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 2000 多人因水污染中毒,可怕的是我们的反应迟钝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8 13:56 1

摘要:九月,本应是大学校园里充满朝气的开学季,沈阳师范大学的校园却被一层阴霾笼罩。一场由水污染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让 2000 多名学生被迫与呕吐、腹泻为伴,正常的学习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截至 9 月 7 日 17 时,学校累计报告有胃肠炎症状者 2087 人,尽管

九月,本应是大学校园里充满朝气的开学季,沈阳师范大学的校园却被一层阴霾笼罩。一场由水污染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让 2000 多名学生被迫与呕吐、腹泻为伴,正常的学习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截至 9 月 7 日 17 时,学校累计报告有胃肠炎症状者 2087 人,尽管已有 1817 人痊愈,剩余 270 人也均为轻症,但这组数字背后,是无数学生的痛苦呻吟、家长的焦急担忧,更暴露了校园管理、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等诸多环节的严重漏洞。而比水污染更可怕的,是从问题出现到危机爆发,各方层层失守的 “反应迟钝”,这种迟钝像一剂慢性毒药,将小隐患酿成了大事故。

8 月 31 日,沈阳师范大学校医院的走廊里,开始出现一些捂着肚子、面色苍白的学生。“医生,我早上喝了宿舍的自来水,没多久就开始呕吐,还拉肚子”“我也是,感觉浑身没力气,头晕得厉害”—— 相似的症状、相似的描述,让校医院的医护人员隐约察觉到不对劲。当天,校医院陆续接诊了 30 多名出现呕吐、腹泻症状的学生,初步判断可能是饮食不洁导致的急性肠胃炎,但随着时间推移,就诊人数呈几何级增长。​

9 月 1 日清晨,第三生活区的学生宿舍楼下,等待就医的学生排起了长队。大三学生小李回忆:“那天早上醒来,室友已经上吐下泻好几次,我自己也开始不舒服。去校医院的时候,走廊里全是同学,有的蹲着扶墙,有的被同学搀扶着,场面特别混乱。” 据校医院内部人员透露,9 月 1 日当天接诊量突破 200 人,远超日常接诊能力,医院不得不临时抽调医护人员、增设输液床位,即便如此,仍有部分症状较轻的学生只能领药后返回宿舍休息。​

然而,此时的 “混乱” 仅仅是开始。9 月 2 日,新增病例数飙升至 500 余人,学校不得不启动应急方案,在体育馆临时搭建医疗点,协调沈阳市多家医院的医护人员支援。“那段时间,我们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不停地问诊、开药、输液,耳边全是学生的咳嗽声和呕吐声。” 参与支援的医生王女士感慨道。直到 9 月 7 日,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通报,这场持续近一周的公共卫生危机才终于有了 “官方定论”,但在这 7 天里,2000 多名学生的健康被无情吞噬,校园里的恐慌情绪也蔓延至每一个角落。​

通报结果显示,此次事件的 “罪魁祸首” 是学校第三生活区自备井蓄水池中的诺如病毒,受污染的水源通过供水管网扩散至宿舍、食堂等区域,最终引发大规模感染。这一结论看似清晰,却引出了更多关于校园供水管理的疑问。​

为何作为一所省属重点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会选择自备井蓄水池供水,而非接入市政供水?据了解,沈阳师范大学第三生活区建成于 2010 年前后,当时该区域属于城市近郊,市政供水管网尚未覆盖,自备井成为当时解决供水问题的 “无奈之举”。但随着城市发展,周边区域早已纳入市政供水范围,学校却始终未对供水系统进行改造。一位不愿具名的学校后勤人员透露:“接入市政供水需要缴纳一笔不菲的管网建设费和改造费,算下来要上千万,学校一直觉得自备井供水成本更低,就拖着没办。”​

更令人揪心的是,这口自备井长期处于 “监管真空” 状态。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自备井供水单位应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每年至少检测两次,且需委托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但据学生爆料,自入住第三生活区以来,从未见过有人对自备井水质进行检测,也未看到过任何水质检测报告。沈阳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表示,由于自备井未纳入市政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只能通过 “抽查” 方式进行监督,而近三年来,对沈阳师范大学自备井的抽查仅开展过 1 次,且未发现明显问题。这种 “放任式” 的管理,让自备井蓄水池成为滋生安全隐患的 “温床”,也给了诺如病毒可乘之机。​

