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文作者介绍李腾腾博士后李腾腾,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现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后,合作导师刘占锋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土壤有机碳固持,已在Global Change Biology、Catena、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
论文作者介绍李腾腾博士后李腾腾,博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现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后,合作导师刘占锋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土壤有机碳固持,已在Global Change Biology、Catena、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刘占锋研究员刘占锋,1978年7月生,河北武安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入选者(2017), 现担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和恢复生态学任务团队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恢复生态学研究,特别关注植物-土壤生物-土壤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功能耦合机制及其对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影响。围绕“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调控”关键科技问题,从关键类群、功能产物、群落结构等维度,系统地开展了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群落时空演变、环境变化响应和调控途径研究,丰富和完善了土壤生物群落恢复相关的理论,并应用于热带珊瑚岛近自然植被的构建与恢复。荣获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优秀青年科学家奖(2018),担任Biological Diversity、Soil Ecology Letters、热带生物学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中国农业生态学报等杂志编委和广东省林学会、土壤学会和环境科学学会理事。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广州市科技计划等项目20多项,在 The ISME Journal、Global Change Biology 和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6部。http://vrlab.scbg.ac.cn/sourcedb_vrlab_scbg_cas_2021/zh/zjrc/202112/t20211206_674207.htmlNico Eisenhauer教授Nico Eisenhauer,德国莱比锡大学生态学教授,德国综合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iDiv)“实验互动生态学”研究组负责人,莱比锡大学终身教授。他长期致力于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土壤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特别关注土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他的研究重点包括土壤动物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物种互作,以及植物–土壤界面物种多样性对碳循环与养分循环的影响等科学问题。他主持和参与了多个欧盟框架计划、德国科学基金会(DFG)项目及其他国际合作项目,在 Nature、Science、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Global Change Biology 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 600 篇,是全球土壤生态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现担任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等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曾获德国“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奖”(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Prize),并当选为德国国家科学院 Leopoldina 院士。 https://www.idiv.de/staff/nico-eisenhauer/相关论文信息相关研究发表在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论文标题:Mycorrhizal allies: synergizing forest carbon and multifunctional restoration▌论文网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9534725001880▌DOI:https://doi.org/10.1016/j.tree.2025.07.004原标题:《华南植物园刘占锋团队TREE综述丨“植物-菌根协同”新框架,破解森林恢复“碳汇-多功能”共赢难题》 来源:小唐聊农村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