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深处的课堂之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8 13:46 1

摘要:课堂,成了改革的主阵地。鄂托克旗与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合作,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抓手,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以师生教与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为关键,以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为手段,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从零散探索走向系统深化。

鄂托克旗的课堂教学改革,曾在探索、中止、重启的循环中踟蹰多年。

转折始于2021年,鄂托克旗第十六次党代会召开,明确将教育放到民生之首,作出了“一心一意办好鄂托克教育”的战略部署。

课堂,成了改革的主阵地。鄂托克旗与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合作,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抓手,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以师生教与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为关键,以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为手段,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从零散探索走向系统深化。

如今,学生敢于表达、善于倾听,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触角在一次次讨论与反思中延展,越来越多的身影在课堂上绽放着成长的活力;教师不再迷茫、倦怠,在“教有所思”中重拾职业自信与专业成长;家长目睹着孩子的变化,心中多了几分笃定,对教育的信心愈发充盈。课堂之变,不只是教学技法的转变,还是教育关系的重塑,更是回应教育期盼、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支点。

这场课堂教学改革,仍在路上,但鄂托克旗已迈出决定性一步。

破冰:始于中学的课堂改革探索

从鄂尔多斯市出发,驱车两百多公里,直至漫无边际的草原在视野中渐渐消退,鄂托克旗的乌兰镇才终于在一片房屋与绿树间显露。乌兰镇中学——镇上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一度面临着“塌方式”的下滑。优秀生源与教师大量外流,教学质量日渐下滑,课堂流于形式,学生学习兴趣寥寥。

2020年,曾担任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一中学校长的徐斌,受聘来到了乌兰镇中学任校长。在他看来,没有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就没有教学相长的学习成效,于是规范学生行为管理成了他上任后的首要工作。学校推行“三不制度”,要求学生不能带手机、不能吸烟、不能吃垃圾食品。

徐斌坦言,旗内的多个学校曾断断续续推行过课堂教学改革,但因理念更新难、教师观念滞后、缺乏持续支持,导致改革反复搁浅,教育每况愈下,“大家看不到教育的希望。”

2021年,鄂托克旗确立了“两年夯基础、三年初见成效、五年上台阶、六年大见成效”的目标,课堂改革是其中的突破口之一。

同时,经过学校领导班子一年的精心管理,乌兰镇中学的校风和学风焕然一新。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始了课堂教学改革,引入“导学型自主高效课堂”,与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的名校对接,借鉴其课改经验,形成了以“知识链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馈总结”为核心的课堂模式。但在推进过程中,一些理念和实操层面的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

2023年,乌兰镇中学的相关领导及教师前往西安参加培训,接触到了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这一由陕西师范大学教师、西北地区课改名校及部分市、县教育局共同发起的公益性区域课改组织,给了他们极大的启发。一同参加培训的副校长乔海明坦言:“很震撼,原来课堂还可以是这样的。”

随后,乌兰镇中学率先引入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资源,确立了“专家引领、专业课改机构指导课改”的校本课改模式,并在鄂托克旗教育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员参与、全学科铺开、全面推进改革。

在专家指引下,乌兰镇中学构建了“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新范式。所谓“五步”,即“独学—对学—群学—展学—评学”;“三查”指的是课堂中的三次关键性学情调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承担着激发、引导、反馈的角色,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进而提升学习兴趣、激活学习状态、培养表达自信。

徐斌说:“教育最大的价值,是要千方百计地激发、保护和呵护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如今,乌兰镇中学的课堂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曾经沉闷的教室里,出现了激烈的讨论和频繁举手的场景。教师不再“独讲”,而是适时引导、逐步反馈;学生不再“答标准”,而是敢于表达个人观点。

课改也为学校带来了信心。2024年,该校的生源流失率相比前一年减少了50%,且呈现“回流”趋势;考入市直属高中的学生从30人增加至69人。对于一所县域初中,这组数字代表着家长和社会重新建立的信任,也代表着县域初中在生源流失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改变课堂来扭转现状。

从管理规范到理念先行,再到课堂革命,一套更系统、可借鉴、可持续的课堂变革路径在乌兰镇中学逐渐清晰,成为鄂托克旗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起点。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铺展

2024年,鄂托克旗将这一年确定为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年,与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展开合作,全面深化区域内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改革的版图向全旗延伸。

桃力民小学紧随其后,积极投身这场改革浪潮。校长王芸介绍,学校规定50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参与课堂教学改革,50岁以上的教师自愿参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包括50岁以上教师在内的绝大部分教师都主动签署了承诺书,以此表明投身课改的决心。

为了让教师愿改、敢改、会改,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构建课改领导小组、五大课改项目组、教研组、年级组、督导组等立体管理体系,确保课改顺利推进;建立课改专项考核制度,将课改工作与评优选先、绩效工资、职称晋级等直接挂钩,在绩效工资中专门拿出一万元作为课改考核绩效,于课改中期和年末分别评选课改杰出贡献奖、课改优秀教师奖等,并将此奖励作为教师申报旗级以上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重要参考依据,以此激发教师的改革动力。

专家力量的注入是课改深化的关键。王芸称,学校与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整体推进改革方略,“第一步转变观念,第二步植入方法,第三步建构文化,第四步形成信仰”。此期间,学校通过课改专家报告、项目化管理、专家驻校指导、体验式培训、名师示范课及学科指导、到课改名校观摩与培训、课改大赛举办、指导学校管理团队及教师进行培优扶弱等方式,帮助教师逐步掌握课改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桃力民小学的课堂流程遵循学生先依据导学案独立思考,再与同学业层次的伙伴结对探究,接着小组集体研讨,然后上台展示成果,最后师生共同点评的流程。小组探究时,学校将每组学生依照学习能力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学生担任“小老师”,负责带领组员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则将评价前置,依据学情精准设定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进步。