诺如病毒作为一种常见的肠道病毒,主要通过受污染的水源、食物传播,其生命力顽强,在低温环境下可存活数周。疾控部门推测,此次病毒污染可能与蓄水池清洁不及时有关。“自备井蓄水池需要定期清洗消毒,一般每季度至少一次,但从现场勘察情况来看,该蓄水池已有半年多未进行清洁,池壁附着大量污垢,底部还残留着淤泥,这种环境极易滋生细菌和病毒。” 通报中这样描述。而学校后勤部门对此的解释是 “近期后勤人员紧张,清洁工作被暂时搁置”,如此轻描淡写的态度,暴露了其对学生健康安全的漠视。​

事实上,此次水污染事件并非 “突然爆发”,早在事件发生前,学生对水质的投诉就从未停止过。“从大一开始,宿舍的自来水就经常浑浊,尤其是早上打开水龙头,水是黄色的,还带着铁锈味,静置一会儿会沉淀出一层杂质。” 第三生活区学生小张拿出手机里的照片,照片中,透明的水杯里装着泛黄的自来水,底部有明显的褐色沉淀物。“我们多次向宿管和后勤部门反映,得到的回复总是‘水管老化,过段时间就好了’,但问题从来没有真正解决过。”​

今年暑假过后,水质问题愈发严重。8 月 28 日,学生们返校后发现,自来水不仅浑浊,还出现了 “石油色” 的漂浮物,散发着刺鼻的异味。“根本不敢用自来水洗脸、刷牙,更别说喝了,我们只能买桶装水生活。” 学生们通过班级群、校园论坛等渠道集体投诉,甚至向当地媒体反映情况,但校方始终未采取实质性措施。直到 8 月 31 日首例学生发病,校方仍未将水质问题与学生症状关联,反而认为是 “学生开学后饮食不规律导致的肠胃问题”。​

从 8 月 31 日首例病例出现,到 9 月 2 日中午停用污染水源,中间整整间隔了 48 小时。在这 48 小时里,校医院的接诊量从 30 人飙升至 500 人,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相似症状,但校方仍在 “观望”。9 月 1 日下午,有学生将自己的呕吐物样本送到校外检测机构,检测结果显示 “诺如病毒阳性”,并将结果反馈给学校,但校方直到 9 月 2 日上午才组织人员对蓄水池水质进行检测,确认污染后才紧急停用水源。这 48 小时的 “空窗期”,让本可避免的感染范围不断扩大,也让 “响应迅速” 的校方表态沦为笑柄。​

除了校方,相关监管部门的反应也同样迟钝。9 月 1 日,就有学生向沈阳市卫健委和疾控中心举报校园疫情,但直到 9 月 3 日,疾控部门才派人前往学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我们接到举报后,需要走内部审批流程,再协调人员和设备,所以耽误了一点时间。” 相关工作人员的解释,暴露了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机制的低效。这种 “层层拖延”,让小问题逐渐发酵,最终演变成波及 2000 多人的 Ⅲ 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事件发生后,校方需要开展一系列的补救措施。比如经济补偿问题,学生的医疗费用、购买水的费用等等。还有就是学生缺课了如何补,“我因为生病缺了一周的课,很多专业课内容都跟不上,学校说会安排补课,但至今没看到具体方案。” 学生小刘无奈地说。

最关键的是事件曝光后,学校迅速对蓄水池进行了清洗消毒,并表示 “将尽快推进市政供水改造”,但从项目立项到施工完成一般时间都很长,能否急事急办?现在自备井只是 “暂时停用”,取而代之的是临时供水车。“每天早上和晚上,供水车都会停在宿舍楼下,我们需要提着水桶去接水,生活特别不方便。” 学生们担心,一旦风头过去,学校可能会再次启用自备井,问题依旧无法解决。​

沈阳师范大学的水污染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曾发生过类似的校园公共卫生事件:2023 年,某高校因食堂食材变质导致 100 多名学生食物中毒;2022 年,某大学宿舍饮用水重金属超标,引发学生集体腹泻…… 这些事件一次次提醒我们,校园公共卫生安全防线不容有失,而 “反应迟钝” 正是摧毁这道防线的 “元凶”。​

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校方必须将 “学生安全” 放在首位,其次监管部门要打破 “监管真空”,加强对校园自备井、食堂、宿舍等重点区域的日常监督,最后还需要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机制,避免事态的扩大和蔓延。

来源:随言20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