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丈量民情 实干托举民生!433名托底帮扶干部扎根万源书写“振兴答卷”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8 14:19 1

摘要:作为托底性帮扶的“尖兵”,这些干部人才心系民生、扎根一线,以产业赋能撬动振兴支点,以教育启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以医疗强基守护民生健康,在田间地头书写振兴篇章。

大巴山麓,万源深处,一支肩负托底帮扶使命的队伍正踏山而行。他们从繁华城市奔赴川东北腹地,将智慧与汗水倾注于这片红色热土。

作为托底性帮扶的“尖兵”,这些干部人才心系民生、扎根一线,以产业赋能撬动振兴支点,以教育启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以医疗强基守护民生健康,在田间地头书写振兴篇章。

他们不仅是政策的传递者,更是希望的播种人,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托起民生,让万源的青山绿水焕发出新时代的发展生机。

筑起万源群众健康屏障

最大的民生是百姓健康。托底性帮扶医疗队伍将提升万源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作为重中之重,通过“硬件”升级与“软件”赋能双轮驱动,为当地百姓筑起了一道坚实可靠的“健康屏障”。

从达州市中心医院来的临床药师彭绍贤医生,如今就任万源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这位出身农村的医生,对基层医疗的困难有着切肤之感。“我自己就出身农村,对基层医疗的困难了解很深。尤其是此前通过义诊活动来到万源,深切感受到万源群众对高品质医疗的需求非常迫切。”

2025年达州市夏秋茶生产技术培训会现场。

正是这份初心,驱使他不仅投身于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更利用业余时间创立了“拯救家庭小药箱”公益项目。今年暑期,他的足迹遍布黑宝山镇、八台镇等地,为困难家庭送去降烧、镇痛等常用药品,并面对面宣传合理用药知识。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先后走进万源市50余户困难家庭,将健康的温暖直接送到了百姓家中。

“我们确保圆满完成帮扶工作重点任务,切实提升万源市人民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万源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不仅是彭绍贤一人的目标,更是整个医疗帮扶团队的共同使命。

围绕“双五大中心”建设目标,帮扶团队构筑急危重症救治防线。截至目前,万源市人民医院全面建成创伤、卒中、胸痛等危急重症五大中心,其中创伤中心更是成功通过中国创伤救治联盟验收。创新打造的“5G+急诊救治”模式,实现“上车即入院”,显著缩短了急诊响应时间,为患者抢回了宝贵救治窗口。

刘春阳(右)与茶企经营者进行技术交流。

紧随其后,重症监护、微创介入、肿瘤防治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也顺利通过验收,将万源市县域内诊疗能力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今年一季度统计数据显示,当地诊疗人次、医疗服务收入、手术人次、三四级手术台次等均较去年同期有明显上升,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

与此同时,帮扶团队还聚焦当地人才培育、技术科研突破、患者转运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将健康的种子深植于万源的青山绿水之间,为红城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康红利”。

点亮山区孩子成才梦想

乡村振兴,根本在于抓好乡村教育。托底性帮扶教育团队以“办好家门口的学校”为己任,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深厚的育人情怀从城市带到乡村,精准滴灌万源的莘莘学子,为他们铺就一条通往广阔天地的成才之路。

“既然是组织的决定,我坚决服从。”50多岁的达州中学教师莫章荣,在含饴弄孙的年纪,做出了一个让许多同事不解的决定——奔赴位于万源市罗文镇的万源市第四中学担任校长,开启教育帮扶之旅。“工作总得有人去做,不是你就是我,教育人到哪里都要既来之,则安之。”

到校第一天,未作休整,莫章荣便带着帮扶团队踏上险峻的家访山路。面对家长们的诧异,他真诚地说:“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我们会重视每一个到万源第四中学就读的孩子,交到我们手里就要他成人成才。”

彭绍贤带队下乡义诊。

在他的带动下,帮扶老师们迅速把自己作为万源第四中学的一员,积极推动达州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与万源第四中学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万源第四中学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家长和社会的认同度不断提高。

所有的努力,最终都体现在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上。今年高考结束后,莫章荣及其团队结束帮扶即将离别之际,一份令人欣慰的捷报传来:本科上线率从2.5%提升至9.6%,提升7.1个百分点,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此外,该校中考A+等级的学生也持续稳定在10多个,实现了突破性的跨越。

与此同时,万源市还主动与达州市域内8个县区对接,持续扩建达州高校及辖区优质学校帮扶平台,达州中医药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对口”帮扶万源,市域结对帮扶学校从25所增加到71所,帮扶面从乡镇扩大到全域,搭建起了一套全域覆盖、优质均衡的教育帮扶体系。

从一位老教师的坚守,到一套成熟精准的帮扶机制,再到一个个孩子命运的切实改变,教育帮扶团队为大巴山区的孩子们打开了看世界的一扇窗,托起了未来的希望。

叩开乡村振兴致富之门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托底帮扶队伍中的产业人才们,将技术作为最宝贵的礼物,躬身田间地头,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叩开了乡村振兴的“致富门”。

“富硒茶是万源特色,一定要把‘名片’擦得更亮。”这是从达州市茶果技术推广站来到万源,挂任市茶叶局副局长的刘春阳最常说的一句话。作为万源市“五彩产业”中势头迅猛的代表,茶叶是促农增收、助推振兴的关键一环。刘春阳的工作日常,就是根据万源茶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项目推进。他不再是遥远的专家,而是成了茶农们随时可以请教、田间地头常见的“自家人”。

今年8月底,达州市茶叶科技特派团联合达州市茶果站、万源市茶叶局,前往万源市井溪镇猫坪村大巴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开展专项技术指导与服务,将先进适用技术送至生产一线,助力茶园绿色生产提质增效。其间,刘春阳和其他专家们与企业负责人展开了深度技术交流,指导茶园落实化肥农药减量化措施,提升茶园绿色标准化管理水平。

“拯救家庭小药箱”公益项目。

随后,专家们还挽起袖子、拿上锄头,当面示范“开深沟施肥”及磷钾肥配施等操作方法,详细讲解相关操作规范以及该技术在落实茶园“双减”中的应用优势。

产业帮扶的最终目标,正是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技术队伍和一套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通过一次次技术培训和实践指导,帮扶队员们为当地培育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将科学的种植管理理念传输给企业和农户,为万源市产业长期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托底帮扶,携手奋进。从各地赶赴而来的433名托底帮扶干部人才,以万源为家,以振兴为责,将智慧与汗水熔铸进这片青山。他们以医疗守护民生健康,以教育点亮未来希望,以产业激活发展动能,共同托起了万源市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盘。

达州融媒记者:冯津榕 特约记者:马发海 通讯员:谢鲜琦

来源:达州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