数学教师林素兰对课改的体会尤为深刻。自从课改以来,她在课堂上的讲话时间越来越少,多数时候是学生在探讨,“课堂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我只是进行引导、补充和总结”。

在她的数学课堂上,氛围十分活跃,学生们竞相发言,有时像辩论赛一般激烈,甚至会争得面红耳赤。在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时,课本上有一张2006年至2022年的全国人口数据增长图,在谈及图表反映出什么问题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图表反映出中国的人口只增不减,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紧接着,另一位学生反驳称,自2017年后,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放缓,未来可能不会增长甚至减少。类似的情况每节课都在发生,“这说明学生只有在深入思考,才能不断发问,思维的火花在发问中不断迸发。”林素兰说。

改革的效果已在学生身上逐渐显现。原本内向不敢发言的学生开始在课堂上主动表达意见,组内合作也促进了同伴互助,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不少学生还会和小组成员约着去图书馆自习、辅导功课。五年级学生欧日一是所在小组的组长,她常常热心、细致地为同学讲解知识点,“像位小老师”。她说:“小组合作锻炼了我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

家长刘俊霞深切体会到孩子身上的变化,以前孩子会因为分数低而自卑,自课改后,孩子每天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学习成绩进步了不少,性格也开朗了许多,在课堂上愿意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她说“:孩子心里头没有负担了。”

创新:“AI+课堂”的前沿尝试

在鄂托克旗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深入的过程中,棋盘井第三小学率先将改革触角延伸至信息化层面,以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改革向智能化、精准化迈进。

校长高天云介绍,学校自2016年起便坚持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为抓手推进课堂教学改革。2022年前后,随着人工智能浪潮的掀起,学校开始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如何让人工智能这一新生事物与传统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这是他始终在思考的问题。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应成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助手,因此学校将其深度融入课堂前、中、后全环节,推动课堂从提效向提质跃升。

课前环节,学校借助AI系统对学生的课前作业数据进行全面分析,通过细致梳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错误类型等信息,精准定位他们在知识掌握上的薄弱环节。这一过程让教师的备课工作更具针对性,他们能够围绕这些薄弱点来设计教学内容,从源头上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中环节,学校利用录播室录制教师上课的过程,通过AI系统详细分析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提问情况、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长等内容。教务处主任李慧表示,这会引导他们针对课堂的不足进行改进。系统还会对教师的提问进行分类标注,明确哪些是基础问题、哪些是拔高问题,帮助教师聚焦“有价值的提问”,真正引领学生思考。

课后环节,AI系统会结合学生课堂表现与作业完成情况,生成个性化复习方案,针对薄弱知识点给学生推送练习题和学习资源。作业批改环节的效率更是提升了许多,学校引入作业批改机,可快速完成扫描作业、判断正误并统计数据的工作。高天云曾统计过,以往数学教师批改两个班的作业需一个多小时,如今借助AI系统仅需30分钟,他说:“这就把教师从重复机械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精力投入教学研究。”

英语学科则借助AI系统实现了课外延伸,学生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在家训练口语和听力,AI系统会实时测评发音,帮助学生纠错,还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推送适配的听力材料与口语练习题,让个性化学习突破课堂边界,有效提升了其听说能力。

此外,学校引入智能研修平台,通过对海量课堂数据的分析,精准提炼教学共性问题与个性化短板,让教研活动摆脱经验主义的局限,转向数据驱动的精准研讨,使集体备课、课例研磨更具针对性。高天云称,智能研修平台已收录了学校300多节课。近日,他借助智能研修平台分析了解到教师在课堂提问方面有待提升,比如核心问题少、问题不聚焦、问题大多针对基础知识和技能,而缺乏指向创新能力、推理能力的提问。因此,下学期开学,学校将重点就“教师如何提问”这一主题进行教学培训,让课堂提问更具启发性,从而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

鄂托克旗在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还在继续。技术不会替代教师,但正在重塑教学边界;教育的核心依然是人,而技术正成为一台看得更远的望远镜,为改革注入新的可能。

一条逐渐清晰的改革路径正在形成:从制度推动到内生驱动,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跃升,从理念试探到文化沉淀。课堂之变,正重塑一个旗县的教育气质,也为广袤草原的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更多可能。

采访札记

乌兰镇中学从学生自主管理切入,引入专家资源探索课改,桃力民小学以调动教师积极性为抓手深化课改实践,以及棋盘井三小的“AI+”课堂试验,构成了鄂托克旗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三个关键样本。目前,课堂教学改革正从局部试水逐步走向系统建构,呈现出“点上开花、面上铺开”的整体态势。

这一进程的背后,是一套渐趋完善的改革机制在发挥作用。鄂托克旗教育体育局以专家驻校、教研培训为支撑,通过绩效激励与政策牵引调动学校积极性,引导各学段教师围绕课堂改革持续攻坚。同时,以典型引路为策略,形成“校际共研、组团推进”的格局,提升了改革的系统性与持续性。

来源 | 《教育家》2025年8月第5期作者 | 粟满莺
统筹 | 周彩丽 校对 | 齐丽涛《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