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寿光】孙杰:传承非遗刻葫芦神韵 拓展领域塑蔬菜风华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8 14:17 1

摘要:一方葫芦凝非遗匠心,十多年耕耘传雕刻神韵;一堆泡沫绽创新活力,一年多探索塑蔬菜风华。41岁的孙杰是营里镇孙河南村人,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希洲的弟子,他深耕葫芦雕刻技艺已十余载。2024年,借菜博会契机修复蔬菜雕塑,他带领团队“转行”,“试水”于泡沫与玻璃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一方葫芦凝非遗匠心,十多年耕耘传雕刻神韵;一堆泡沫绽创新活力,一年多探索塑蔬菜风华。41岁的孙杰是营里镇孙河南村人,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希洲的弟子,他深耕葫芦雕刻技艺已十余载。2024年,借菜博会契机修复蔬菜雕塑,他带领团队“转行”,“试水”于泡沫与玻璃钢中,靠精湛的手艺做出了栩栩如生的果蔬形象,让静态雕塑“诉说”农业文化,让寿光蔬菜文化以鲜活姿态“出圈”。日前,记者来到孙杰设在纪台镇的蔬菜雕塑操作间,听他讲述了手艺传承发展的历程。

以匠心守初心

葫芦匠人“转行”果蔬泡沫雕塑师

“我的大学专业是平面设计,毕业后一直从事绘画设计方面的工作。”孙杰说,从2013年开始,他跟随师父孙希洲学习葫芦雕刻,很快熟练掌握了选料、构图、雕刻、打磨等全套技艺,从简单的花鸟图案到复杂的人物故事,每一件作品都倾注着他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他参与创作的多件葫芦雕刻作品,在各类非遗展览中崭露头角。但孙杰并未止步于此,在学习葫芦雕刻的同时,他也会尝试不同的材料雕刻,琢磨不一样的文化展示方式。

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2024年,菜博会要做蔬菜雕塑修复,孙杰有幸参与其中。虽是初次接触泡沫雕塑,但他很快发现泡沫雕塑与葫芦雕刻在造型逻辑上的共通之处。“二者都需要对物体的结构、纹理、神态等有深刻理解,都需要用细腻的手法赋予作品生命力”,凭借十多年对雕刻技艺的打磨及对形与神的反复揣摩,孙杰快速上手、精准突破,“刚开始做蔬菜雕塑时,我已能准确地调整雕刻角度与力度,靠的就是以前在葫芦上练出来的‘手感’和‘眼力’。”

这种“准备”不仅限于技艺层面,更包括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在从事葫芦雕刻时,孙杰始终坚信传统技艺需要传承发展,这种主动寻求突破的意识,让他在面对新领域时,没有固守过往经验,而是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当泡沫雕塑的“软”与蔬菜的“灵”产生碰撞,当“宣传寿光蔬菜文化”的需求摆在面前,他能迅速将“传承非遗文化”的初心,转化为“用雕塑讲好蔬菜故事”的动力。这份对文化传播的认知与担当,同样是长期准备的沉淀,让他在机遇来临时,不仅能接得住,更能赋予其新的价值。

之后,孙杰成立工作室,带领团队人员全身心投入蔬菜、水果及农人雕塑创作。2025年,团队到纪台镇设立了操作间。很快,团队制作了首件水泥大树雕塑,这次“试手”成功,为大家下一步的创作注入了强心剂。当两棵形态各异、枝叶舒展的“大树”在园区亮相时,其细腻的纹理、自然的姿态赢得了游客与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那一刻,所有的忐忑都变成了满满成就感。”期间,孙杰的团队相继完成了茄子、葡萄、南瓜等一系列果蔬雕塑作品。

以创新赋新生

以雕塑之形传寿光蔬菜文化之魂

在孙杰的操作间里,记者看到了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弯腰弓背的农耕人雕塑,神情专注、动作写实,仿佛正忙着采摘蔬菜;形态各异的蔬菜组合雕塑,搭配巧妙、错落有致,展现出寿光农业的丰收景象。“这些作品不是简单的样式模仿,而是要赋予它们文化的灵魂。”孙杰说,每一件雕塑作品的创作,都需先深入了解对应的蔬菜特性与寿光农业文化背景,再通过艺术加工,让静态的雕塑传递出动态的生活气息。

“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我想用自己的手艺,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的蔬菜文化。”这是孙杰创作的初心,也是他坚守的方向。在创作过程中,孙杰的团队始终将“文化传递”放在首位。工作室成员田宝全介绍:“每一件蔬菜造型雕塑,前期都会先用泥制作小稿,把叶片的脉络、果实的纹路等细节做到完美,之后,再根据小稿按比例放大制作。”他们想通过这些细节,让游客看到寿光蔬菜的优质与鲜活,感受到寿光农民对蔬菜的用心。

面对泡沫材质“易损坏、难运输”等问题,孙杰与团队也摸索出了一套应对方案,即大部分泡沫雕塑采用现场制作、现场摆放的方式,这样一来,既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也能根据场地环境灵活调整作品形态。“虽然现场制作会增加一定的工作量,但能让作品以更好的状态呈现,值得!”孙杰说。

“以前做葫芦雕刻,更多是展现传统工艺的美,现在做蔬菜雕塑,能把家乡的文化传递出去,是不一样的成就感。”如今,孙杰和团队人员仍在不断探索创新,他们尝试将葫芦雕刻的传统纹样融入蔬菜雕塑,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更多火花,同时计划根据寿光不同季节的蔬菜品种,创作系列主题雕塑,让作品更具时效性与地域特色。“只要能为宣传寿光蔬菜文化出一份力,我们就会一直做下去。”他说。

记者手记

在雕刻的时光里塑造文化

从葫芦雕刻到泡沫雕塑,孙杰的雕刻主题始终离不开蔬菜,而他的转行发展,既是个人技艺的突破,也是传统手艺与地域文化的“双向奔赴”。

他以十多年匠心坚守非遗传承,让葫芦雕刻这门古老技艺焕发生机;他以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将手艺与蔬菜文化结合,进一步拓宽创作道路。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手艺人的“守”与“创”:“守”的是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与热爱;“创”的是让手艺融入时代、服务家乡的智慧与勇气。

如今,孙杰和团队制作的雕塑作品,静静伫立在展厅与园区里,用鲜活的形态讲述着寿光农业的故事,传递着寿光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而他的经历也告诉我们:匠心,不仅在于精湛的技艺,更在于对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创新,不仅在于形式的突破,更在于对家乡的热爱与担当。

来源:寿光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