回头客。”
但他始终记得一句话:“做农业,不是东西多了卖不掉,而是东西少了没人买。”
他意识到,单靠一产(种植)永远做不大。必须走一二三产业融合之路。
王汉青开始转型:
一产做规模:整合周边农户,统一技术、统一管理,形成年产50万棒的种植能力。
二产做加工:研发香菇脆、香菇牛肉酱、菌汤包等深加工产品,提升附加值。
三产做品牌:打造“农耕年华”品牌,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实现从“土特产”到“商品”的跨越。
“以前卖鲜香菇,一斤只能赚几块钱;做成香菇牛肉酱,一瓶能赚十几块,农户的收入也跟着涨。”现在,农耕年华的产品已经从食用菌拓展到香薯干、瓜篓子、茶油、猪油等几十种,还推出了“伴手礼”系列,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北方人爱吃的香菇牛肉酱,每年线下能卖十几万瓶,还进入了部队采购平台;南方人爱喝的菌汤包,在广州、深圳销量火爆;北上广深的消费者,则偏爱他们的干货香菇、木耳。
“我们的产品覆盖全国,不管是老人、小孩,还是上班族,都能找到喜欢的。”
更关键的是,王汉青创新了销售模式。
线上时代,王汉青看着身边人都在刷抖音、网购,心里动了“做线上”的念头。2018年,他试着开通了淘宝店、抖音号,2023年起,王汉青全面转向线上。但他没有走寻常路——不请网红,而是组织当地村民、大学生一起播。“请网红成本太高,佣金也高,农户赚不到钱。不如让当地人播,他们更懂产品,还能带动就业。”每有新产季,他就组织上百人同时开播,统一话题、同步推广。
例如板栗成熟时,百名主播共同展示采摘与烹制过程,吸引大量关注;大学生助农活动中,4个月内1.2万名学生参与直播,销售额超500万元。这一模式既降低成本,又真正让利农户,带动就业。
“线上直播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要让更多人知道大别山的好产品。”现在,农耕年华的线上渠道覆盖抖音、视频号、832扶贫平台等,线下有金寨乡村振兴馆、上海、江苏、合肥的旗舰店,线上线下销售比例从“线下为主”变成“线上为主”。一场直播下来,好的时候能有几十万收入,产品基本零库存,年底就能卖空。
不忘初心,真正带富乡亲
“我创业的初心,就是带动乡亲们一起富起来。”王汉青始终没忘这句话。这些年,王汉青探索出“公司+扶贫基地+贫困户+三包(包技术、包收购、包销售)”模式,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统一收购和销售保障,彻底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王汉青说:“农民不怕苦,就怕白干。只要让他们看到希望,他们比谁都拼。”
就业上,公司优先招聘留守妇女和老人。每到采摘季节,基地里每天要雇100多个临时工,大多是村里的留守妇女和老人。“她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既能照顾家人,又能赚钱。”83岁的老奶奶,是基地里年龄最大的员工,她手快,每天捡菌菇能赚七八十块,一年下来能赚1万多。
王汉青还特别关注村里的孤寡老人。每年中秋节,他都会带着月饼、水果去当地养老院,这一坚持就是7、8年。“养老院里的老人大多没有亲人,中秋节是团圆节,我想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他还积极参与公益,为乡村学校捐物资,为困难家庭提供就业岗位。在他看来,企业不是孤立的经济体,而是社会的一部分。“你赚了钱,就要回馈社会。这不是施舍,是责任。”
历经风雨,更懂坚守与风控
十年创业,王汉青没少经历“至暗时刻”。
2017年大雪,新建的3000平厂房一夜压塌,200多万投入、满厂房的菌棒设备全毁;次年高温,50多万棒香菇菌棒坏死,有人劝他“别干了”,连农户都怕他跑路。但他说“人在,希望就在”:找政府申请无息贷款,向朋友借钱,重新建厂房、买菌棒,慢慢恢复生产。
2020年疫情,菌菇成熟却没人采摘,只能烂在棚里,损失上百万。他又紧急联系线上平台,组织“无接触配送”,发起“助农抗疫”活动,总算稳住局面。经历过这些,他更重视风险防控:现在所有产品投保,出问题保险公司先行赔付;基地完善防灾设施,把“靠天吃饭”的风险降到最低。
如今,他把目光投向“药食同源”:金寨环境适合种天麻,他和安徽农业大学合作3、4年,研发“无土种植天麻”技术,搞室内云仓种植,解决传统种植产量不稳定的问题,预计明年投产。“现在人越来越注重健康,这会是金寨的新名片。”
当然,他也有烦恼——人才短缺。
“农村留不住年轻人,直播运营、剪辑人才难招”,他开出高薪、提供住宿社保,效果有限,只能自己培训村民学直播,“慢是慢了点,但能解燃眉之急”。他也盼着政府多出台政策,鼓励更多年轻人返乡,“农村需要新鲜血液,有年轻人,乡村振兴才有真希望”。
“我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回农村创业。”王汉青说,他经常给大学生讲自己的创业故事,还提供免费的实习基地,“农村有广阔的天地,只要你肯实干,就能做出成绩”。
王汉青不是富豪,也不是网红。他只是一个普通的退伍军人,一个不愿看着家乡落后的普通人。在全国,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的返乡创业者,他们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带着对农业的情怀,在农村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他们可能会遇到困难,可能会经历失败,但他们从未放弃,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背后,是家乡的期盼,是乡村振兴的希望。
愿更多人能关注新农人,支持乡村振兴;愿更多像王汉青一样的创业者,能在农村实现自己的梦想;愿每一寸土地,都能焕发新的生机。
来源:品牌农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