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特别是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采取多项措施强化顶层设计,颁行法律法规,精心规划部署。各级政府也将发展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继出台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特别是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采取多项措施强化顶层设计,颁行法律法规,精心规划部署。各级政府也将发展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继出台一系列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
2003年10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我国于2011年6月1日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弘扬中医药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提供了重要的法律遵循。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截至2019年底,传统医药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有137项。随着国家对非遗工作的重视,中医药世界申遗也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两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极大地提升了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然而,在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仍有诸多困难亟须解决。
在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中,家族内部的传授和师徒间的教授,是较为普遍的传承方式。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调查报告》数据,通过师徒间教授方式进行传承的项目,占中医药传承总项目的54%;以家族相传方式进行传承的项目,占中医药传承总项目的19%;师徒教授和家族相传同时运用的项目,占中医药传承总项目的13%;师徒间教授和学院式系统教学同时运用的项目,占中医药传承总项目的6%;家族内部相传和学院式系统教学同时运用的项目,占中医药传承总项目的5%;师徒间教授、家族内部相传和院校系统教学三者同时共用的项目仅占中医药传承总项目的3%;没有一个项目是仅运用院校系统教学来传承的。
中医药文化大多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传承人在中医药文化的保护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每一项传统技艺传承过程中,都要有相应的传承人默默坚守、奋勇前行作为支撑。传承人大多精神富足,传承之路却极为清苦。《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中医药传承人数量总体偏少、分布不均衡。发展较好的中医药项目,其传承人数相对较多,如蒙医正骨疗术的传承人数达到100人,四大怀药种植和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人数也均达到了85人。而许多发展不太好的项目,传承人数则较少,如赤铜炮制法传承人2人,苗医药癫痫针疗法传承人全国仅有1人。目前,后继乏人仍是中医药文化传承中的一个难题。此外,在为数不多的中医药传承人队伍中,还面临老龄化严重问题,其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国家各项非遗传承人的平均水平。
中医药传承工作启动以来,有关单位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但由于区域发展、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差异,对中医药传承和保护的效果不尽相同。目前,我国设立的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中,有的地区设立了非遗保护中心或办公室,如苗族医药非遗保护办公室、瑶族医药非遗保护中心等;有的则设立了医院或者专科,如藏医药浴医院/专科等;有的是有非遗保护文化局或文化馆(博物馆),如鄂尔多斯市非物质文化局、傅山文化园、蒙医药博物馆等;有的则是传承人自己设立工作室或者传习所、传习基地,如蒙医正骨传习基地等;还有的是研究所、公司或者协会等社会团体组织来进行保护,如西双版纳傣医药研究所等。各地方政府对于中医药传承资金的投入也不尽相同,一般偏向于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补贴到传承人的资金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承人的工作积极性。
笔者认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要有政治担当、历史担当和责任担当,珍惜我国中医药特色文化资源,要多措并举协调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中医药传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与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相接轨,还要符合中医药的传承规律,贴近临床应用,服务于中医药的发展需求。因此,中医药传承应把提高传承技能和传承精神相结合,不仅要让传承人传承好中医药技能方法,还应关注其精神涵养、价值观的建立和传递。切实把中医药发展理念和非遗传承精神融入到人才队伍建设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承效果。
——完善健全保障体系
要持续制修订中医药配套政策法规和部门规章,构建适应中医药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中医药传承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持续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组织以中医药为主导的行业专家,建立适合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标准体系;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项目基金,对参与相关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他们在中医药传承中大胆尝试、创新,推出一批中医药代表性项目。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积极开展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试点,形成接续有力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传承梯队;积极引导公众参与中医药文化传承活动,开展建言献策座谈;积极推进教育部门在中小学、幼儿园开设中医药文化传承课程,鼓励有关部门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推介活动,让公众切身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营造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良好社会氛围。
——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建立部门间互联互通机制,推进文化旅游、中医药管理、药品监管、教育科研等相关部门联动协作,创设一批中医药健康产业示范基地。在实现多行业多领域传导渗透,更好地服务于公众需求的基础上,推进中医药文化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助推乡村振兴,让中医药文化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推进中医药康养、休闲、研学等新业态高质量发展。
——积极推动海外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西医交流更为紧密,这有利于提升中西医高水平合作。截至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海外传播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支持助力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应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搭建中医药国际交流平台,广泛吸纳全球各国在传统医药推广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充分发挥新型媒体的宣传优势,多角度、多途径、多方位传播,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
来源:有毒侦探社一点号